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开方治病的奥妙关键

 图书 馆员 2022-08-09 发布于内蒙古

张炳厚老师卓越不群的临床疗效,与其对引经报使药的极端重视有着密切关系。老师常说“万病以通为用”,并指出这一临证开方的要旨源自《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这里,一方面指出了中医治病的气化原理,“气”之“多少”、“气”之“高下”决定了相关的病机、证候,进而也就决定了相应的立法与方剂构成。
另一方面,中医方剂治疗的要点,也就是黄帝所问的“其约奈何”,岐伯的回答是“适其至所为故也”,这里点明了中医开方治病的奥妙关键。
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要令药力能够到达病所,即“适其至所”,这就明确点明了一个如何引经报使的问题;下一个内容,则是恢复病所原有的阴阳气机平衡、气血的通畅,所谓“为故也”。
老师临证遣方时专注引经报使,并常讲的“万病以通为用”,恰是在贯彻岐伯所说的“适其至所为故也”的立方要旨。这是构建中医方剂时必有的两项主要内容,是支撑合格中医方剂不可或缺的两个立脚点。
岐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最后总结道:“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可见,老师临证开方,注重引经报使、通利气血,实来源于《内经》宗旨。平素随师临证,每于诊余,常请老师开示立方中引经报使药味的具体用法,老师每每慷慨赐教、从不保守,在此撷取一二,以飨南阳同道。
一、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
全头疼痛一一大川芎。
前额头痛一一香白芷、藁本。
两侧头痛一一蔓荆子。
后头痛一一川羌活。
瘀血跳痛一一三七面、制水蛭。
肝阳胀痛——明天麻、双钩藤、生石决明、草决明。
痛处发凉一一炙麻黄。
痛处发热一一生石膏。
一般头痛一一全蝎、蜈蚣、茶叶(清茶或花茶)。
剧烈头痛一一白花蛇。
后背疼痛——香白芷、鹿角镑。
骶骨疼痛一一菟丝子。
尾骨疼痛一一金毛狗脊。
足跟疼痛一一桑寄生。
胁少腹痛一一炒川楝。
少腹抽痛——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细青皮。
腰板木感一一穿山龙、石见穿。
周身肌肉痛——白鲜皮。
肌肉风湿痛——鱼腥草。
二、几种常用中药的药力走向
川桂枝——走四肢;桂枝尖一一四肢末。
干桑枝一一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黄芪一一向上;炒枳壳一一向下。
秦艽一一向左;当归一一向右。
瓜蒌皮一一走胸前;薤白头一一走胸后。
生黄芪一一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镑、羌独活、香白芷一一走脊柱、后背。
净桃仁一一祛局部之血瘀;南红花一一祛全身之血瘀。
干荷叶、干荷梗一一升脾气。
广藿香一一降胃气;广佩兰——升脾气。
北细辛、川木通(药对)——走下肢外侧(气分)。
怀牛膝、大川芎(药对)一一走下肢内侧(血分)。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茺蔚子独升。
医家不传之秘
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样都用了理中汤,第一个医生治疗多次病情反复,不能除根;第二个医生去了甘草,加了细辛吴茱萸引经药,3付药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可见引经药之关键。 
如果想入太阳经加羌活,如果想入阳明经得加白芷,想入少阳经得加柴胡,想入少阴经得加细辛,太阴经加苍术,厥阴经加吴茱萸,可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

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

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治疗鼻部疾病的引经药苍耳子、辛夷及防风作,常用其治疗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槁、鼻鼽等。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
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
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
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
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
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
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
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
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
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
如泻火药中:
黄连偏泻心火,
黄芩偏泻肺火,
知母偏泻肝火,
木通偏泻小肠火,
石膏偏泻胃火等。
张氏又认为:
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
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
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
又如:
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
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
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
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
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
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
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
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
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
薏苡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引经药 全集】
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以下列举部分临床常用的引经药:

脏腑引经药

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

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

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中医的“引经报使”是什么?8种“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了解一下。

