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为什么盛产“短命王朝”?2

 ldtsg1957 2022-08-08 发布于四川

除了这座城市曾经作为孙吴政权国都长达51年,因而具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外,既表明了东晋有志于恢复中原的政治姿态,同时也是北伐的现实需要。
IMG_256▲定都南京的东晋
东晋王朝身在江南、心却在中原,无论是朝堂上的大臣,还是乡野间的百姓,都渴望有朝一日能收复中原、重返故土。
因此,东晋王朝必须坚持北伐才能维系住政权和民心,哪怕明知建康(建业)有军事上的致命弱点,也要高举这个北伐的象征。

IMG_257

▲北伐是东晋的主旋律,闻鸡起舞的祖逖没有朝廷支持照样北伐
在此后的104年里,东晋组织过多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甚至攻下了故都洛阳及大部分中原故土,但最终因内耗以及缺乏骑兵等原因而统统失败。
420年,权臣刘裕废东晋建宋,史称“刘宋”,与其后的齐、梁、陈并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北方经过一系列战争和整合,以381年鲜卑族建立北魏为标志,北方的一系列胡人政权被统称为“北朝”,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IMG_258▲魏晋南北朝的演化
有意思的是,刘裕为建康兴建了完整的城墙,结束了有城无防的历史。可也正是从刘宋开始,定都建康(南京)的南朝很少再考虑北伐,变成了偏安政权。

IMG_259

▲南朝在各方面梁朝时都达到了顶峰
宋、齐、梁、陈四朝更替,其实是统治集团内讧,既然已经无心北伐,觊觎皇位的人便不再有顾忌,谁做皇帝还不一样?
从420年至589年,四个南朝短则23年(齐),长的不过59年(宋),走马灯般地更换着建康城头的大王旗。

IMG_260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朝虽然更替频繁,但南方总体上没有遭受过大规模战火,更是比血火不断的中原地区要安逸得多,南方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国都建康城。
南朝时期的建康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个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都市,无数文人墨客盛赞建康城的繁华和富足,不但是东南半壁及长江以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东亚。
从221年至589年,孙吴、东晋,加上宋、齐、梁、陈四个南朝,都以南京为都,南京由此成为“六朝古都”。



四、归零重建
南朝醉生梦死的同时,北朝经过两百年的战乱和整合,首先由北周在577年统一中原,北周丞相汉人杨坚于581年废北周建立隋朝,使中原重新回到汉人政权控制之中,然后杨坚在589年发动南征,50万大军指向南陈。
隋灭南陈的过程与西晋灭孙吴类似,隋军在建康城的上下游分别渡江完成包围。城墙也没能挽救建康的命运,只阻挡了隋军几天便被攻破,南陈皇帝开城投降。

IMG_261

▲隋灭陈时,南朝早就衰微不已
从317年西晋灭亡,到589年隋朝灭陈,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二年的分裂,而南京始终是南方政权的国都。
随着中国回归统一,隋朝的大兴城成为唯一的国都,也就是汉朝的长安。

为了彻底消除建康南方政权国都的影响力,不再有南北分裂,杨坚下令将建康城夷为平地,变成了无人居住的田野,仿佛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一切都归零了。

IMG_262

▲隋炀帝历史名声不好,却对南北方融合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隋唐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高峰,不仅是因为中原地区经过南北朝战乱后迎来新一轮复兴,还要归功于南方的开发,以及大运河的建成,使南方在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开始超越中原。
唐朝国都长安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城市,其繁华和包容直到今天仍令人向往。洛阳的地位也很高,既是全国经济中心,又是陪都,一度被定为国都(武周时期)。

IMG_256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在隋唐得以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唐朝中期开始,建康城旧址上建起江宁县城,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曾来此怀古,凭吊建康城当年的盛况,从此有了“六朝古都”之称。
南北朝时期大批汉人南渡、大运河勾连起南北交通等等,这些都使扬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得到迅猛发展,扬州背靠两淮盐场,杭州有海运之利,又被连为一体,人口都达到十万以上。

IMG_257

▲李白、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唐宋名家都有过金陵怀古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而衰落,黄巢大起义进一步动摇了国本,军阀朱温趁势崛起,在907年废唐立梁,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IMG_258▲五代十国
“十国”中的南唐由唐朝将领李昪建立,定都江宁,这是南京在“六朝古都”之后,又一次成为国都。
与孙吴、东晋不同的是,南唐等一众小国并没有北伐的雄心,其定都南京完全是因为地理和经济原因。

