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主家陪睡的大丫鬟...

 hcmhmy 2022-08-08 发布于湖北

⬆️点我 ⬆️

图片


01

民国时候。

我爷爷姐弟四个,上面俩个姐一个哥。

我得称呼那三位:大老姑、小老姑和大爷爷。

大老姑嫁人不久,我太爷爷和太奶奶就相继去世。

剩下我小老姑、大爷爷和我爷爷,三个相依为命。

一个十五,一个十二,一个十岁。

小老姑就成了家长,带着两个弟弟白天下地干活,回来做饭缝补。

靠我大老姑的偶尔补贴,辛勤操持整个家。

小老姑十七岁那年,是个小灾年,地里粮食没熟,家里存粮耗尽,揭不开锅。

大老姑嫁的也是穷人,有心无力。

小老姑就想嫁人,弄点粮食来养活俩弟弟。

可嫁给穷人家又不行,穷人出不起她想要的粮食。

现代讲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那会儿讲丰年买牛、灾年买人。

年景不好,穷人卖儿卖女的就多,一多就便宜,所以有钱人都赶在灾荒年买人,划算。

她就想嫁也没人要,只有卖了自己,给人做妾一条路。


02

恰好附近有个村的老地主愿意出价,五斗小米换一个黄花大闺女当妾。

经人说和,小老姑相貌可以,人品靠得住,父母死后辛苦拉扯两个兄弟,被老地主看中,又额外加了两斗。

一石一百二十斤,七斗小米不过八十来斤。

我爷爷哥俩都十来岁,正是能吃的时候。

八十来斤够吃几天?

小老姑怕她前脚一走,哥儿俩没人管束,饿了就敞开造,造完八十斤熬不到秋收就饿死,故而要求把小米换成一石二斗高粱米,又额外多要了三十斤糠麸。

叮嘱哥儿俩把高粱、糠麸和野菜掺和起来吃,尽量吃稀,不要吃干,一百七十斤省着吃,差不多能撑到秋粮收割。

这是她一个十来岁的农村女孩能做到的极限,即便俩弟弟都饿死了,她也没招了。

粮食拉到家里,她磨了一点高粱,手把手教我大爷爷蒸了一锅杂窝头。

到了晚上,地主家人上门,牵着驴驮走了。



03

这些都是我爹告诉我的。

我爷爷从来没在我们面前提过。

所以我们家父系这边的亲戚只有大老姑和大爷爷两家,从来没有什么小老姑。

后来突然有一天,她老人家带着子孙上门做客,把我爷爷激动的老泪纵横。

我爹带着全家给小老姑邦邦磕头。

我那会儿还纳闷,怎么突然又多出来一个老姑?

现在懂了,“妾”不是个正常的亲戚关系,而只是个单纯的买卖关系。

给人做了妾,就等于把自己当个牲口“卖断了”,一生跟娘家断了往来,从此生死归对方所有。

也不可能像大老姑那样,偷偷给娘家补贴。

后来虽然解放了,新中国不再讲这些陈规陋俗,地主和地主婆也劝我小老姑再嫁。

小老姑属于老派人,没有当初的一百多斤粮食,俩弟弟活不到如今,坚持以帮佣的身份留在地主家,给他们养老送终。

再后来,地主家挨批斗自身难保,有人趁机提议,要把小老姑这个妾分给老光棍当老婆。

之所以没被分出去,是因为她是穷人家的儿女,属于阶级姐妹。

政府定性为生活被迫,允她自嫁。

据我爹说,地主老两口死了之后,小老姑无处可去,曾经短暂在大爷爷家和我们家住过几个月。

都劝她嫁的近一点,亲人之间方便照顾。

但她心结未去,“地主的妾”压在头上,走哪儿都风言风语,她心里不痛快。

也怕以后政策变了,再给我们两家遭灾惹祸。

故而执意远嫁,嫁到几百里外。

所以,一去就四十多年无音信。


04

当年她一走,家里就剩下哥儿俩。

都半大小子,除了种地出力气,啥也不会。

平时忙自己家那点地。

农闲时节,哥儿俩就扛着撅头到处给人扛零活。

饥一顿饱一顿。

还是小老姑,给地主吹了枕头风,哥儿俩才来到地主家扛了几年长工,管吃管住有工钱。

虽然当牛当马,但总算平安熬过动荡的年代。

还侥幸攒下点粮食和小钱,解放后凑合给大爷爷娶了媳妇。

但我大奶奶容不下我爷爷这个小叔子。

家穷,地少,儿女又多,小叔子多吃一口,自家儿女就少一口,故而怂恿我大爷爷分家另过。

我爷爷多分了半个破院子和一口窑,却少分了两亩地,只好扛着撅头又四处打零工,自己养活自己。

按说我大奶奶是个坏人才对,但并不是。

老太太其实人不错。

现在我上点岁数也懂了,那个年月里的“恶”大部分不是“人性之恶”,而是“生存之恶”。

残酷环境把人逼成那样的,生死存亡面前没法奢谈道德。

老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

后来我爷爷走了狗屎运。

因为人品忠厚老实,又是铁杆贫下中农,被我奶奶她爹看上。

一个年近四十的老光棍居然娶了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


05

到了八十年代,地主那个村发现煤田,建了国家煤矿。

小老姑留下的儿女们成了工人,住了楼,有了钱。

到九十年代又跑过去认亲,连老太太和那边的儿女都划拉过来,进了国企...

