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照片中忆父亲当年的舞台春秋​(作者:连生)

 黄之中 2022-08-09 发布于上海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从老照片中

父亲当年的舞台春秋

连生

前述

上海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笑嘻嘻嘻(艺名)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我父亲,正名:阙殿辉(1919.11.17~2006.3.22),(实际出生年月1919年农历9月23,对应公历是11月15日)曾用名:文元。是上世纪从二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长达近80年的上海滑稽戏舞台上著名的艺术表演家。

多年中,几经变故,父亲留下的老照片老物件已剩不多,本文中将收集的部分老照片、老剧本等物件作资料,从中回忆一位老艺术家的生前舞台风采一一一因为他不仅是我父亲,不仅属于我们这个家,他更属于上海的滑稽戏舞台,属于喜欢他的广大听众、观众……。

图片

变中国戏法的爷爷

我的祖辈阿爹(爷爷)阙凤祥(1877.10.20~1953年春),家谱中习称:凤翔、阿水,江苏吴县阙家桥(现苏州相城区北桥镇(街道)阙家桥)人。据北桥文馆介绍:阙阿水早年在乡里是小有名气的民间业余说唱人。但据父亲回忆录中讲阿爹是13岁就随他人撑船从阙家桥到上海来谋生了。

阿爹到上海后曾去店里先当过"学生意"(学徒)及多种生计的职业,后来跟一位姓张的江湖艺人学习变中国魔术(俗称变戏法),后又经努力钻研发展,自成一套,做了不少自创道具(内藏机关的变戏法器具),这些道具1966年前还保留在家中,我小时曾好奇玩过,称之戏法摊,"戏法摊”像两叠多层大蒸笼,可由一人用扁担挑着携行。

据父亲回忆录与苏州北桥文化馆资料介绍:阿爹的中国戏法在上海当时民间已相当出名,有一定影响力,据称连蜚声中外的上海魔术大师张慧冲见了阿爹的中国戏法也会"抖三抖",可见阿爹变戏法的功夫并非一般。

我的阿婆(奶奶):钱金宝(1891.8.11~1967.9.8),江苏常熟人,善良慈祥,她17岁时从乡间小路上检回一刚出生就被遗弃的女婴,顶着世俗压力仍给予慈爱抚养,嫁与阿爹时必须答应共同收养此小女,否则不嫁,阿爹答应后,阿婆带着养女一起过门。她勤俭持家,操劳家务。家中养女为老大,我父亲文元虽是阿爹阿婆的第一个小囡,但习称"阿二",孃孃秀英习称"阿三"。后面据称还曾生育多人,但都不幸夭折了,俩老膝下只剩他们三人:大女玉英,阿二文元,阿三秀英。

图片

神童滑稽

我父亲的大姐玉英(1908~1927)是祖母从小抱养的,为谋生自幼学成表演杂技艺术,19岁时因为生计奔波、营养不良、积劳成疾而卒。

为了生计,从小天赋聪慧、记性、悟性极高的父亲(9岁)与当年才7岁的我孃孃阙秀英(1921.8.26~1998.5.2)兄妹俩人一起登上舞台表演说唱。表演场所有上海市中心的大世界游乐场等,从此走上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生涯。

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有一天,我曾问父亲,是否记得你小时候刚登台演唱的唱词?父亲还能背出唱一段,但说已唱不完整了,而一旁的孃孃却能接着唱到尾,且还可背唱好几个曲目,记性比父亲更好……。

下图中:父亲12岁,孃孃10岁,海报与广告号称"神童滑稽"。演唱的唱词台词都是听戏、看戏中所模仿与自学。这2张老照片我以前在家里曾见过,现已失落,本文是从《幸福人生》书中插图翻拍。这也许是目前父亲最早的相关从艺的照片了。

图片

关于"笑嘻嘻"艺名的由来:

自从登台从艺不久,父亲他们所居住的大世界附近云南路“育仁里"老式石库门弄堂里一位滑稽戏爱好者朱姓邻居、外号"九十六"的老裁缝,欣然为这对"神童滑稽"提名为"笑嘻嘻"、“笑奇奇",从此,他们的艺名逐渐红遍了上海曲艺舞台。

上海滑稽界的先驱

创始人三大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滑稽戏获得了很大发展,在第一代滑稽戏艺人中诞生了"三大家":

老牌滑稽:王无能、钱无量

社会滑稽:江笑笑、鲍乐乐

潮流滑稽:刘春山、盛呆呆

据网查资料,20世纪30~40年代,是上海滑稽戏最鼎盛时期,各大游乐场、电台插播的艺人多达百档。其中出道较早的第一代滑稽戏艺人三大家外,还有:丁怪怪、筱快乐、何双呆、鲍乐乐、赵希希、张治儿、易方朔、陆奇奇、候一鸣、陆啸梧、於斗斗、任咪咪、裴杨华、金慧声、唐瑛瑛、胡恨地、仲心笑、陆希希、胡琪琪等。

继起的第二代的滑稽艺人有: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攸咪咪、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笑嘻嘻、文彬彬、田丽丽、邓笑灵、张醉地、张呆l儿、杨柳村、大娃娃、龚一飞、王笑能等。

他们竞相献艺、施展才能、活跃文化、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图片

老牌滑稽王无能

王无能(1892~1933),本名:念祖,小名:小辫子阿魁,出生于江苏吳县,上海曲艺独脚戏、滑稽戏创始人三大家之一。

左下图为王无能1932年电影《到上海去》剧照。他的黄金搭档是钱无量。

图片

社会滑稽江笑笑

左上图:江笑笑(1900~1947),浙江杭州人,上海曲艺独脚戏、滑稽戏创始人三大家之一。

右上图:鲍乐乐(1902~1963),浙江机州人,独脚戏、滑稽戏演员,江笑笑的黄金搭档。

下图:江笑笑与鲍乐乐曾长期合作,演过众多滑稽戏,:该图片为网传的江与鲍的剧照。

图片

滑稽戏《乘火车》剧照,1928年所摄,由江笑笑、鲍乐乐合作演出。

图片

潮流滑稽刘春山

刘春山(1902~1942),上海宝山县人。是上海滑稽戏开创者之一,第一代滑稽戏演员,与王无能、江笑笑一并誉称滑稽戏的三大家。

刘春山是我父亲的老师,照片背书为1937年所摄。

左下图乃刘春山与盛呆呆于1927~1928年时演出的《荡湖船》剧照翻拍。

图片

我十分清楚记得,当时我家住在南京西路同福里时,在这老上海石库门厢房里墙上挂有不少放大的肖像照片,除了阿爹、阿婆、父亲、母亲等家里人照片外,还有一张就是父亲的老师刘春山,就是这张1937年所摄的穿人字呢大衣的放大照片,也是当前被传媒广泛采用的肖像图片。

