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计时方法(二)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08 发布于山东

天象计时

木星每11.86年运行一周天(穿过二十八宿),均分为十二份,每份为一“次”或“星次”。每“次”约一岁。岁,即年。“岁星”即木星。《淮南子》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星次” ,其中 子、卯、午、酉 称为“四仲”;丑寅、辰巳、未申、戌亥 称为“四钩”。后来又得出十二地支、十天干。

制定和颁布历法是统治阶级的事情。

基层借助圭表、日晷观察日影得节气、时辰。借助漏刻知时间。

一. 天干

一说,天干出于太阳历(以太阳纪),地支出于太阴历(以太阴纪)。太阳,日;太阴,月。还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历,如农历。农历按月相朔望确定月,按太阳光的回归计算年。

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循环不休,故“一天”也称“一日”。星期天,星期日。

十天干,对应十进制。许多民族早早发现十进制,可能与 人有十根手指有关。所谓“掐指一算”,最初的古人,肯定是靠数手指头计数的。(结绳记事是后话。比如,打了八只野兔,不能让某人一直拳八根指头吧?绳子打结放一边公示就行。)

“天干”、“地支”本就有 先有“干”、后有“支”的意思。仔细查阅了 夏朝、商朝 的王世系,大量名字含天干的,却没有一个含地支的名字。可能夏商两朝还没有地支,或者几乎不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证明,距今3300年前,已经采用干支纪日法。

————————————————

问题:商朝先有了计数的一到十的文字,为何要专门再创造十个“天干”字呢?

甲骨卜辞中体现出来的“周祭”制度证实——商代王室祭祀,按照名字中的“干”,分十组,以旬为单位,周而复始以祭祀先王。

所以,甲骨卜辞记载:“甲辰卜,贞王宾: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就好理解了——在甲辰这一天,祭祀上述的先王。“干支”可能起于祭祀。

————————————————

关于“干支”,有人认为 天干 是太阳神,地支是月亮灵。一说 “干”象征树干,“支”象征枝条。

————————————————

先秦观察日影 分一昼夜为十时,昼夜各五分,称为“十日”。十时辰制,是 十天干的由来。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

(杜预 认为“十时”是西晋的“十二时辰”去掉 日昳 和 隅中。)

据《隋书 天文志》,昼分为 朝、禺、中、晡、夕;夜分为 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戌亥子丑寅)来表示。

“日之数备于十,晷进为盈,晷退为缩,冬至晷长丈三尺。”注云:“所立八尺之表,阴长丈三尺,长之极……夏至尺五寸景”——《周礼·春官·冯相氏》

也即是说在日晷的盘(最初是地面)面围绕表针(最初为表木)的圆周上,标志上十个刻度,表针指到哪个刻度,自然就是什么时辰了!

西周初 周公旦 编《周礼》。

文章图片1

有一件考古物证,充分说明了这种“十日计时”的存在不是谬论,这件出土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的秦汉日晷,虽然采用一百刻度计时(相邻刻度为1/100),但无疑是十刻计时细分的结果!(又见一天分为100刻)

《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掌……之位,似乎中间都是星辰。依次说的十二星次,一年中月亮的十二个位置,辰星(水星)的十二个位置,太阳的十个位置,二十八宿的位置。

“羲和占日,常羲占月。”羲和用太阳纪,生十日(天干雏形)。常羲用月亮纪,生十二月(地支雏形)。后来“羲和”成为掌天文台的官职名。一说,羲和族发现十进制,常羲族发现十二进制;两个部族融合,采用六十进制。

二. 地支

有了十天干,为何又有十二地支呢? 其实,世界上的早期居民,以“十二”计数的很多。这极大可能,与一年中,月球朔望十二次有关。也有学者说,和 人的一只手除拇指外有十二个关节 有关——计数的时候,除了扳手指,还可以用拇指掐其余四指的关节。也很有道理。

《淮南子 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登于扶桑,爱始将行,是谓胐明。

至于曲阿,是谓旦明。

至于曾泉,是谓蚤食。

至于桑野,是谓晏食。

至于衡陽,是谓隅中。

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至于鸟次,是谓小还。

至于悲谷,是谓 餔时。

至于女纪,是谓大还。

至于渊虞,是谓高舂。

至于连石,是谓下舂。

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是谓县车。

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观察日照,将昼夜命名15个节点。晨明,胐明,旦明,蚤食,晏食,隅中,正中,小还,餔时,大还,高舂,下舂,县车,黄昏,定昏。“正中” 属于午时无疑。 定 朝、昼、昏、夜 为四极。)(西汉淮南王都不知道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制”不早于他)