老太太晚年才享上福。

其实两个村子相隔不远,最多十里地。

按说离我们近了,几家亲戚该正经走动起来。

其实没有。

老辈人的思想很顽固,小老姑明明对我们两家有恩,却认为是自己当姐姐的本分。

又禁锢于“妾”这个传统思维,自诩“无娘家之人”,几乎跟我们没有往来。

其实我爹长大知道这段往事后,曾特意上门,去找小老姑丢下的儿女认“姑表亲”。

但好像对方并不是很愿意跟我们往来。

路上见了面,能停下脚步聊那么一会儿,逢年过节也不走动。

一个当然是少有往来,亲情淡薄;

另一个原因,大概他们也受了什么影响,不认为我们是正经亲戚。



06

直到九十年代,一直等到儿孙工作都落实了,小老姑才第一次露面,带着几个孙子重孙上门认亲。

我爷爷眼泪哗哗流止不住,非要小老姑在祖宗牌位前面坐着。

完事姐弟俩拉着手说话。

实际上没说上几句,姐俩一直在流眼泪。

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我们全家又激动又感恩,奈何小老姑的儿孙们无动于衷,甚至还有点不耐烦。

大概是,那个年代,城镇户口鄙视农村户口,看我们这号亲戚,又是农民又是穷鬼,又很少往来,实在没有“认”的必要,认了反而麻烦,一堆麻烦。

我们敬的茶,对方客客气气拿在手里,但基本不碰嘴。

上的点心水果也不动。

我爷爷本来收拾出屋子,要留小老姑住上几个月。

姐弟俩好好聚聚,唠唠心里话。

也让我们好好孝敬孝敬,尽心报报恩。

结果见面最多两个小时就结束了。

小老姑在儿孙的催促下,流着眼泪匆匆离开。

我爷送人回来,自己坐椅子上,毛巾蒙脸,仰着脑袋默默流泪。

不止我们家,她带着孙子重孙去我大老姑家、大爷爷家也是如此,几十年离别,两小时匆匆结束。

我们这些亲戚只好断了念想,不敢主动上门走动,生怕她的儿孙们起了什么误会,给老太太惹来麻烦。



07

等再接到小老姑的音信,就是她儿子的“报丧信”。

我爷爷当时就崩了。

大老姑和大爷爷已经过世,爷爷是唯一健在的老辈儿。

儿孙侄子侄孙一帮人是抬着他去吊唁的,也是抬着他回来的。

临行前,各家当家人还商量轮班守灵什么的,在小老姑死后尽最后一点孝心。

结果去了才知道,压根没棺材也没骨灰盒,只见到小老姑的遗像。

原来小老姑在这边矿上住了几年,把儿孙工作全部落实搞定,又独自返回了远方农村的家,最终死在那里。

死后跟过世的老伴儿合了葬,那边已经举办过正式的葬礼。

按她病危前的叮嘱,把自己一些随身遗物和一束头发,特意拿回来,葬到了地主和地主婆的合葬墓里。

我爷爷瘫坐在地主的墓前,哭的不能自抑,直到“葬礼”结束被抬回来,没吃一口饭一口水。

回来就病倒了。

好几年才缓过来,但状态一直很差。

本来沉默的人更沉默了......

爷爷走的时候,亲戚们在“要不要给小老姑家那边报丧”的事儿争执了一会儿。

据说小老姑的大儿子当了大官,已经退休了,一大家子非富即贵,报过去怕徒给人增添烦恼。

最终我爹决定还是报吧,报不报在咱,来不来在他。

那边派了个年轻人来,跟着披麻戴孝,送完全程。

老辈儿走了,代表着跟那边正式了断,从此再无往来。


PS:
古代妻子为什么容忍丈夫纳妾?

这“容忍”有两个前提:

(一)

妾是无家之人,属于无根之木,生死操予他人之手。

“妾”在古代允许人口买卖的大环境里,不算个人,只能算个牛马一样的“活物”,买进来就是“买断了”,她卖进来就是“卖断了”,孤家寡人一个,生死操予丈夫和正妻之手。

没有娘家就意味着势单力孤,无依无靠,在深宅大院里遇上任何麻烦,都得不到外部的有效支援。

这是妾面临的道德绝境。

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礼法框架下,妾也无法从法理上得到任何官方支持,清官难断家务事,偏偏妾身上的事儿无论大小,都可以被视为家务范畴,没有哪个当官的大老爷去管旁人的家务事。

这是妾面临的法律绝境。

丈夫如果凌虐妻子,妻子内有儿女撑腰,外有娘家仗势,实在不行还能告官,求助于官府。

而妾就惨了,内无儿女(儿女名义上归正妻名下),外无娘家,求告无门。

所以丈夫对妾就没有这么多顾虑,随自己喜好,一顶小轿抬进门,喜欢就多玩几天,玩腻了就送人,或者喊个牙婆进来,随手卖掉,哪怕已经给自己生了儿子,但丈夫依然有权随意处置。

正妻也是如此,看小妾顺眼,能容忍她在家几年十几年,哪天看不顺眼,随便找个由头喊个牙婆就能卖掉,丈夫往往无可奈何,类比现在妻子觉得家具难看,想换一套合心意的,丈夫能放个什么屁?