父亲十分敬重老师,晚年时写了不少关于先生的文章,与同行交流中经常谈起先生,还一度曾想把先生家里的床等家俱买下作纪念。

烩炙人口的传统作品

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上海滑稽戏发展较快的时机,在众多艺人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老上海人耳熟能详、随口道来就有:《火烧豆腐店》、《阿福上生意》、《瞎子借雨伞》、《大闹明伦堂》等等,至于独脚戏段子更有许许多多了,比如《棺材店大拍卖》、《十三个人搓麻将》、《大阳伞拔牙齿》,说唱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等。其中有不少段子,由包括父亲在内的老一代同行等人的回忆、整理及重新加工充实,成稿后,由出版社及文管部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汇总出版过一些,有选集,也有单行本。目前网上只能查到1963年的《独脚戏选集》,书中收集、涵盖了独脚戏的一部分的传统作品。

下列一组4幅剧照是20世纪上半叶时期所摄(文献资料翻拍),照片中的老艺人有:丁怪怪与赵希希、仲心笑与刘快乐、管无灵与程笑亭、范哈哈与裴杨华。

图片

崭露头角  逐渐成熟

这几张照片都是父亲青年时期所摄,左上为1942年,右上、左下都为1943年,右下为1950年(由黑白照着色)

图片

加盟"笑笑剧团"

参演《瞎子借雨伞》

1942年父亲23岁时,加入由滑稽创始人三大家之一的江笑笑组织的“笑笑"滑稽剧团。

据下面这张剧照背书说明,,在1942年春,上演的传统滑稽戏《瞎子借雨伞》剧照中,有江笑笑领衔、参演的有:鲍乐乐、胡琪琪、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任咪咪、杨笑峰、徐古董、胡恨地、笑武林、丁幻醒等演员。

据百度网上查询:滑稽戏《瞎子借雨伞》曾在1942.12.17的上海《天宫》剧场、1943.5.6~7的上海《张园》剧场、1947.5.11~13的上海《龙门大戏院》等剧场多次上演,此剧属江、鲍的代表作品。

这也是我父亲早年与众多著名演员共同合作參演的戏剧。剧照虽小又显陈旧,但信息量巨大,显示了当时滑稽戏舞台盛况与人丁兴旺。

另据照片背书说明:该剧照1962.3.4时重印,1980年翻拍。

图片

姚周笑"三股档"

1946年9月,父亲因自编自演讽刺旧社会地痞流氓的段子遭人暴打受伤,病瘫床上几个月,后有同行艺人朱塔声牵线,祖父迫于压力无奈,拼凑些钱款摆了几桌“圆台面"(拉埸子)请流氓吃饭,赔礼,才算平息事端。失业期间,家中只有靠阿婆摆香烟摊与日用小百货摊艰难维持生计。

此时,同行周柏春上门探望,邀请父亲参加姚慕双、周柏春的档子,组成"三股档",去电台插播、堂会、剧场等演出。

下图为1947年,父亲与姚慕双俩人的合影

图片

姚周笑"三股档"合作相当成功和愉快,虽然姚慕双与周柏春本身就是嫡亲同胞兄弟,三股档成立后,号称三兄弟,亲密无间。

老大:姚慕双(1918~2004)(右一)

老二:笑嘻嘻(1919~2006)(左一)

老三:周柏春(1922~2007)(中间)

图片

"三股档"当年合作的演出不少是各电台插播节目,当时的舞台剧照尚未找到。

下列2幅彩照是1994年在上海的《中国剧场》演出的滑稽经典小品《骗表》,父亲客串演一角色,体现了早年时姚周笑三股档的表演艺术的配合默契与老段子的风彩依旧。

1994年,姚周笑三人老搭档在晚年合作重演四十年代的传统老段子,由上海电视台曾多次播放。

照片中:左为姚慕双,中为周柏春,右为笑嘻嘻

图片

笔者在网上还寻找到姚、周、笑三人在九十年代时电视晚会上合作表演的传统滑稽戏小品《黄鱼调带鱼》视频,戏中:姚慕双饰小店店员卖鱼者,周柏春饰顾客买鱼人,笑嘻嘻饰小店店主,卖鱼者的父亲。

姚周笑三位长期保持十分亲密友好往来,尤其在各家有婚丧大事或生病住院之际,都会到场出席或探视安抚,即便最困难时期,虽身不由已,但仍保持互相关切。老兄弟间的情份笃深友谊存长。

姚慕双、周柏春两位大师桃李滿天下,门下传承人以双字輩著称,是活跃在滑稽文艺舞台上一支生力军。

图片

滑稽界"四大天王"

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未,父亲受杨华生代表及他的老师张樵侬及搭档沈一乐的再三邀请,告別了l姚周笑"三股档",加入并形成了"杨张笑沈"四人组合档,称"四个档",红极一时,当时曾誉为滑稽界"四大天王",为滑稽戏舞台文艺留下了浓密重彩一笔。

下图:前排为沈、张,后排为杨、笑,中为杨华生之妹:绿杨。

杨华生(1918~2012)

张樵侬(1910~1998)

笑嘻嘻(1919~2006)

沈一乐(1926~1968)

绿    杨(1922~2014)

图片

老文艺期刋与插图

图片

《活菩萨》中的"法空"

大型滑稽戏《活菩萨》根据著名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喜剧作品改编。

1950年春,杨张笑沈与滑稽演员小刘春山(刘春山之子)、程笑飞、俞祥明等组建了上海合作滑稽剧团。1950年2月10日起在上海市中心西藏中路与南京路交汇处附近的《天宫剧场》上演《活菩萨》,连演21个月至1951年10月,盛况空前,也许是当时连演时间最长的一部戏剧了。

下列一组是1950年2月《活菩萨》剧的说明书。(资料来自网传图片)

图片

合作滑稽剧团1950年在上海天宫剧场上演《活蓉萨》刡照。该剧中,打破滑稽戏以往基本只有男演员的惯律,而有了较多的女演员的加盟,后来成为上海杰出的女滑稽的绿杨、嫩娘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在《活菩萨》剧中饰和尚"法空”这一角色。

