分享

一部农学名著是如何指导我们的衣食住行书的

 昵称37581541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刚过去的立秋显然没有成功送走连日的骄暑,三伏天丝毫没有松懈,依然威力十足。让人不禁感慨,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农历七月的。今天我们就通过《齐民要术》这部存世最早最有系统的古代农书来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安排工作的。

图片

《齐民要术今释》,[北魏]贾思勰 撰  石声汉 校释

《齐民要术》说到了七月,麦地和稻田已经不需要怎么打理,主要的农事活动算是告一段落,而乡里间的忙碌才刚刚拉开帷幕。

首先是治田养蚕。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山泽等待开荒,人们需要趁着天热将杂草除净晒干,然后放火焚烧,否则等到明年春天耕种时再做,就来不及了。

而南方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有名噪一时的“八辈蚕”,是说一年当中有八批丝蚕可以蓄养。七月底的时候,有一种名叫“寒珍”的丝蚕,正开始吐丝结茧,需要加倍关注才行。

图片

[宋]刘松年《蚕事图》

七月也是个收获的月份。当时水稻种类有很多,《齐民要术》记载的北方水稻多达24种,仅粳稻就有14个品种。而此时正是蝉鸣稻成熟的时候,这种水稻在北方也可以生长,庾信诗里所说“六月蝉鸣稻,千金龙骨渠”,指的就是这种水稻。

收割完水稻,还要操心菜田里的蔓菁、莴苣、萝卜等蔬菜。如果自己有牛有车,约到七月初六和十四日,就可以全割下来运进城里去卖。这两个日期定得非常奇特,推想起来,可能是因为第二天有“节日”,都市里需要消费较多的蔬菜。七月初七,称为“瓜果节”,这天女孩们要供上瓜果,向“天孙”(织女)“乞巧”。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要在这天举行,也需要许多蔬菜作“佛事”。

图片
《农政全书校注》,[明]徐光启 撰  石声汉 校注  石定枎 订补

有些蔬菜在卖的同时可以接着种,比如蔓菁,七月初撒种,一亩撒上三升种子,可以供一家人吃很久。蔓菁甚至从处暑到八月白露,都可以种。七月初种的用来腌咸菜,处暑以后种的可以做干菜。

过了中伏,也就是立秋后不多久,可以种上些冬葵。如果六月时在田地里种了绿豆,那就更好了。到了七月间,用犁翻一遍土,土地就和上过粪的一样肥,而且省却了挑粪的功夫。此外,还有小蒜、葱、韭菜、胡荽、苜蓿、蜀芥、芸苔等可供庄稼人在七月撒种。

图片

《氾胜之书今释  辑徐衷〈南方草物状〉》,石声汉 著
 

种树种花的人在七月也有他们的工期。柳树虽说常在春天栽植,但六七月中,取上当年春天的嫩枝条来栽,生长起来就像开了倍速一样。

柏树一年四季都能砍来使用,不过《齐民要术》叮嘱说,山里其他的杂树,如果不是在四月或七月砍,木材都会生虫,所以七月提斧入山在当时也是常见的景象。

至于种花,可不是为了七夕节增添浪漫而准备的。红花可以用来做染料、做胭脂,《齐民要术》还留下了做胭脂和唇脂的详细记录,并且说五月种的“晚花”,以七月半摘的,颜色最鲜明,而且不容易褪色,比春天种的要好。

图片

《齐民要术》中的胭脂做法

民以食为天。除了耕种,七月份还因为天热的缘故,成为了一年中加工副食品的好时节。比如做酒曲,就是在七月最好。贾思勰收录了神曲黍米酒方、三斛麦曲法、河东神曲方、白醪曲法、秦州春酒曲法、粟米炉酒法等多种制曲法,其中七月初七是个值得关注的日子。

七月初四,整理麴室,将匡匾、支架准备妥当,采取干净的好艾。
七月初六,“馔”五谷,准备磨具,馔治五谷磨具。
七月七日,便开始制作酒麴。

就连醋也是要在七月七日制作。有一种用大麦做醋的法子,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七月七日当天作,如果当天没时间做,就要做好收藏的准备——初七取水,十五再作。要是这两天都没做成,其余的日子也就都做不成了。

图片
壁画《滤醋图》

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像奶制品,也在《齐民要术》中记有食谱。比如奶酪,先在太阳下面烤酪,酪上形成奶皮后,浮面揭起;再烤,再揭。到油尽了,没有皮出来了,再停火,干酪便做成了。

《齐民要术》还从食品卫生学的角度提醒人们饮食需要注意时节。如丝莼,到七月底,九、十月间,就不可以吃了,因为这时候莼上面有蜗牛虫黏着。虫子很小,和莼菜连结在一起,肉眼是看不到的。

图片

《便民图纂校注》,[明]邝璠 撰  石声汉、康成懿 校注

有一条祛病禳灾的奇方最吸引人的眼球——“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逢上正月初七、七月初七,人们有吃红小豆的习俗,可以整年不生病,还可以使瘟疫不传染。


读书人有什么活动呢?答案是晒书。七月初七是晒书日的佳期。至于晒书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又有什么注意事项,《齐民要术》记载得十分详细:

“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卷之。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

“日曝书,令书色暍。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慎书如此,则数百年矣。”

盛夏连雨,土气蒸热。书卷若是过了湿热的夏季没有展开晒一晒,很容易生出蠹虫。五月十五到七月二十间的六十五日内,如果把图书放在有凉风而没有太阳直晒的大屋下摊开,这样就可以将书籍保存上百年。若是太阳直晒,书的颜色就会变暗;趁热卷起,生虫甚至更快;此外还要避免阴雨天的潮气。因此,躲过绵长的梅雨,避开田间的奔劳,响晴的七月初七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图片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 撰  许逸民 点校

除了晒书,家里各种成套的漆器,即便不是整个夏天都在使用,六七月里也都要取出晒上一次。如漆画、漆箱、漆枕一类的器物,在七月半下场雨后,用布裹在手指上,揩抹到全面发热,胶就不会移动变易,器物自然光明洁净,并且耐久。

到七月底,以上的工作也就陆陆续续结束了。在处暑后到秋分的一段时间,可以考虑浣洗旧衣,添制新衣,预备深秋的降临。

图片
[北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粗略梳理《齐民要术》所载七月间的农事,从锄草、养蚕到食品加工,再到颜料的制作,可以看得出田家确实少闲月,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这部书覆盖范围广博,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以及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一直讲到染织、畜牧、酿造、烹调、饮食、笔墨等多方面生活经验,当之无愧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百科。

图片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百科,权威专家精心译注

图片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齐民要术今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北魏]贾思勰 撰  石声汉 校释
繁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513-6
128.00元

内容简介

《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最早最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知识,也是古人的生活知识宝库。

《齐民要术今释》是该书首个较为完备的点校译注本,由著名农学家石声汉教授整理,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本书对正文做了大量校勘工作,核校了明抄本、金钞本以及若干种明清刻本,并进行标点分段分节,加以详细的注释和翻译,使这部古奥难读的古书得以读通。这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改正若干编校错误,以贡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贾思勰,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北魏青州(今属山东)人,曾任高阳太守,在北魏后期撰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是我国今存最早最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学名著。

石声汉(1907—1971),湖南湘潭人,西北农学院教授,农史学家、农业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学专家。晚年致力于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工作,先后完成《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等十余种作品,是中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内页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