故而古代妻子往往在丈夫死后,会第一时间把小妾们卖掉处理,跟卖废品一样。

古代讲娶妻娶德,“德行”是对妻子的第一要求,连家里买个奴仆,她都只能打骂羞辱,不敢轻易打杀,因为“欺奴”会遭来舆论层面对她自身“德行”的质疑和破坏。

但对小妾就能无所顾忌,她有一万种办法。

最简单的,小妾生了病,不给她找郎中,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咽气,事后报个“病故或暴亡”,下人抬出去随便埋了就行,毫无压力。

身处双重绝境下的妾,对正妻来说危害性最小,能任由拿捏,毫无威胁,一喜一怒就能随手干掉,比捏死蚂蚁还简单。

而极小概率的“宠妾灭妻”又是骇人听闻的礼法大罪,是对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极大亵渎和破坏,丈夫和小妾随时会遭到“礼+法”的双重暴击。

妾的危害性近乎于无,这是正妻能“容忍”的大前提。

(二)

妾的存在不仅不会妨碍正妻的利益,反而会帮助和促进她的利益,妻妾属于利益共同体。

纳妾纳色,妾身上只有两种功能,对丈夫“娱色”,给家里“生育”,生下的儿女名义上归正妻所有,这是正妻能从妾身上获取的最大利益之一。
这是其一。

古代能纳得起妾的男人,非富即贵,最次是个富户,小妾的存在能满足丈夫的色欲,减少他出去烟花柳巷染上脏病的风险。
这是其二。

古代妻子足不出户,操持家务,终生只在一方小天地里生活,有个乖巧懂事的小妾存在,天天请安“立规矩”,陪伺左右,聊天解闷,曲意奉承,能极大缓解正妻的苦闷情绪。
这是其三。

遇到烦难的家务处置以及复杂的家族人际处理,小妾又是个不错的参谋和狗头军师,当然也是正妻推卸责任的最佳替罪羊。
这是其四。

妾的人身权如果粗暴分为两种,睡觉权当然是丈夫的,但她平时的人身管理权却归属于正妻,还能当个丫头随意使唤,甚至欺压羞辱,变相满足嫉妒心的报复心理,人欺负同类是最快乐的,尤其欺负情敌,那快乐简直爆棚,巨爽无比。
这是其五。

打小三只是一时爽,但打小妾却能时时爽,处处爽,变着花样爽,肆无忌惮爽。

你看,又无威胁,又有利益,还能随时报复随时爽,甚至还能弄死她,天下还有比这更带劲的事儿吗,小小嫉妒根本不值一提。


08

我爹曾经听我大老姑提过那会儿当妾的规矩,天天要去正妻身边早晚请安“立规矩”,这三个字既是个名词,也是个动词,是真的“立”。

正妻身边没有妾的位置,陪着说一个小时的话,就是站一个小时。

我小老姑虽然听着是妾,其实在地主家也没享什么福。

乡下小地主只有两个丫鬟,一个是地主婆的亲侄女,婚前就来了,跟着姑姑学习怎么算账管家,结婚之后继续来上班,做饭+管账,挣一份工钱,等于贴身助理+御厨+大内管家,地位超然。

另一个粗苯丫鬟是佃户的闺女,佃户欠了地主的钱,让闺女来干活,用工钱顶账的,专门干杂务,从磨米磨面、洗衣做饭、打扫屋子、劈柴挑水、生火烧炕、挑粪种菜,啥都干。

而我小老姑进门之后,顶着妾的名头,干的是丫鬟的活,专做女工女红,从地主一家到长工管事,十五六个人的四季衣裳、鞋帽裤袜、缝补裁剪,被褥缝制和拆洗,到刺绣针织,以及所有的洗洗唰唰,都是她顶着,一年到头不得闲,眼睛熬坏了,双手关节也膨大变形。

当然,她还得管生孩子,带孩子,不是一个是一窝。

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的事儿。

庆幸的是,地主老两口人不错,她没享什么福,可也没遭什么大罪,就是普通的常人生活,没有影视小说里的狗血受虐。

用大老姑的话说,啥妾啊,听着好听,就是个陪睡觉的大丫。



此文算我这个后人对小老姑的一个交代吧。

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普通女人在乱世里挣扎的,不那么普通的一生。

可惜无以为报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