图片

图片

《活菩萨》滑稽戏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五十年代初的成功演出后,又被美术工作者画成了《活菩萨》剧故事的连环画册。

(1999年,⊥海人民滑稽剧团在团长、新一代优秀滑稽后人王汝刚领衔下,在上海南市影剧院又复演了《活菩萨》)

图片

《 和平号》中"书记"

《和平号》,1952年上演,父亲该剧中饰"党委书记"一角色。

自1951年10月天宫剧场上演《活菩萨》结束后,又上演了反映上海工人在解放前夕进行护厂运动惰况的戏剧《欢天喜地》3个月,合作滑稽剧团1952年2月解散。

1952年杨张笑沈组建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和平号》剧是大公滑稽剧团成立初期上演的剧目之一。

图片

《 苏州两公差》中"李达"

传统大型滑稽戏《苏州两公差》1954年先由苏州滑稽剧团首演,上海大公滑稽剧团移植后,于1955年也成功上演,并连演好几个月,场场饱滿,反映颇佳。

下列5幅为1956年大公剧团上演的《苏州两公差》剧照。

剧照中:杨华生饰公差张超,父亲饰公差李达(石),另一张三人剧照l中,中间者为小京官角色饰者沈一乐。

图片

《苏州两公差》滑稽戏是大公滑稽剧团的传统保留剧目、大型滑稽看家戏之一。

大公滑稽剧团自成立后,曾上演过许多舞台大戏,其中最有影响力、并作为剧团传统保留的有:《活蓉萨》、《七十二家房客》、《苏州两公差》、《糊塗爷娘》等。

图片

下列2幅是2004年前后在父亲新搬的寓所家中,背墙上是放大喷绘制作的苏州两公差李达剧照。

图片

《拉郎配》中"冮湖艺人"

《拉郎配》是一部传统古装喜剧,全国各地各戏曲剧种都先后改编移植上演过,版本众多。至21世纪还被推上银屏。

下面一组是网传的大公滑稽剧团1961年5月份淆滑稽戏《拉即配》的戏单(说明书)

父亲在该剧中饰一位叫张宜的山东卖艺人,上海人俗称:卖拳头的江湖艺人。

图片

下列2幅剧照背书:1957年,在上海光华剧场演出的《拉郎配》中饰山东卖艺人一角色。

图片

任剧团团长

1958年,父亲任大公滑稽剧团团长,在演戏同时还任剧团行政领导职务,工作日益繁忙,从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到文化局条线的会议公文,从艺术研讨到人员责职分工安排落实,担子不轻。

别的不说,单说剧团家属看戏这件事:团委会立下规矩,只允许自已买票看戏,即使内部彩排,戏票也由剧务统一平均分配,团长自已无特权,这个规矩我家里人都明白,严格执行。

下列2幅照片1958年时所摄。第一张父亲始任团长与团领导班子的合影,左一起:筱声咪、笑嘻嘻、邵如青、沈一乐、黄文华、冯三宝

下一张是1958年大公剧团新团委就职典礼的全体合影,自前向后的第二排从左向右第四位(靠中)是我父亲,第五位邵如青,第六位沈一乐。

图片

参加文代会

1960年夏,父亲光荣当选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代表,上北京开会,并受到毛主席及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下图是父亲特意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

父亲从北京回到上海那天,是母亲带我去天目东路的北火车站迎接的。父亲很兴奋,一回到家里,就拿出长长的首长与代表们合影的照片给我们看,还带回了北京十大新建筑明信片一套送给了我。送给妈妈的是一只北京工艺品厂产的小水钻花式胸针,十分好看亮眼……。

图片

《时事讽刺剧》的街头路演

滑稽戏本身就是一种轻喜剧表演形式,20世纪五十年代,大公滑稽剧团在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上演了不少结合时事的戏剧、讽刺剧。

其中,记得大约1958年,暑期中,大公剧团去杭州老城厢演出,我和大妹一起随母亲也去了杭州。在杭州老城厢街头小广场大树下,在小剧场里,都见过父亲他们剧团演出这类时事讽刺剧,记得杨华生曾饰过戴大礼帽的艾森豪威尔,父亲的衣版里挂帎头充大肚子饰杜勒斯,沈一乐饰中东某国国王,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在街头看父亲表演,而且是演外国人。他们的表演维妙维俏,动作与表情的夸张,使观众在阵阵笑声中获得启发与教育。

记得那时为了提高效率,节约开支,日场街头演完后不卸妆,晚上就不用再化妆,可直接上场了。他们化妆得十分夸张的一张张油彩脸在杭州街头走过,引得无数的回头率,我很害羞,拖着母亲与父亲保持距离远远跟着……。

下面这剧本虽是大公剧团1960年的作品,但也可看出五六十年代之际的演出的剧目状况。剧本名:《炮轰瘟神》,文楣上写着:反对美帝侵略,坚决解放台湾,保卫世界和平!该讽刺剧由大公剧团青年实验于虹口戏院(演出)。

图片

《样样管》中再饰"书记”

上海大公滑稽剧团1959年上演了一部反映上海工人生产、玍活的社会活动状况与精神面貌的戏剧《样样管》,剧中父亲又一次饰演"党委书记”一角色。

图片

滑稽戏《样样管》剧本(网传图片)

该剧本根据电影文学剧本《钢人铁马》由大公剧团集体改编,由杨华生、笑嘻嘻、绿杨三人执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图片

《七十二家房客》

1951年版的初形

老上海家喻户晓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据网传宾科(关于小刘春山  百度)1951年上海合作滑稽剧团在刷场演出的同时,受电影界前辈颜鹤明与五彩电影公司之邀,请沈默编剧,郑少秋、韩义导演,京剧演员谢兰玉、电影演员石茵一起,将独脚戏的《调查户口》、《大阳伞拔牙齿》、《开无线电》等串联成一部黑白片电影,起名《七十二家房容》。

下列是网传的1951年当时《七十二家房客》电影版广告资料。演员有合作滑稽剧团演员(按姓氏笔划):小刘春山、沈一乐、笑嘻嘻、俞祥明、张一亭、张樵侬、程笑飞、杨华生。这也许是笔者目前了解到最早的《七十二家房客》滑稽戏信息了。这也为以后大公滑稽剧团的舞台剧《72家房客》再创作及最终成为代表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图片

