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随最浪漫的考古人走进“地下秦朝”

 陶鹿在读书 2022-08-09 发布于上海

两千年前,纠纠老秦人纵横捭阖,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建立起大秦帝国。斗转星移朝代更转,不变的是大家对秦皇陵探究的目光。大家最熟悉的是秦始皇的大型“手办”——兵马俑,其他的只能从《史记》《汉书》《太平御览》等史书中在有限的文字中尽情发挥想象: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汉书》

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请来了被主持人张国立称之为“最浪漫的考古人”张卫星,他是2009年-2019年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掘工作的主持者。在舞台上,他介绍秦陵充满深情,他说:“不仅兵马俑会复活,整个陵园中的一切都会在秦始皇的世界里复活起来。”

在2022年新出版的《地下秦朝》一书中,秦始皇陵考古队前队长张卫星将秦始皇陵60年考古实践进行了总结。书中不仅再现了那段激情的考古岁月,也将数十年来对秦陵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知识介绍给读者,鲜活一手的图片资料、详尽的科学实验、严谨的历史考据,答疑解惑中可见考古人的坚持艰辛与遥远帝国的灿烂成就与文明内涵。

这应该是目前介绍秦皇陵最全面最科学的读物。

本书并不仅仅针对目前秦皇陵的挖掘工作和文物的简单介绍,而是追本溯源,在历史的宏大格局中去探究分析秦皇陵的形成原因和历史背景,让文物说话,从而去真正认识秦始皇这个人物,还原那段久远的历史。

秦始皇陵,位于关中平原,骊山北麓,用70万众,38年,直到秦二世而亡还并没有真正收尾。选址原因与修陵墓一事是否与秦始皇求仙问药追求长生不死起冲突?

史前人类墓地与居住地相距很近,随着城邑的发展,祭祀国君的宗庙与陵墓开始分开,一体结构演变为二元结构。而从目前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大墓可知陵墓修建趋向巨坟化,这在全世界都有出现,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日本的古坟时代等。这不仅表明被埋葬者具有无比强大的权力,也是统治阶层的意志体现。

秦国的强大都城从栎阳转到咸阳,从昭襄王开始秦王陵定在骊山。一方面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而五十岁就猝死出巡途中,同时代尉缭描述始皇帝“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可以此推断这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所以始皇帝身体不好会更容易被长生不老药吸引。同时统一帝国后的始皇帝也不再按照周礼,而是把自己塑造成上天的代表,死后也要成为至尊,关中平原的骊山高亢的北麓成为理想地点,达到了陵墓风水的最高标准。皇帝陵墓本身成为了实现皇帝理想并将自己意志变成实体的产物,这会让皇帝的生命与广阔的空间产生某种奇特的交流。

关于对秦皇陵的考古工作,张卫星也回顾了这六十载数代人的辛苦努力。从1962年三位专家展开考古勘探测绘出了第一张秦始皇陵的平面布局图、74年发现兵马俑碎片、99年发现白戏俑坑、文官俑坑、青铜水禽坑等重要遗迹、2009年进行陵园系统勘探、2016年还进行了测量汞浓度测验。这段历程也能看出考古的新发展,比如对秦皇陵秦人颅骨进行三维扫描,复原秦人面貌,秦始皇面貌即将解开谜团。

而秦皇陵这个地下秦朝,不仅有大型的王陵军队,兵马俑按照方阵排列,这些负有保卫功能的地下冥军,兵器车马甲胄一应俱全,宏大的气势又细微处见精致。使用材料与制作技艺都能看出当时工匠的智慧与秦文明的特色。陵墓范围内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坑,这也是始皇帝的动物园,这些青铜水禽如后世汉武帝的泰液池,都别有深意,代表着帝王的求仙之愿。

秦皇陵最核心的棺椁、高台目前在现有科技的加持之下能够监测陵墓深度地下30-37米,水银保守估计20吨左右,可能按湖海分布。两千多年来,秦皇陵水银挥发大概一吨。人鱼膏为灯烛,根据文献秦始皇亲自射杀巨鱼,可能就是鲸鱼之类。

陵外军队严阵以待、仙鸟飘飘,皇室成员陪葬,核心区域九层高台,墓室内“机相灌输”,始终充满活力。千年来,墓室没有坍塌,说明内部依旧运转。不管是超越时代限制的文明,还是出土文物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在作者的文字中,能够让读者们越过兵马俑回望先人的血脉和气质,这应该感谢这些心怀浪漫的考古人,让秦皇陵掀开神秘的面纱,拭目以待未来所有的谜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