IMG_259

▲南唐最出名的是后主李煜,做词水平无出其右
除了长三角的经济水平已经赶超中原外,长江中上游此时也基本开发成熟,与长三角的经贸往来日益增加,大大提高了长江及江宁的经济价值。
南唐政权前后存在38年,975年被北宋攻灭。北宋时朝,北方胡人再一次大规模入侵中原,几乎重演了西晋末年的悲剧。
1127年北宋皇室赵构与大批中原汉人南逃,在临安(杭州)重建宋朝,却不是南京。

IMG_260

▲名画《李清照南渡图》正反应了北宋倾覆时的这段历史
南宋似乎是吸取了“六朝”的教训,南京濒临长江,处在与中原对峙的前线,又不利于防守,作为国都其实是有很大缺点的。
而临安在长江以南大约200公里,长江被突破后,仍有足够时间南逃或出海,不会被困死在国都内。

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1129年金军大举南下,赵构及时出海躲过了金军的搜山检海,使南宋得以延续。南宋末帝面对元军进攻时,也是一路逃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

IMG_261

▲临安被金军占领时赵构果断出海,避免了南宋夭折
南宋前后延续152年,比所有定都南京的南方政权都长,但还是比国祚两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要短,灭南宋的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五、北伐成功
元末的残暴统治激起汉人的强烈反抗,1368年1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完全不在意“六朝古都”的失败教训,执意定都于此,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

事实也是如此,明军当年便以应天府为基地发动北伐,沿大运河北上,仅用八个月攻下了元朝都城大都(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王朝。

IMG_262

▲朱元璋北伐灭元出乎意料地顺利
朱元璋北伐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反应出中国南北方对比已经出现扭转的趋势。经过唐宋以来的开发,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全面超越中原,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京作为北伐基地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又使南京的政治影响力远远超过扬州、临安、广州等其他南方城市。
可以说,这是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IMG_263

▲朱棣迁都奠定了今天北京的基础
遗憾的是,明朝的国祚可与汉、唐比肩,南京却错失了这个机会。1421年,靖难成功的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南京作为明朝国都只有54年。
朱棣迁都的理由是“天子守国门”,北京位于防御蒙古骑兵的前线,依托长城和燕山山脉而易守难攻,又有大运河提供后勤保障,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北京从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持续至今,大一统王朝定都北方的历史趋势得到了延续。

IMG_264

▲终明一朝来自北方的防务压力都很大
1644年崇祯皇帝自尽后,北京及中原已被清军控制,残余明廷在应天府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可以算是正统汉人政权的又一次南移,史称“南明”。
由于南明的内部斗争异常激烈,弘光政权仅维持了八个月,是历史上以南京为都的政权中最短命的一个。清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作为江南省的省会,南京从国都变成了省会。

IMG_265

▲南明没有真正的核心,败得非常难堪
在此之后,还有两个政权以南京为国都。
一个是太平天国,两广民众因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腐败懦弱,加上宗教思想的影响,从广西金田起事,1853年攻占江宁府改名天京。
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建国思想,太平天国高层随即陷入内斗和享乐,1864年被清军攻破天京而亡,前后存在11年。

另一个是国民政府,民国建立后中国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国民政府在1926年从广州开始北伐,1927年取得成功,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同年定都江宁,并改名为南京。南京作为首都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IMG_266

▲太平天国的地盘仅仅围绕着天京,连偏安政权都算不上
至此,“六朝古都”加上南唐、明前期、太平天国、国民政府,总计有十个政权以南京为国都,使南京有了“十朝都会”之称。
而这十个政权的寿命都不长,只有东晋达到104年,其余都不足60年。

南京虽然最早并不属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但紧挨着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南方的汉人政权定都南京,试图以此为基地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是对北方异族及中原汉人的一种宣示,我们会打回来的!

IMG_267

▲如今福建江西等地仍保存有南迁汉人建造的军事化坞堡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不是南京盛产“短命王朝”,而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政权为汉人提供了一个庇难所,并且为中原文明的恢复争取了时间。
这个特征在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身上格外明显,中原沦丧后,汉家文化在南方得以保存发展,并反向促进汉家文化在中原的复兴。
等到汉人驱逐或同化胡族政权后,以汉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明便得以回归和延续。

IMG_268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统一便是中国最主要的历史趋势
每当走到这一步,南京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便会回到北方,这是秦汉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造成的。
也就是说,只有在古代的分裂时期,南京才会成为国都,而中国总体上是分裂时期远短于大一统,并非是南京盛产“短命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