"混堂"里编出舞台剧

1958年版《72家房客》

1958年,杨张笑沈四位大师通力合作,主编了大型清滑稽戏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传说中的《七十二家房客》是他们四位在上海"混堂"(公共澡堂)里闲聊中,你一句我一言构划而成。他们的理由依据是:“既然电影可将独脚戏串起来拍摄,那么我伲更能将独脚戏改编成主题明确内容丰实的一本舞台大戏了"。

有了思路,说干就干,他们的创作大部分是利用白天上午抽空(平时一般下午排戏,晚上演出)聚在一起共同创作的,因为当时常在我家里搞创作与排戏,有不少段子是边写边排而成。等剧本写好,各人的角色也已投入了,戏也排得差不多了……。

下一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二家房客》滑稽戏说明书

说明书"抬头"书有;重新整理、再度演出。

编剧:杨、张、笑、沈

主要演员: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绿  杨、张利音

图片

《72家房客》中"炳根爷叔"

《72家房客》一一戏中人物特点明显,刻划极为生动,令人过目难忘。

1958年起由大公滑稽剧团上演的《72家房客》剧中:

杨华生饰旧警察"369”

笑嘻嘻饰白相人"炳根爷叔"

张樵侬饰卖黎膏糖小贩杜福林

沈一乐饰小皮匠,

绿杨饰二房东

张利音饰金医生

戏中另有职业、籍贯、性格各异的众房客,主要有:老裁缝:王永昌,洗衣作小宁波:叶一育、大饼摊老山东:李青、杨老头:筱声咪,韩师母:丹琳,二房东养女:汤惠娟……等等,

图片

下列3幅是大公滑稽剧团1961年的《72家房客》剧照

《72家房客》是大公滑稽剧团名声最响的代表作。

下列照片中,第一张1961年所摄的"炳根爷叔"舞台剧照。我曾"私藏"起来,1968年下乡去苏北盐城大丰随身带去,1976年上调返城又带回,还给了父亲。记得父亲对我说,他其实并不喜欢这张剧照,因为太脸谱化。记得当时六十年代的化妆形像就这样,舞台戏时脸上还画了一条深色歪斜长长的刀疤,让剧中人物更突出凶狠的性格。舞台上的戏服是中式纺绸长袖短打,筒盆帽,香烟不离手,一付旧上海时地霸的打扮,走起路来左右大幅摇晃,横r行之势如同旁若无人之境……。

后来1979年再次复演时,剧中人物"炳根爷叔"的脸部化妆时"坏人"面孔特征不明显了,行头也改穿西装与皮鞋了……。

父亲是个2千多度深度近视眼患者,平时不带眼镜上台,全凭舞台经验,排戏时算好台步,《72家房客》戏中舞台上还有搭的布景"楼梯"上下,也从未出过意外……。

《72家房客》剧中"炳根爷叔“的形像与艺术表演力不仅是他个人反复端摸集成之果,还被同行在其它剧中类似人物身上作为了经典效仿。

图片

大地回春

79版"72家房客"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革时期剧团基本无演出,处于停顿状态,父亲与不少演员受到冲击,文革中后斯又被"下放"到企业工作,父亲曾去过奉贤干校当过猪场饲养员,去过海港与苏州河边当过装卸工,后又在区下属街道小工厂做杂勤……。在这个时期,他心情保持乐观,认识了不少工友与其他下放者,关系融洽,有的还成了知交好友。

1978年11届3中全会后,上海文化主管部门启动重组文艺团体进程。此时,上海滑稽界也开始恢复演出。记得复演的第一本戏是由原上海滑稽剧团的姚慕双、周柏春领衔、双字辈主演、原大公、大众、海燕等剧团主要演员参演的《滿园春色》,在上海海宁路虹口区工人文化馆剧场上演,盛况空前。父亲等一大批老演员虽在复演的《滿园春色》剧中只担任个小角色,台词很少,但心情无比激动,因为充滿活力的春天终于昐来了。

当笔者以观众身份在虹口工人文化馆观摩首场复演的《滿园春色》时,被台上台下互动振奋的心情深深感染,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1979年5月,经上海南市区文化局批准,将区属原大公滑稽剧团重建并更名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

1979年5月,当时还暂称南市区文艺演出队上演的第一部戏就是基本以原大公滑稽剧团的原班人马复演"看家剧目"《72家房客》。

下列是79年5月的《72家房容》滑稽戏说明。

由于已经过10多年的变动,部分演职人员有的已过逝,例如饰小皮匠的沈一乐,饰小宁波的叶一青,饰老裁缝妻的章翠霞等,部分已流动外调其他团体,例如饰老山东的李育,饰杨老头的筱声咪等,因此剧团将一批有志继承滑稽文艺的新人吸收进来,并接过了接力棒。

接戏的主要有:王汝刚饰小皮匠,俞蓓蓓(A)郑辉(B)饰小宁波,

已退休的王永昌、张樵侬等作特邀返岗参演原角色。

所以79版《72家房客》是大地回春后艰难重启,以老带新,新老交替的一班人马。

图片

精选贤才,塔养新锐

20世纪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之际,人们对工作单位的概念还停留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框架的有限视野中,一些虽有志于文艺事业,但一旦要脱离原工作单位,难免总有思想波动过程,特別是来自家庭成员的顾虑。

其中人才王汝刚的引进过程听父亲说过:后来逐渐成为滑稽界新星、还当上上海曲协主席的王汝刚先生,当初是位经过农村下乡缎炼,又好不易返城当上厂医的企业员工,1952年生,很年轻。他对演滑稽情有独钟,天赋智聪,在文化馆里表演出众,但家中父母顾虑较大。父亲此时已是重建文艺团体的召集负责人,深感奇才难得,于是亲自上门拜访王汝刚的二老,经一番恳切交流,诚意之下,王汝刚的二老顾虑解除,终得应允。

被选中的贤才还有:如原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俞蓓蓓,扮相、嗓音、唱功水准都相当出色,俞蓓蓓后来担任了上海曲协说唱专业妄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他们都是原文化馆里的群众文艺中的佼佼者,被精选出来,都是在这个时期如同新鲜血液、生力军般地加盟、充实了专业队伍,为人民滑稽剧团以后的发展打下了骨干队伍建设的基础。。