十二时辰制,把一天均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今的两小时。不早于西元前122年,汉朝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古时公鸡打鸣是很重要的报时法。十二地支 配 十二时辰,鸡竟然没配到公鸡打鸣的时辰(寅时),很让我意外。古代的十二时辰中有“鸡鸣”,但对应丑时,让人大跌眼镜——在此应该不是“鸡叫”的意思吧。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朔,太阴历每月之始)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后来用十二地支命名十二时辰,以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卯时为古时官署点到的时间,故称点卯。

文章图片2

图1

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朔,太阴历每月之始)

注意“朔(阴历每月之始)”在子时开始。子时从23点钟到次日1点钟,跨两天,分为夜子时和(早)子时 两部分。夜子时属于当天;而(早)子时属于新的一天。每个时辰分成“初”、“正”两部分,但 夜子时只有“正”,而 (早)子时只有“初”。

用十二地支匹配二十四节气命名月份。不管历法怎么变,“正月(每年首月)”改移,二十四节气不移,四季不移,子月不移。于今的农历是以寅月为正月,称为“正月建寅”。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 建。正月建寅,“正月建寅”,即以斗柄指向北偏东60°为新年第一个月。(可笑有些人把“建”当“建立”鬼扯)

顺便说一下,农历新年始于立春。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除夕”是岁除之夜。每月始于上月底那天的23点。每天始于午夜零点。记住这些,“查八字”必考!

以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四象定位,标出二十四节气。

文章图片3

图2

图2中,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每月有两个节气。

图2如果不标二十四节气,标时辰,冬至位置就该标子时。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子时是一天中最冷的时辰。

十天干的五行属性——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甲木为阳木,为大林之木,可做栋梁之材。东方

乙木为阴木,为花果之木。东南

丙火为阳火,为太阳之火。南方

丁火为阴火,为灯烛之火。西南

戊土为阳土,为城墙之土。中央

己土为阴土,为田园之土。中央

庚金为阳金,为剑戟之金。正西

辛金为阴金,为首饰之金。西北

壬水为阳水,为江河湖海之水。北方

癸水为阴水,为雨露之水,滋生豢养万物。东北

子时、子月 对应正北,壬水;依次类推。亥子丑属冬,丑寅卯属夏,申酉戌属秋。

文章图片4

古人以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 建。“正月建寅”,即以斗柄指向北偏东60°为新年第一个月。

斗柄指北(亥子丑月)为冬,斗柄指东(寅卯辰月)为春,斗柄指南(巳午未月)为夏,斗柄指西(申酉戌月)为秋。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于今正月不是子月,问就是“子”对应太阴、冬至、正北,今 正月对不上!

从日出到下一个日出,或从日入到下一个日入,为一“日”。一日也叫一天。

同一位置的同一物件,在同一天中,日影长度 随时间变化。日出和日入时的日影最长,但紧挨着黑夜,不便测量。将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命名为“午”。做圭表,将每日“午”时的影长记录下来。将一年中 正午日影最长的一天命名为“冬至”,一年中 正午日影最短的一天命名为“夏至”。后来计时技术成熟,将一年中白昼时间等于黑夜时间(各12小时)的两天分别命名为“春分”和“秋分”。顾名思义,“春分”这天平分了春季(从立春至立夏),“秋分”这天平分了秋季。以此四个节气定位,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均分为二十四份,每份15°,得出二十四节气。一年中,大约在“大暑”最热,大约在“大寒”最冷。虽然“冬至”最易观察,通常将冬至对应太阴、正北,甚至曾经把冬至作为“一年的第一天”,但冬至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那天。

文章图片7

二十四节气是“以日纪”,观察日影的周期性变化所得。

太阳年(solar year),是由地球上观察,太阳平黄经变化360°,即太阳再回到黄道(在天球上太阳行进的轨道)上相同的点所经历的时间。相对于分点和至点,精确的时间取决于你在黄道上所选择的点:从北半球的春分点,四个基础点之一,开始的称为春分点年;对在黄道上所有的点取平均值的年称为平太阳年。岁实是中国用的太阳年,是从冬至再回到冬至所经历的时间。

太阳年又称“回归年”或“分至年”,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为了区分以遥远不动的恒星为参照物的“恒星年”而提出的概念。

在地球上,人类注意到太阳年的进展,从太阳缓慢的由南向北和再回头的运动,希腊人由带有“转动”意义的tropos引申出“tropical”这个字,中文的意思就是“回归”。太阳运行到最北边和最南边的回归分别由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标示,也是仍能看见“日正当中”的纬度。太阳位置可以由每天正午时指时针(一根垂直的柱子或棍子:圭)影子的长短来测量,这是测量每年长度最自然的方法:以日照来确认季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