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医道之圩八:龙的秘密

 野狐中医 2022-08-08 发布于德国

将黄帝登基这一天作为时间的起点,是黄老道家的假想,也是对黄帝的尊崇。

就像过去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人们爱用“一袋烟”、“一炷香”作为时间的尺度一样,时间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设定,当人们觉察到时间存在,并有意识利用各种自然物象记录时间的时候,时间才具有了意义。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的进化,是文明的进步,因此,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人将他登基这天作为时间的起点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黄帝被推崇成“神”,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的“杰作”,而后世更是几乎将所有和阴阳五行天文历法有关的发明权都放到了他头上。

《史记》中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黄帝也是中医的发明人,所以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研究中医者,不关注黄帝,不研究阴阳五行,不研究天文历法,恐怕难得入门路径。

在传说中,黄帝晚年在鼎湖(今河南灵宝)铸鼎,鼎成而乘龙升天。

这自然是道家编造的荒诞不经的神话,不过,你若是把神话当故事,它就是笑话而已;你若是把透过神话看故事,里面就蕴含着无数的大道理。

铸鼎,修真也;鼎成,道成也;乘龙升天,纯阳之体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古今历史上,成仙者有白日飞升,有羽化尸解,有乘牛驾鹤,而乘龙登天者,唯黄帝一人。

今天,阿伟哥就来说一说“龙”的秘密。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在大众的印象中,它的形象是这样的:

按照古人的总结,龙“角似鹿,头似骆,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么一个“四不像”的形象,是宋元之后演化的结果了,在最初的历史阶段,它是这样子的: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玉龙,距今约5000年。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距今4000多年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至今3800到3500年。

商代龙形觥(出土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

商代玉龙,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里的龙
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中的龙

唐鎏金铁芯铜龙,形象就已经比较接近现代了

龙,这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最初的形象来源于蛇。

《列子》记载:“疱牺氏、女娲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上古神话中,很多主角都是人首蛇身,这可能和古人的图腾崇拜有关。

汉代伏羲女娲图
在古人看来,蛇,这种生命力和繁殖力都远超人类,同时还对人类安全有巨大威胁的生物,不能不引起古人的恐惧、敬畏和崇拜。于是古人便结合自己和蛇创造了他们想象中的神——人首蛇身,这一形象汇集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我们看到从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到4000年前的陶寺,再到3000年前商周,龙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光溜溜的身体,没有腿也没有脚,和蛇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头部,在于头部的这个凸起。

这个凸起代表了什么?

是蛇头上的角吗?

古人又为什么会想象蛇头上长出两只角呢?

在古人看来,从蛇到龙,要经过蟒、蚺、蛟、螭、虬五个阶段,螭五百年生角才能化为虬龙,由此才能实现从地上到天上的华丽变身。

甲骨文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中“龙”的形象是头上戴冠,张着大嘴的蛇的形象。

金文中把上半部分的头变成了“辛(立)”+“月”的形态,再加一条类似“乙”字形的尾巴。春秋晚期时头部彻底演化成了“立”+“月”,并且放大放在了左侧,“乙”字尾巴则变成了“巳”字放在了右侧。

再后来到了先秦篆书时,左侧基本保持不变,右侧的“巳”字则变成了“乙”字加“彡”或者“匕”字加“彡”,类似野猪身上的鬃毛或者背上长刺的形象了。再后来,变成了繁体字的“龍”。

我们看到,不管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字形如何转变,有两个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一个是蛇身,一个是蛇头上的“冠”。

这个“冠”,是商人造字的时候,对神圣、崇高、权威的事物的特征性表现,比如甲骨文中的凤凰的凤字也是戴着一个“冠”的。

龙和凤,估计在商人看来,都是神兽。因此,在蛇和小鸡的头上各加上了一个象征神圣和权威的“王冠”,就成了龙和凤。

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还有商人对自己本族人的命名——商,以及商人崇拜的对象——帝,上面也都是戴有这么一个“王冠”。

蛇本身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给蛇头上戴上一顶“王冠”,蛇就演变为龙,塑造为具体形象时,这个“冠”就是“角”。

周人依然保持着对“龙”的崇拜,只是周人的龙少了很多神秘主义色彩,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在《周易》中,首卦是乾卦,全卦六爻,皆以龙为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在这里,就成了生生不息的宇宙原动力的表象。

管子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在周文化的影响下,春秋时代的先哲们对龙的进一步认识。

龙的形象不仅存在于人世间,而且也被投射到了天上。

在远古时代,历法还没有诞生,需要直接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来确定农事活动的安排。这个阶段,称之为“观象授时”。

除了观察日月之外,在清晨或者黄昏时刻,观察恒星的出没也是一种能够确定季节的方法。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时刻,显然是为了统一时间,便于比较。清晨的观察,称为“晨见”,黄昏的观察,称为“昏见”。

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每当春分前后,黄昏时分都会看到大火星(心宿二)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而随着季节的推移,大火星“昏见”的位置越来越向西,一直到秋天没入西边的地平线下。而来年寒尽春回,黄昏时大火星就会又重新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

由于夜空中十分显眼,而且出没周期恰好符合春种秋收的农耕规律,因此大火星就成了观象授时的重要对象。商代时,就设有专门的火正官,负责祭祀大火星,并建火星台,观测其变化。