下图是父亲60岁生日宴上,面对刚入团时间不长、谦虚好学、相当敬重父亲的两位年轻人十分喜欢,合影留念:左为俞蓓蓓,中为父亲,右为王汝刚。

图片

下列3张黑白刷照是79年复演《72家房客》时所摄。

其中第2张是该剧最后一场的多人集体亮相舞台剧照,是《72家房客》此剧形像最具代表性剧照。

图片

下列3幅彩色剧照来自网传,应属79版"72家房客"的彩色剧照。

那时电视开始有模模似彩色技术,彩色胶卷刚开始普及,还无数码摄影,因此这时的彩色剧照开始渐多。

图片

1979年滑稽戏《72家房客》再次成功复演后,随着电视机开始普及,多媒体发展,影响日趋扩大,后来又有了录像机、vcD、DvD,《72家房客》从银屏上更广泛地走进了上海、江浙一带千家万户的百娃j家中,79版的《72家房客》是人们最广泛熟知的版本了。

但可惜的是,据笔者所知,79年后人民滑稽剧团还曾复演过《苏州两公差》,上海电视台也录制播放过,但却禾见相关录像带或光碟数字产品发行过,就连市场上盗版也未见过。据父亲说,问过电视台,说"录像资料损坏了",这实在相当遗憾。

下面第一幅是79年后当时对《72家房客》剧中人物漫画的报纸刋登。

另一图是正版发行的79版《72家房客》vcD数码光碟。

图片

新人辈出,群星闪耀

2002版"72家房客"

21世纪初,由人民滑稽剧团再次上演《七t二家房客》这部传统保留剧目,其剧中主要角色基本由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演员挑大梁担当了。

此时的人民滑稽剧团,已后继有人,其中有∴王汝刚,毛猛达,林锡彪,沈荣海,周庆阳,张小玲,徐双飞,傅子明,李九松等。

下列四幅剧照是:父亲与杨华生、绿杨等尚健在的老一代演员,于2004年作为客串及艺术指导回到剧团时,摄下了一批剧照留念。

图片

人民滑稽剧团的滑稽戏《72家房客》,2002年3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演出结束后,父亲与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在大剧院后台"新老二代团长"合影留念。

图片

《阿Q正传》中"赵老太爷"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滑稽戏《阿Q正传》由大公滑稽剧团1961年9月上演。

可惜,笔者未找到相关原老剧照,只有在百度网上搜索到1961年9月上海大公滑稽剧团的滑稽戏《阿Q正传》旧戏单一份,如下图2幅。

由于年代已时隔60多年,戏单相当陈旧,但正页上仍可见到主要演员的名单。

封页上主要演员有:杨、张、笑、沈、绿杨、张利音

戏单依稀可辨:杨华生饰阿Q,笑嘻嘻饰赵太爷,绿杨饰胡妈,沈一乐饰九桂、张利首饰地保,筱声咪饰假洋鬼子等。

图片

下图是2004年,父亲在寓室中,背墙上是当年他饰演的《l阿Q正传》剧中赵太爷一角的放大喷绘剧照。

图片

笔者在百度网上还搜索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62年录制的大公滑稽剧团演出《阿Q正传》第一场音频资料。这也许是《阿Q正传》滑稽找舞台剧遗留下唯一的"原版"资料了。

《阿Q正传》曾有多剧种改编上演,其中电影版流传最广。剧中主角阿Q由上涵滑稽剧团中戏校科班出身的严顺开老师饰任,相当成功。

图片

《糊塗爷娘》主编与"蒋福根"

滑稽戏《糊塗爷娘》1962年由我父亲与绿杨、叶一青三人共同创作。是大公滑稽剧团上演剧目中很有影响力的“看家戏"之一。

这本剧本的编制工作有不少都在我家里完成,笔者看到:早上叶一青、绿杨就来了,他们几乎没有废话,客套,就把昨天剧情中末讲完的"故事"结合新闻与隔夜想到的廹不及待地讲述、生怕会"忘记",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纪录、修改,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推敲,认真、热烈……。他们的功夫没有白费,剧本通过了剧团艺委会和区文化局审核。

下图是网传的剧本照片。

图片

下列2幅是父亲在《糊塗爷娘》剧中饰蒋福根一角色的剧照。左为1962年所摄,右为1963年所摄。

图片

这是1963年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糊塗爷娘》剧本。

五六十年代滑稽戏有多部移植上了电影银幕,被更多观众所欣赏。笔者记忆犹新、老观众耳熟能详的有;《三毛学生意》、《大李老李与小李》、《如此爹娘》(由糊塗爷娘剧更名)、《七十二家房客》(被移植到广州珠江电影厂拍摄粤语版)。

这些都是以魔都大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人民生活的戏剧。

1963年由大公滑稽剧团大部分演职人员参演,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拍摄的更名为《如此爹娘》电影开机前,彩排时由文化部长周杨亲自观摩审核。

图片

电影《如此爹娘》剧中,父亲仍饰蒋家男主人蒋福根,蒋家奶奶由红榴饰任,儿子蒋阿龙由沈一乐饰任。

孙家的男女主人分別由杨华生丶绿杨饰任,儿子孙小宝由筱声咪饰任。

图片

《如此爹娘》的电影海报

图片

1980年复演《糊塗爷娘》

1980年,人民滑稽剧团再次公演《糊塗爷娘》,剧中,父亲仍饰蒋福根一角,蒋家奶奶改由孙凤英饰,儿子蒋阿龙改由林锡彪饰任。另一家的孙家,杨华生、绿杨分别仍在剧中饰孙家父母原角色未变,儿子孙小宝改由王汝刚饰任。

图片

创作新剧,弘杨先进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上海文艺百花齐放,各剧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刷目,脍炙人口的滑稽戏有:《笑着向昨天告别》、《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厂房客》、《苏州两公差》、《糊塗爷娘》等。而且还产生了一批歌颂社会主义新气象新面貌,弘扬当代劳动模范为人民服务先进事迹与精神的多剧种戏剧,例如1958年上演的《滿园春色》,六十年代初沪剧《巧遇记》,1964年大公滑稽剧团的《喜上加喜》也是其中一剧。

下图是《喜上加喜》剧本,1964年l由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沈一乐、裴凱尔、周艺凱三位先生编剧。

图片

《喜上加喜》中"三轮车工人”

1964年,大公滑稽剧团上演《喜上加喜》,剧中有两位三轮车工人的人物,分别由扬华生与父亲饰任。记得当年演出时,剧团曾特向三轮车工人工会借来两辆三轮车做道具。演出时,深度近视眼的父亲在台上把三轮车踩得滿台飞,真为他揑把汗了。

与劳动模范交朋友

三轮车工人程德旺,1932年1月生,自1948年~1977年年间的30年里一直是位上海三轮车工人,后来改驾摩托三轮车与小客车了。他的三轮车号是《2963》,他是上海五六十年代的市级劳动模范。

