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如何控制中东?又将如何失去中东?

 fjgsd 2022-08-09 发布于广东

我们常说的中东指的是,地中海东南岸、俄罗斯高加索山脉、波斯湾以及非洲红海沿岸围成的那一片区域。

“中东”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词汇,这个主义是从欧洲的角度来看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解构世界,而中东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正在于此。

如今,中东留给世人的印象无外乎两个关键词:石油和战争。这里是全世界石油最丰富的地方,占据了全球大约60%的原油,这个世界离不开石油,更离不开中东石油。

这里也是全世界最为动荡的地方,从二战后,中东战火频发,而美国屡次作为幕后黑手推波助澜,甚至后来不惜亲自下场,这里面到底有美国的哪些利益纠葛呢?

01

1901年,在波斯(今伊朗)的一片荒地上,一个叫做威廉·诺克斯·达西的英国地质学家四处晃悠。

文章图片1

在此之前,波斯恺伽王朝国王曾召见达西,要求他帮助波斯建设铁路,以便国家进入现代化,作为回报,国王则授予了达西一项特权:

在60年的时间里,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波斯的土地上自由探采石油,所有发现的与石油有关的财产,都将归他所有。

为此,达西向国王支付了大约2万美元的现金,并同意只要找到石油,他都从销售额中支付给国王16%的矿区使用费。

不得不说,达西也确实是赌了一把,当时的中东并没有发现石油的痕迹,有的只是拜占庭帝国时期希腊火的传说,高昂的勘探费用不一定就能带来高收益,也有可能血本无归。

一开始,达西的运气并不算好,先期投入的60000英镑血本无归,没有找到一滴石油。

直到1908年5月26日,在达西追加了40000英镑又钻了两口探井后,终于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处,发现了马斯喀特苏莱曼油田。

中东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其实,直到二战时期,中东开采的石油都不算多,可到二战后,世界各国都百废待兴,工业化进程全面铺开,石油成了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拥有海量石油的中东,自然而然的也就走上了世界能源中心的地位。

要说中东这片地方确实是个逆天的存在,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到全世界已探明使用储量的61.5%,总量为7420亿桶(约合1002亿吨),其中又绝大部分分布在波斯湾5国,也就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阿联酋。

石油储量多也就罢了,关键是这片地方得益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石油基本都是浅表石油,非常容易开采,在海湾开采一桶石油成本仅2美元,比美国和北海要低80%以上。

这还不算,中东的原油的品质还很好,要知道,原油主要分极轻油、轻油、中油、重质燃料油,普遍上来讲越轻的原油品质越好。

轻油不需要过多的炼化就可以产生高价值的产品,比如汽油,而重质油产生同样的产品就需要更多的炼化步骤,大大增加了成本。

中东这地方产的原油就大部分是中、轻质油,不像委内瑞拉,虽然探明石油储量达到3000亿桶以上,但是不但埋得深,而且主要是重油,开采和加工成本都很高。

按说坐地挖油就足以让中东地区的国家过上好日子,但战略位置却让这片地区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海量的石油带来了财富,但也带来了随时可能终结财富的动荡。

展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中东正是连结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和纽带,这里有黑海与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丁湾之间的曼德海峡,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

文章图片2

尤其是苏伊士运河在1869年通航后,中东成了联结东西方最便捷的通道,便开始成为大国角力的战场。

地缘政治学派代表人物斯派克曼曾说过:“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便是指中东地区。

作为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曾在中东占尽先机。根据《外交部协定》,英波公司在1914年重组的土耳其石油公司中掌握50%的股份,德意志银行和壳牌石油公司各持股25%。

那时,正值美国机动车从180万辆暴增至近千万辆,美国国内对石油供应的担心与日俱增,于是威尔逊与哈定两届政府都坚决支持美国石油公司海外扩张。

于是,美国在1921年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参与中东的石油开采,而英国外交大臣柯曾勋爵则简单粗暴地告诉美国人,英国控制下的中东决不允许任何美国公司进行石油开采!

于是美国威胁英国,新泽西石油公司将切断对英国的石油供应,很快,英国人就怂了,答应美国人,这事儿咱们好商量。于是,经过6年的谈判,土耳其石油公司(此时改名为伊拉克石油公司)重新签订协定确定股权结构。

在签订这份协定时,土耳其石油公司创始人古尔本金,在一幅中东地图上沿着已不复存在的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用红笔画了一条线,确定了各国联合经营的范围,这就是著名的《红线协定》,而美国公司自此终于挤进了中东。

不过,红线并不能阻挡美国进军中东的步伐。

《红线协定》签订还不到六年,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就与沙特签订租让权协议,取得了近113.92万平方英里的租借地,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1/6,占沙特国土的70%。同年,英波公司与美国的海湾公司各持股50%,又拿下了科威特的联合开发权。

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石油公司开始以各种方式进入中东,中东的乱局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02

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随手画了一张中东草图,递给了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哈利法克斯,罗斯福说道:

“波斯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我们两家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是我们的。”