不过,一颗星来确定季节显然不够准确和方便,于是便古人选定了四颗星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这就是鸟、火、虚、昴 四仲中星。

四仲中星,见于《尚书·尧典》。《尚书》虽然真伪参半,尧典也被普遍认为是战国时人编写,但其中也保留了很多古史资料。就“四仲中星”而言,根据天文推演,相当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天象,这个时候正是传说中尧的年代。

以四仲中星为中心,很容易发展出四象的观念。我们看二十八星宿构成的四象,各自的中心正是火、星、昴、虚。

按照事物发展由个别到整体,由粗略到精细的客观规律,这些天文概念应该是依据四仲中星、四象、二十八宿次序而创立。

古人在辨清了北极和北斗之后,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东南西北的概念。在辨认了东西南北四周的天空之后,必然要细观各方的星象,于是就产生了划分星空区域的需要。

将周天星空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分别以鸟(星宿)、火(心宿)、虚(虚宿)、昴(昴宿)为中心,每七组星宿分成一方,分别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象和二十八宿。

尽管现代人研究说,古人是利用星宿的位置,用想象的线条联系,设想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但是阿伟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怎么也想象不出这些星星点点的线条能够构成所谓青龙白虎的图案。因此,阿伟哥宁愿相信,古人是先有了四象的概念,再去拿星宿往里面去凑。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为什么古人将东方七宿命名为青龙呢?

角、亢、氐、房、心、尾、箕,这就是东方七宿。其中心宿就是我们前文中所说的“大火”,也就是位于青龙心脏的位置。我们知道,心宿是四中星之一,也是古人“观象授时”时,最早选定的标志物,黄昏时候,它在东方地平线的出现,提示着春分时刻的到来

当古人将观测对象由大火星,扩大到四中星,再扩大到四象、二十八宿的时候,人们观察到:春天的黄昏时刻,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依次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就像神话中的蛟龙一样,从深渊之中一跃而起,直插天穹,因此他们才将这七个星宿构成的星象命名为青龙。
这是大尧时代的星象,立春时节的黄昏,大角星出现在东北方的地平,代表着春天的来临。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角、龙头、龙身、龙尾依次在地平出现,如同一条蛟龙自东方现身,腾空而起,龙飞在天的景象。
当阿伟哥脑子中浮现出这幅景象的时候,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易经》中乾卦为天,六爻自下而上,皆以龙为喻,潜龙勿用、现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六爻的推演,正是青龙七宿自春到秋,由出到入的天象变化过程。

我们结合天文,仔细品味《易经》中乾卦的卦辞、爻辞,艰涩难懂的文字瞬间就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天象图。

乾为天,为日,乾卦六爻皆以龙作为拟象,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原动力的最好表征。

东方——春天——青龙七宿
阿伟哥一直在反复说“在天成象”,这才是“在天成象”的真正内涵。正是如此,具象的天文星象和抽象的时空概念之间才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易经》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出于此,五行出于此,天干地支无不出于此。
说文解字》对龙字是这样解释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将登天和潜渊与春分、秋分联系起来,显然《说文解字》的作者已经将神话中的龙和天文中的龙关联了起来,或者说,作者原本就认为“龙”本来就来自于天文。

人间的蛇加上一个“角”就成了天上的龙,这个“角”是神圣、崇高、权威的象征。那么,东方青龙七宿也有角宿,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特殊意义吗?

东方青龙七宿,第一宿就是角宿,在角宿附近不远的地方,我们还能看到一颗特别的星星——大角。大角是北天夜空中第一亮的恒星,也是一颗极其重要的恒星。

大角被看作是东方青龙的一只角,这就是“大角”这一星名的由来。但是,东方苍龙七宿之第一宿角宿,并不包括大角根据古史记载,青龙原本有两只角,一只是大角,另有一只是角宿一。大约后人认为大角距离黄道太远,才将这只角变成角宿二。虽然作了如此改变,但是,大角这一星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图中黄色的是黄道,可以清楚地看到角宿一和角宿二距离黄道很近。而可怜的大角虽然非常耀眼,但无奈败给了距离。

大角在古代天文学中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北斗七星指示方向,斗建月令的标志。《史记·天官书》称:“大角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明确记载了古人用斗杓指向确定时节的方法。

大角,直斗杓所指,意思就是说我们顺着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延伸过去,很容易就找到明亮的大角星。也就是说,不管北斗如何旋转,大角星永远是斗柄的指向,有了大角,人们就能很方便地确定方位和时间了。

在古人看来,北极为日月众星所拱,是天地旋转的轴心。天左旋,地右转,天地的真气源源不断从北极产生,随着北斗斗柄指向不断散布四方(这其实是斗建月令的玄学化表述。可以参见阿伟哥文章品味医道之九:真气从何而来)。
北斗斗柄所指正是大角星,也就是龙角的位置。我们观察龙角,就知道斗柄所指,也就知道“天地真气”所在,因此,古人将角宿定为二十八宿的起点,称角轸之间为“己土”,命名为“地户”,并说这个地方,“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正是黄帝乘龙登天的真正寓意,也是千百年来蕴藏在“龙”中的大秘密。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