他的格言是: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钞票。他的三轮车被喻称为:第二救护车。他的先进事迹被上海海燕电影厂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程德旺与同时代的劳模还有;好民警马天民、(电影:今天我休息的人物原型),民办小学老师:吳佩芳(沪剧:鸡毛飞上天的人物原型),等等都是平凡工作第一线上的杰出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楷模。

为了演好三轮车工人,父亲与劳动模范程德旺交了朋友,向他学习与了解他的先进事迹。还多次邀请陈德旺来我家。

下图左上主照片是陈德旺1964年时照片,其余为网传图片。

图片

关于《喜上加喜》的剧照笔者尚未发现,但在老照片中确有劳模陈德旺先生1964年时的个人照及陈德旺全家来我家作客吋的合影。

记得当时我家还住在南京西路同福里,我见到过陈德旺两次,第一次上门来,我正在门口,他朝气热情、干炼整活,穿白衬衣,淡色长裤,头发整齐,一点没有路上踩三轮车工人的样子,还十分好客地带来用小布袋装的几斤黄豆作礼物。

第二次是他与夫人、儿孑一起来的,在我家里吃的便饭,我父母带我与小弟一起去弄堂口对面人民公园拍照留念。

下面2幅,1张是1964年时父亲与陈德旺俩人合影,另1张是陈德旺一家(左)与我的父母、小弟(右)的合影。

图片

《三滴血》剧中“花花公子”

20世纪六十年代上半叶,大公滑稽剧团在上海延安路石门路附近的"光华"剧场上演了清代古装滑稽戏《三滴血》,剧中,父亲饰"花花公子"一角色,也是我趁给父亲送煎好的中药之机,第一次冒着要被父亲训斥、在舞台边后一角偷看了几分钟戏。记得那一天,我新认识了比我大3岁、刚进剧团不久、"三滴血l"剧中演小囡的蔡剑英,她当时是剧团中最年轻的学员。

因剧情之需,突出剧中人物性格,需借助扇子表演,父亲为了练好这一舞台艺术,一方面请教相关戏曲界同行朋友,一方面刻苦专研探索舞台表演技巧与台步、手势,有一阶段每天深夜夜戏卸妆回家,对着大橱镜子自练"扇子功",一练凣个小时,大有走火入魔之意,至天明……。

下列2幅照片是2004年左右,父亲在寓所家中,背景是放大喷绘制作的六十年代《三滴血》剧照。

图片

《电闪雷鸣》剧中"秦满常"

1966年上半年,上海大公滑稽剧团上演反映某企业工人精神面貌的戏剧,记得剧中父亲饰一老工人"秦滿常“。

下列2幅滑稽戏《电闪雷鸣》剧照,第一幅是演员刘福生(左)与父亲,第2幅是演员莜声咪(左)与父亲。

图片

重返舞台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重启经济发展的快进键,各类文艺团体纷纷重建复演,百花齐放的文艺发展新时代再次来临。

下图是1980年左右所摄的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绿杨四位艺术表演大师的合影。

图片

《孝顺伲子》中"老中医"

1980年,父亲根据苏州评弹《老子、折子、孝子》独自改编的舞台剧4幕滑稽戏《孝顺伲子》,是人民滑稽剧团自1979年重组建团后的第二出新戏。

父亲不仅是编剧,还是导演加演员,饰剧中人物:老中医陈凯川一角。

下列是《孝顺伲子》的戏单及当时父亲编制剧本的手稿。

父亲勤于写作,创作、改编、整理等是他演出与工作之余的主要"作业",我们子女或单位里年轻同事时常被他"派单",帮助抄写。

图片

这是父亲在《孝顺伲子》剧中饰老中医陈凯川的人物形缘。

为了节省开支,在舞台上使用的电话机道具也是临时借用了我家中自用的拨盘式座机,台上人物演出服装基本也由演员们各自设法利用解决。

图片

《孝顺伲子》的主要演员还有:张樵侬、张利音、黄津波、李九松、郑辉等。

当时人民滑稽剧团分2个团演出,排戏场地缺少,因此常来我家里排成,将桌椅都移到墙边腾出了空间,十多人在前厢房中厢房排戏,一遍又一遍……,连吃饭也忘了。

《孝顺伲子》此剧被安徽、湖北、四川等多个剧团移植、改编、演出。父亲为此剧付出了大量辛苦的努力,一部大型滑稽戏由一人承担起、并完成编、导、演的屈指可数。

图片

下列2幅图片是父亲在《孝顺伲子》一剧演出之余,与俩位舞台经验丰富的老同事张樵侬、张利首互相探讨:如何提高艺术感染力与潢出质量,亲功交流。

图片

《西安事变》影片试镜

父亲还曾被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事变》拍摄时特邀试镜。

下列是:1980年在西安拍摄《西安事变》影片中饰宋子文一角色的试镜剧照。

图片

漫画、剧照、肖像

图片

《独脚戏》炉火纯青

大东北的二人转、北方曲曲艺的相声、南方江浙沪的独脚戏都是被大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

江南的滑稽戏发展不少就是依托《独脚戏》段子的基础而来。独脚戏,形式多变,一人多角,南腔北调,说、学、做、唱,内容广泛,张收可塑。耳熟能详的传统的段子有《十三个人搓麻将》,《各地堂馆叫喊》,《调查户口》,《学英语》,《水淹七军》,《宁波音乐家》……等等。

父亲对独脚戏表演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尤其是做功突出,被观众与同行普遍认可称赞。据笔者大致了解他曾演出的独脚戏有:

《算术》,《十三个人搓麻将》,《拉黄包车》,《榨材店大拍卖》,《老法结婚》,《剃头》,《钉巴》,《梁山伯讲文明》,《宁波空城计》《关亡》,《叫好婆》,《做媒人》,双簧《劝夫戒赌》,等等。

下图为父亲与杨华生搭档合作演独脚戏的剧照。

图片

下图3幅是20世纪八十年代时,父亲与杨华生合作表演的独脚戏《梁山伯讲文明》剧照。

杨华生老师,浙江绍兴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代表性继承人之一。是大公剧团的首席老演员,历来大戏中出任主角,噪音好,尤其擅长唱绍剧而出名。1938年大世界登台演出时,张樵依是合作的黄金搭档。

杨华生老师与我父亲是几十年老友,与我家常有往来,除创作与排戏外,他交际甚广,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父亲曾委托他自采零件为我家拼装一台多档风速琴键开关落地电风扇,装好后,是我去虹口武进路他家取回的。