中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对中药的运用、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关于中药的使用特点,大致分为“性味”和“归经”两个大的部分。所谓“性味”,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或者说,这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指的就是中药的“外部倾向”,和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更容易沟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宋金两朝时,张元素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厚薄、升降浮沉的缓急,创造性地提出“引经报使”之说。

所谓引经报使,听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向导”即可。也就是说,在组方之时,有意添加的、能“带领”诸药直达病所的、起辅助作用的中药。

一般来说,一个成方里,作为“引经报使”的中药大多只有一味,少量有两味的引经药,三味以上则极为罕见。

例如我们常说的“清热泻火”,按照张元素的理论,泻心火宜用黄连,泻肺火宜用黄芩,泻肝火宜用知母,木通偏泻小肠,石膏偏泻胃火等等。另有柴胡佐黄芩以清泄下焦,疏散少阳之火,须佐以黄连,这时候,黄芩黄连,就是所谓的“引经药”。

张元素“引经报使”的理论出后,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渐整理、归纳出了大约8种“引经药”:

1、引药上行 :这个名词很好理解,也就是引导药力上行,对病位在上、在头面的方剂,有目的地选择“引经药”。比如擅去头面诸风的“细辛”,擅通头脑的苍耳,开提肺气的桔梗,等等,都是引药上行的“引经药”。值得一提的是“桔梗”,素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当病在上焦,需要升提气机时,常被作为“引经药”使用

2、引药下行:所谓引药下行, 和我们理解的“峻下、泻下”不同。常作为引药下行的中药有两个:川牛膝、旋覆花。其中的“牛膝”,更是历代医家都公认的引药下行良品,而旋覆花则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病在下焦,需要气机下降的时候,多择其一即可;

3、引药到病位:古文说“引药到病所”。举个例子,羌活能引药直到上肢末梢,而它的“好兄弟”独活,则善于引药直到下肢。最出名的,莫过于头面的引经药:厥阴头痛藁本为引,少阳头痛柴胡为引,太阴头痛苍术为引等等;

4、引火归元:所谓引火归元,“元”是哪里?也就是少阴是也。比如金贵肾气丸之“肉桂”,其实就是一味最常用的“引火归元”之品。虚火上炎、阴阳互格的浮阳外越之证,肉桂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引经药”;

5、引气上升:这个也好理解,当气机下陷时,升提中气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如著名的补气成方“补中益气汤”,里面就有柴胡与升麻两味“升提药”,其目的,也就是将人参黄芪补益的中气向上升提,以促进中焦的清气上升。

6、引血下行:在中医理论里,有一个“肝阳上亢”的证候,其本因是肝经阴血虚损,不能收敛阳气,乃至肝阳过度上亢,此时,可见头面红赤诸像。中医认为,这是“血随气逆”而成,常用“牛膝”作为引血下行的“引经药”,以防止“血之余气,并赶于上”而成气厥。

7、引邪外越:外邪内侵机体,如果郁而不散,容易闭塞气机。故中医常有“疏散外邪”之说,最常用的引邪外越的“引经药”就是柴胡。少阳证之小柴胡汤,柴胡之“和解少阳”,其实就是引邪外越之意;

8、引邪下泄:和引气上升相反,引邪下泄主要是诱导邪气下行,从下焦而出。比如玉女煎里的“牛膝”,就有引导火热之邪下行之用;导赤散里的木通,也有引导心经火热之邪从水道而出之功。

总之,“引经报使”是历代医家对中药使用的经验总结,归纳起来,其实主要就是根据中药独有的“升降浮沉”,对照病位所在的位置而来。对于实际组方,是很有指导价值的。

“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房、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於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 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
《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唉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老中医常用药引子,真的太全了