此时的美国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们已经控制了中东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的42%。其实,早在5年前,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地位就已经超过法国,成为中东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二战结束后,欧洲尤其是西欧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大幅增长,美国政府根据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了131亿美元的贷款,其中仅购买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生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就花费了13.896亿美元。

于是,以殖民地安排控制世界的传统方式,迅速被要求门户开放、跨国公司进入的美国方式取代。

为了争夺中东霸主地位,美国先是强行废除了《红线协定》,然后又在五十年代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向英国实施非正式的石油禁运,迫使英国将霸主地位拱手相让。

美国之所以这么干,其实主要因为美国想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石油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国际石油,就把中东地区作为稳定保障美国石油消费的基地。

同时,由于冷战的爆发,也为了防止苏联染指中东石油,美国一方面加强对中东的政治经济渗透,另一方面试图用军事手段来保护其石油安全。

文章图片3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向国会提出决议案,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可以在中东使用武装力量来填补英法在中东留下的真空,使中东“免受共产主义国家的公开武装入侵。”

那个时候,美国虽然知道石油重要,但是并没有把石油当做什么战略资源,反正中东原油一桶只有3美元,用多少生产多少就是了,国内石油一路减产,供需照样能保持平衡。

不过,这样的岁月静好并没能持续太久。

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正值犹太人的赎罪日,埃及于叙利亚对以色列进行了突袭以及两线夹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随着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占据上风,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实施减产、禁运和限制供应,把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直接提到10美元。

飙升的油价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5个月的石油禁运让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受到冲击,其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4%,5万多人实业,GDP损失高达100-200亿美元。

这次空前严重的石油危机,让美国政府真正认识到了石油资源的战略价值,这才不得不从战略角度调整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方面,美国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开始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终形成了储备7.5亿桶石油的能力。

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从OPEC夺回石油定价权,就召集了众多西方石油消费大国,筹划建立了国际能源机构,用来与产油国抗衡。

针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东地区的渗透,美国的态度也趋于强硬,当时美国提出了著名的“卡特理论”,宣称:

“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攻击,对于这种攻击,(美国)将采取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其中包括使用军事力量。”

此后,这个理论就成了美国谋求中东石油利益的重要依据,也为后来美国军事力量直接介入中东开了绿灯。

03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世贸中心一、二号楼,随后两栋大楼相继倒塌,另一架客机则撞向五角大楼,美国本土遭遇了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

此时,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极端主义的矛盾一下跃升为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矛盾,于是,美国便开始对原有的中东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试图用武力重构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

其实,原本中东地区像沙特、科威特、阿联酋这些主要产油国,都跟美国关系不错,这些国家的能源市场也都对美国资本开放,美国甚至能完全控制个别国家的石油行业。

但是,“9.11事件”后,中东地区反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石油利益自然也受到一定波及,于是美国决定在海湾战争结束十年后,再次直接下场。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美国总统布什随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

与十年前的海湾战争不同,这次美国进攻伊拉克的理由不再是制止伊拉克的侵略,而变成了萨达姆的独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促进穆斯林世界的民主。

文章图片4

在美英绝对优势的武力干涉下,伊拉克战争以萨达姆争权倒台为结果,这时,美国发现原来这套模式这么管用,开门,我就给你送“民主”,不开门?那我就砸开。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便正式公布“大中东民主计划”,名义上是通过在“大中东”实行一系列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

然而其核心则是在中东推行美国式民主,强迫中东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按照美国价值观来重塑政治体制,从而削弱甚至控制中东产油国,以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实施控制。

美国坚定地认为,当年东欧那么多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国家都被“和平演变”了,那搞定跟基督教相对的伊斯兰世界肯定也没多大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及手下一批打着“人权”、“民主”和“非暴力”旗号的非政府组织,越来越热衷于精心培养中东当地的反政府力量,其目的就是促成这些国家政权更迭。

2008年,埃及“4月6日运动”成员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邀请,前往纽约与来自全球15国的17个青年组织领导人见面,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美英的高级专家。

他们开会的名义直截了当,就是为了共同“寻找利用网络技术推动自由和公平,反对暴力、极端主义和压迫的最佳手段”,说白了就是要当反对派搞事情。

为此,他们和脸书、谷歌、Youtube、MTV等美国公司,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成立了“青年运动联盟”。

在美国资金的支持下,“4月6日运动”成员向美国承诺,一定要在大选前推翻穆巴拉克政权,海外埃及青年则在卡塔尔成立“变革学院”,专注促进人权和选举监察。

这些人的美金没有白拿,他们回国两年后,“阿拉伯之春”颜色革命浪潮从突尼斯开始,席卷了阿拉伯世界。

文章图片5

像在突尼斯、埃及爆发示威活动中,脸谱、谷歌、推特等美国媒体纷纷下场,一边放大街头政治运动压力,一边向各国政府施压,要求对所有内容免于审查。

美国政府则公开赞扬这些反对派通过互联网组织暴乱,宣称美国政府将“为处于互联网受压制的环境中的人们提供帮助”。

一时间,从突尼斯到苏丹,从埃及到利比亚,从也门到叙利亚,不断蔓延的中东乱局成了美国口中“美丽的风景线”。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美国这么不惜余力地以各种名义在中东搅局,说一千道一万,根本原因无外乎“利益”二字。