图片

20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与杨华生老师合作演出独脚戏较多,此期间老一代演员大多退休,退居二线,上大戏开始减少,演出独脚戏机会增加。

下图是父亲与杨华生合作表演《请勿随地吐痰》的剧照。

父亲与杨华生这时期合作的还有《宁波空城计》《越剧流派演唱》等独脚戏。

笔者记得1966年前,父亲与沈一乐合作的独脚戏较多,人民广播电台常有播放,有《算术》、《钉巴》、《拉黄包车》、《老法结婚》等,其中有些是笔者逢年过节前,在广播电台里录音时充当现场观众看的。

图片

1979年人民滑稽剧团成立不久,为了让新进团不久的青年演员迅速挑大梁,早成后起之秀,就主动让青年演员王汝刚作撘档,重点培养。时常夜戏结束后,邀王汝刚到父家里排独脚戏,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手把手,口传口,一丝不苟。吃过母亲做的夜宵后再继续排戏,至天明……。

那一个时期,只要凡有独脚戏演出,父亲就与王汝刚一同去演出。那次我去万体馆观摩文艺演出,是王汝刚第一次经历大场面,就是父亲与他一起上台袁演的独脚戏。

父亲与王汝刚搭档演出的独脚戏曾有:《比智力》、《滑稽碧落黄泉》、《剃头》、《讲文明》等多个段子的节目。

下囹主图是1979年,在上海市中心的"中国剧场》,父亲与王汝刚表演独脚戏:比智力》。

图片

为培养新人,父亲不断与青年演员交流、传授,边演边带,让青年演员尽快地成熟起来。

下图是1980年前后之时,父亲与青年演员张定国表演独脚戏的剧照。

图片

下图是:1982年,父亲与张樵侬合作演出独脚戏《赛诗》剧照。

张伯伯出道较早,他的浦东说书说唱相当出名,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

我家与张樵侬家关系十分融洽亲密,笔者小时候,两家常来常往,笔者常去张家玩,张伯伯与张妈妈都喜欢我,张伯伯小儿子与我年龄相仿,大儿子张哥是搞舞台美术的,油画出众,我十分仰慕。我去张家玩时,张伯伯还常带我去淮。海路弄堂口的、老上海人皆知的"著名"《淮国旧》兜一圈。

图片

下图2幅:1984年,父亲与张利音(1914~2001)合作独脚戏《剃头》。

张利音是上海原大公、人民滑稽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除了参加团里全部大戏剧目外,鲜为人知的他还曾与汪秀英、顾今才合作演过沪剧《大劈棺》、《弹棉花》,有"滑稽丑角"之称。

图片

父亲不但擅长舞台表演,并热衷于创作,写下了大量新创作的独脚戏,说唱段等,还会深入去一些现场去了解,使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下图是:1984年,为了创作滑稽戏《白相城隍庙》,父亲在上海豫园九曲桥湖心亭边,来访一位纠察退休工人张cg时亲切交流并合影。

图片

下图一是父亲与上海滑稽老演员,统口令大王袁一灵(1917~1992)的合影,20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与袁一灵曾有过短暂的合作,演出过传统独脚戏《拉黄包车》。

下图二是1988年1月,父亲与袁一灵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表演独脚戏《劝夫戒赌》。

袁一灵的特长是说唱绕口令,以《金陵塔》称雄天下,是经典的绕口令唱段。,是与父亲同一代的老艺人。名师出高徒,弟子有著名说唱表演艺术宁家黄永生、龚百康等。

图片

下图是父亲与曲艺多面手评弹艺术表演家苏毓荫合作表演独脚戏《吃月饼》的剧照,摄于1985.9.24,上海瑞金宾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实况录音时。

苏毓荫(1928~2019),师从著名评弹大师蒋月泉先生,他曾演出《玉蜻蜓》、《王孝和》、《芦荡火种》、《上海英租界》、《法门寺》、《主仆婚缘》等。他的说表幽默含蓄,刻划人物入木三分,表演中贴近生活,喙头百出,时常将滑稽艺木融入其中,被称之评弹界的另类特点表演家。

图片

下图3幅是父亲与评洋弹演员苏毓荫合作的独脚戏《钉巴》的剧照,摄于1985年,戏中父亲饰强要饭的叫花子"瘪三”一角,苏毓荫饰"老板"一角。

图片

1985年,父亲与苏毓荫在金山石化总厂慰问演出,合作表演独脚戏《算术》。

图片

打莲湘又称霸王鞭或打连厢,是民间边唱边舞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莲湘有长有短,莲湘上置有铜片铜铃等,舞动撞击时时发出清脆的响声。

父亲与苏毓萌舞台表演独脚戏后加演《打莲湘》,他使用的是一根自制的铁质长莲湘,质童较重,要想在舞台上舞动自如,确要一番拿手的功夫。

图片

父亲表演用的莲湘棒

图片

20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与上海著名滑稽女演员嫩娘(艺名)时常合作表演独脚戏,双簧等。

嫩娘,真名:方丽英,1926年生,国家一级演员,1950年由舞蹈演员改行出演滑稽戏《活菩萨》剧中一角,擅长舞蹈表演,嗓子好,曾在滑稽戏电影《三毛学生意》、《大李老李与小李7》影片中出演角色,是长篇电视连续集《老娘舅》中,江浙沪广为人知的"老舅妈"。

图片

独脚戏《做媒人》,是父亲与嫩娘在1985~1992年时期合作演出的作品。

下列2幅剧照分别摄于1989年9月的上海美琪大戏院和1992年5月的江阴华西村演出之际。

图片

逢年过节,父亲常被应邀出席庆祝或慰问联欢,下列2幅是父亲与嫩娘合作演出时剧照。第1张是1988年老年节(重阳节)时的慰问演出,第2张是1991年元旦为自行车配件厂聋哑工人慰问演出。

图片

双簧《劝夫戒赌》由父亲与嫩娘合作演出。

父亲嗓子受损,声带开过两次刀,作为滑稽演员,使他很受伤,为弥补缺陷,与嗓子、说唱俱佳的嫩娘撘挡,嫩娘后琲专做说唱一角,自己在前排以动作与脸部袁情的司职表演。

这是彵们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表演剧照。

图片

1989~1992年,父亲与嫩娘合作演出《矮脚双簧》,此种長演形式独特,不同于普通双簧,前排演员的双手成为舞台上面对观众时表演者的两只“站在桌上的"腿脚,后排演员不但要说、要唱,还要用双手穿在前排演员戏服中表演动作,前排演员根据后琲演员的说唱词配合作脸部表情,作喜怒哀乐夸张表演。