上:引药上行---川芎,载药上达---桔梗,引气上行——升麻

下:引血下行---牛膝,引气归元---砂仁,引火归元---肉桂

外:引气外泄——麻黄,引血外达——桂枝,引邪外出---柴胡

心:引药入心---黄连
肝:引药入肝---香附
脾:引药入脾---苍术
肺:引药入肺---桑白皮
胃:引药入胃---半夏
肾:引药入肾---熟地黄

皮:引药入皮肤---蝉蜕
骨:引药入骨---威灵仙
头:引药达额头---白芷
鼻:引药达鼻部---辛夷
眼睛:引药达眼睛---菊花
癫顶:引药达颠顶---蒿本
颈项:引药达颈部---葛根
上肢:引药达上肢---姜黄
腰:引药达腰部---杜仲
背:引药达背部---防风
腹:引药达腹部---艾叶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歌诀:

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

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

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

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

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学中医必须知道的中药的引经药

头面部

头项:巅顶;鹿角、藁本、吴茱萸。

后脑:羌活、蔓荆子。

面颊:升麻、白附子。

眉棱骨、额骨:白芷。

头项两侧:柴胡、川芎

咽部:桔梗。

项部:葛根。

腰部:杜仲

四肢

上肢:生芪、片姜黄、羌活。

下肢:牛膝、杜仲、桑寄生、

腓肠肌:木瓜。

四肢末端:桂枝、桑枝。

躯干

乳房:王不留行、柴胡。

胸胁:柴胡、丝瓜络、生牡顿。

阴部:柴胡、川楝子、小茵香、荔枝核、橘核。

腰部: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独活。

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1)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临床要加以充分运用,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十二经引经药

1    手少阴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

2    手太阳小肠:热藁本,寒黄柏

3    足少阴肾经:热知母,寒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 

4    足太阳膀胱:寒羌活

5    手太阴肺经:寒热证:桔梗,升麻,寒证:葱白,白芷

6    手阳明大肠: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葛根

7    足阳明胃经: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偏寒葛根

8    足太阴脾经:寒热升麻,寒苍术,偏寒葛根,偏热白芍

9    手厥阴心包络:偏热柴胡、牡丹皮;

10   手少阳三焦:偏热连翘、柴胡;热上地骨皮;偏寒中青皮,寒下附子。

11   足厥阴肝经:偏寒青皮,偏热柴胡;寒吴萸,川芎。

12   足少阳胆经:偏热柴胡,偏寒青皮。


附:第10条说“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经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

栀子——黄芩,泻肺火

白芍——泻脾火

柴胡——黄连,泻肝,胆火

知母——泻肾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黄芩,泻三焦火

黄柏——泻膀胱火

石膏——泻胃火

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


四时用药

  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一)风

1风证--防风 荆芥

2风热--薄荷 双花

3风寒--羌活 薄荷

4风湿--羌活 白芷

(二)寒

1寒证--生姜 葱白

2实寒--麻黄 桂枝

(三)暑

1暑邪--西瓜 荷叶

2暑冷--香薷 薄荷 

3暑风--荆芥穗 薄荷

4暑湿--通草 薏米

5暑热--石膏 黄连

6暑泻--厚朴 扁豆

(四)湿

1湿邪--猪苓 泽泻

2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湿热--滑石 石膏

4风湿--防风 萆薢

(五)燥

1燥邪--黄芩 生地

2暑燥--乌梅 麦冬

3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燥干--沙参 冰糖

(六)火

1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气分火--石膏 知母

3血分火--丹皮 石膏

4三焦火--栀子 黄芩

5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肝火--龙胆草 栀子

7胆火--龙胆草 栀子

8肺火--桑叶 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肾火--知母 黄柏

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头中同:川芎
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参
4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 细辛
7目赤:红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 荆芥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 黄芩
2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鼻渊:苍耳子 茯苓
4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 薄荷
2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口病用药
1口糜  生地茵陈
2口疮  黄连 人中白
3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
4口苦  黄连 栀子
5口甜  佩兰 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
6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口咸  知母 黄柏
8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
舌病用药
1舌胀  百草霜   海盐 蒲黄
2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
3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
4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