04

中东石油,对于美国而言,并不只是战略资源,它更是美国构建“石油-美元”体系,用来收割全世界财富的重要工具。

1974年7月,刚刚上任的美国财政部长威廉·西蒙带上副手格里·帕斯基,秘密前往沙特沿海城市吉达。他背负着美国尼克松总统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说服沙特在石油问题上同美国保持统一战线。

那时的世界刚刚经历石油危机,美元严重贬值,英、法、意、西德纷纷宣布汇率和美元脱钩,以“美元-黄金”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土崩瓦解。

眼看美元跟黄金挂不上了,为了维护美元地位,美国就想到了把美元和石油捆绑的办法,这石油可是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只要控制了它,就不愁美元制霸天下了。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作为中东石油的顶级大佬,沙特的石油储量占中东地区的1/3,OPEC组织内部的1/5,要是能让沙特答应以美元结算石油,事情差不多就成了。

美国给沙特开的条件也相当有诱惑力,一是给沙特大量的军火,帮助沙特训练军队,并保证以色列不会再来找沙特的麻烦;二是在经济、政治上大力扶持沙特,给予沙特大量经济援助并维持沙特王室统治地位稳固。

谈判开始进行得相当艰难,但是经过美国好几个月的威逼利诱、软磨硬泡,沙特终于同意了美国的要求。

文章图片6

在沙特的带领下,其他产油国纷纷跟进,同意以石油换取美元,再以美元购买美债、投资美国,“石油美元”体系就此成形。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中东战火不断、动荡不安,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少不了美国参与,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要通过控制产油国,确保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通畅,建立长期、稳定的全球石油供应体系,维护其一手建立的“石油美元”体系。

别看现在新能源已经全面铺开,但目前石油依然稳坐第一把交椅,美国把石油价格和美元绑定,就可以通过本国货币政策操纵国际石油的产量和流通。

只要作为硬通货的美元汇率波动,全世界将近1/3的能源价格就会出现波动,无论美联储是量化宽松、超发货币,还是收紧加息,只要你用美元,就要为美国的经济行为买单。这样,美国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割各个国家的韭菜了。

美国用自家印的美元买石油,买油的钱又被产油国以买美债的方式回到自己手上,转了一圈相当于白嫖。

就这还不过瘾,美国在用美元买完石油后,又让美元贬值,从而再收割一遍其它持有美元国家的财富,至于美国能收割多少钱,咱们可以算一下帐。

据估算,美元长期年贬值率是6%,那么你手里的钱贬值到一半的话只需要12年,可想而知,美国割韭菜的效率到底有多恐怖。

正因为“石油美元”体系是美国的摇钱树,所以,美国才需要通过实施“大中东计划”来在中东培养亲美国家,以控制中东石油流向,进而控制欧亚各大国的石油需求,防止潜在竞争对手出现,从而达到控制国际石油价格、钳制世界经济,为构筑全球霸权铺路的目的。

2007年3月,美国政府参与制定的一份新石油法草案,在伊拉克内阁获得通过。该草案规定:“伊拉克80个已知油田中的65个将由外国石油公司来开发;伊拉克将与这些外国石油公司签署产品分成协议。合同期长达15至35年,外国公司最初的利益分成将高达75%。”

这才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意图嘛。至于之前说好的要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事儿,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所以说,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死于非命,叙利亚被美国搞得狼烟四起、四分五裂的原因,哪里有那么复杂,还不是因为动了美国的“蛋糕”?

结语

然而,建立在绝对利益上的利益往往不会那么绝对。

今年俄乌爆发冲突后,美国本打算借此机会最大可能地消耗俄罗斯,可没想到俄罗斯直接让石油贸易用卢布结算,或者用黄金结算,反正就是不用美元。

这么一搞,很多欧洲国家身体就口嫌体直了,明面上不向俄罗斯妥协,但私底下早就开始开设卢布账户,用来跟俄罗斯购买石油了。

所以,俄罗斯在西方全力制裁下,很快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高度,达到了数千亿人民币的贸易额,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并非不想给盟友找一个石油替代商,谁知找到中东石油大户阿联酋和沙特的时候,却发现光靠中东根本填不满缺失俄罗斯的市场份额。

目前,阿联酋的石油产量已经接近“OPEC+”协议中的上限,也就是每天316.8万桶,而沙特的石油日产量为1050万桶,想提到1200万桶的话也很难。

而2021年俄罗斯石油日均产量就已经是1050万桶,据俄罗斯能源部预测,俄罗斯原油产量在2022年进一步扩大,日产量可能会达到1084万至1105万桶,甚至会更高。

所以,在中东石油产量几乎到极限的情况下,美国的盟友们根本没法拒绝俄罗斯石油,可是这么干的话,“石油-美元”体系的维持又成了大问题。

美国这“中东油瘾”还有得救吗?

此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