父亲与嫩娘表演的《矮脚双簧》的戏服都是我母亲根据要求自己设计、用旧衣作废物利用自做的。

图片

下列图一是:1989年4月,与父亲的同代滑稽老演员管无灵先生(1911~2005),合作演出独脚戏《小雨伞》。

囹二是1990年1月23日,父亲与管无灵合作表演时的剧照。

管无灵先生曾于20也纪40年化黄金塔程笑亭和韩兰根一起做电台插播独脚戏,衷气足,桑子好,喙头乡而闻名。他的代表作众多,还灌过唱片。

图片

下图是:1993年4月3日,在南京梅山铁矿,《南北曲艺荟萃》活动时父亲与上海滑稽剧团主要演员之一双字辈吴双艺(1927~2017)的合影。

我十分清晰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一天周日,我穿了汗衫木拖鞋,帮父亲拿长衫、化妆箱,跟去上钢三厂演出,就是临时与吳双艺撘档,在后台排了一遍戏,讲了几个节点关健就上场了,上演是独脚戏《拉黄色车》。

图片

下图3幅为2002年,父亲与滑稽演员张皆兵合作演出独脚戏《剃头》。

张皆兵、王桂林等曾都是大公滑稽剧团青年演员,曾都受到父亲的舞台演出技艺传授指教,多次在我家排练独脚戏,也经常帮助我父亲进行剧本、唱词的整理、抄写,电脑录入等。

图片

1994年,由上海东方电视台主办的沪上文艺名家汇演的舞台大型滑稽戏《海上第一家》,在上海逸夫舞台上演。

父亲也参演其中一角,演出后,在后台与部分同行合影留念,下列4幅合影留念的有:

杨华生、王汝刚、孝九松、东方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

图片

图片

隆重的作品演唱会

2003年12月5白,上海曲艺家协会、上海东方电视台、百事可乐联合专场主办了《滑稽表演艺术家笑嘻嘻作品演唱会》,2003年也是父亲自9岁从艺75周年。

演出单位有:上海、人民、青艺三大滑稽剧团的实力担当的中青年主要演员参演。

演出节目有:

独脚戏:

1《瞎子算命店》   钱 程,孝 青

2《算术》          筱声咪,林锡彪

3《做媒人》       姚琪儿,蔡剑英

4《钉巴》          付子明,谭义存

5《老法结婚》  王桂林,张皆兵

6《染山伯讲文明》钱懿,潘前卫

说唱

7,《老年乐》黄永生,陈   靓

8,《打莲湘》徐世利,陈韵芬

小品

9《阿福上生意》 王汝刚,李九松,毛猛达

表演艺术家:周柏春、杨华生、绿杨、刘敏等上台致贺。

专场演出极为隆重,圆满成功,父亲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这是他最高兴的一天,终生难忘。

我的父亲:

自幼登台,从艺终生

孜孜不倦,笔耕勤奋,

舞台演艺,务实求精,

甘当绿叶,育新顷心

热爱生活,奉献笑声

下图2幅:上海福州路逸夫舞台2003年12月5白举办《滑稽艺术表演家笑嘻嘻作品演唱会》盛况照片。

图片

父亲1997年在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所摄

图片

父亲十分敬重老前輩,尊重同行者,只要一有机会便去拜访求教,无论是演京剧、越剧、沪剧、话剧等同行都会广交朋友,讨教艺术,连上海杂技团的魔术师也是与父亲亲如兄弟的好朋友。

下图是1963年,父亲(右)在杭州拜访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大师、誉为"活武松"的盖叫夭(左)先生(1888~1971),在机州盖叫天的家中合影留念。

图片

2000年在上海文艺"大家唱"联欢会,,父亲与著名上海说唱表演家、国家一级演员黄永生(1934~2013)(右)、说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顾竹君(中)合影。

父亲十分感激黄永生,文革初期的某天上午,他作为现役军人,上海警备区文艺宣队员,头戴红星帽,特意登门拜访我父亲,关切地说:要相信政府相信党,我很敬重你,我坚定相信你是个好人,事情总会有弄清楚的一天……。听了黄永生的一席话,父亲很是激动,嘴唇微抖,难以表白,四手紧握……。这一切我都历历在自。

那个时期黄永生的到来,他的鼓励与真挚关切,对父亲、对我家是极大的精神抚慰与支撑。这在当时环境下,如同茫茫大海的灯塔,久早之地逢甘露,黄永生,我们全家都感激他。

《古彩戏法》“毯子身浪盖一盖……"一一黄永生他那烩炙众口的唱段,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下半叶上海百姓心中沉蓄已久而喷发的激情与欢庆。

图片

父亲与他老师刘春山的女儿、师妹、曲艺界多面手、著名评弹演员刘敏的合影。

刘敏,原名:光瑾,1941年生,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吳江评弹团第一代演员。

她曾表演过《闹严府》,《孟丽君》,《龙凤斗》,《玉堂春》,《白衣女侠》,还编创了《筱丹桂之死》,并著书出版。他在演出中,老练、生动、能唱多种流派,并借鉴与运用滑稽戏表演方法,别具一格。长篇连续电视剧《老娘舅》中饰富贵嫂一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像。

图片

进入21世纪后,滑稽老一辈的艺人均已步入晚年,很少再有精力登台献艺了,舞台上是接班人大显伸手施展才华的天下了。

下一幅照片约摄于2005年元月前后,是滑稽界老一代与部分新一代的留念合影。

第一排元老级別的有:(左二起)周柏春、笑嘻嘻、杨华生,

第一排左一:蔡剑英

第二排左起:姚勇儿、王桂林、李九松、王汝刚、毛猛达、筱声咪,

第三排:郭明敏。

图片

2006年元月,父亲感到心衰的老毛病又犯了,准备再去住院治疗。此时,一向敬重老师、经常来家探望的俞蓓蓓正好又一次前来,俞蓓蓓特地叫来搞摄影的他的儿子留下此合影留念。

这是父亲生前最后的照片了。

照片中:父亲的表情还是那么自然,那么开心,神采奕奕,笑容滿面……。

图片

后述

2007年署名《幸福人生》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详细地讲述着父亲——他的人生、他钟爱的舞台……。

(以上文中有不少属作者回忆,未经核实,谨供读者参考)

图片

来源:“连生”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