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记事

 新用户3134eDv6 2022-08-09 发布于陕西

      现在一想到自己小时候跟人打架的事情,我就想发笑。跟别人提到自己小时候打遍附近村子的时候,朋友们都把眼睛睁得像两只鹅蛋:“就你,这瘦小的身板?”

      “真的,不要不信!”我很肯定地答复他们,“打架这事情,不完全取决于身体美不美,敢不敢下手最关键了。这个世界有一个最普遍的道理:不怕恶人,就怕狠人!”

      ——我那个时候打架敢下手,逮着什么是什么,直接照脑袋上砸。

      我最辉煌的一次打架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次真是一战成名。四十五六年前的事情和场景,我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现在想来很好笑,不过在当时我真的是别无选择。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让我的童年重走一遍的话,那次打架我还是选择:果断下手,打!

      我们读三年级以后,就要到邻村青峰一村了。跟他们本村孩子相比,我们就属于外村远路的了。那时候的孩子们比较捣蛋,本村孩子经常靠着本村优势,就像地头蛇一样,欺负我们这些外村的。我个子小,人又瘦,在教室坐座位老第一排。我们那个时候下课了放学了活动太少,没啥耍了就玩着打闹。

      不要小看打闹这事情,孩子们是很势利的:柿子专捡软的捏,而且还上瘾呢。我本来就是个不爱惹事的人,而且也不太瞧得上他们这样低层次的玩闹法。但是,总有几个平时横惯了的,故意逗你惹毛你,他们好拿你开心。有几个跟我差不多的,被他们欺负得啥一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有点抑郁了。——不爱说话,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课堂从不发言。后来呢,慢慢地就退学了。

      他们走了以后,我就沦落为他们眼中的“软柿子”了。他们动不动把我的书本“碰”到地上,把我的书包带子挂住,更有时候还故意堵住我的去路……他们惹你的花样层出不穷。

      我们家里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只要我们在学校好好念书:“你不招惹别人,别人也就不会招惹你。”

      父亲不知道的是,学校也是个小江湖,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外边的人能搞清楚的。你不惹别人,别人故意惹你欺负你,这样的事情多的是。现在我们管这个叫“校园欺凌”。

      我们那个时候在学校打架,老师只要说叫家长,大家能给吓死了。再说我们家有点远,父亲那么忙的,还要为此来一趟,那肯定没有我的好果子吃。并且,父亲的对我们兄妹的一贯原则是,不要惹事儿,惹上事儿了自己解决。我们胆敢说在学校跟人打架了,回到家肯定得先挨他一顿暴揍。

      因此,我在学校里的确尽量管住自己:谁都不招惹。可是,世上的事情都一个道理,跟开车一样,你不撞别人,别人撞你呢,而且还是有意的,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发作的那天是个秋天,大概在九月中旬的样子,是个下午,我就记得太阳光很好,像洒下一片金光。课外活动的时候,有个大个子——我记性好,还记得他姓罗,比我高出半头。我当时在竹林跟前一道石头坎那里拿着一本书在看,他故意过来扯我的书拽我的衣服领子拨乱我的头发。我有点生气,啐他,他牛眼一睁,——对了,那家伙是个大眼睛,我们平时就叫他“牛眼”。——他就想扑过来跟我动手。我刚要推开他,他个子高力气大,一把把我推倒在了石头坎上,我的右手撑了一下,手都给蹭疼了。我一下子怒火中烧,顺手摸到了手底下一块铅球大的棱角分明的石头,照着丫的脑袋砸了过去。

      那小子一下子给我砸傻了,就像个瓜子一样呆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是没想到我居然敢下手还是简直不敢相信我能下手。直到血像蚯蚓一样从头发里冒出来,他才“妈呀”一声哭喊,就像鬼叫一样号啕大哭。看到他那个窝囊可怜的样子,我倒有点好笑了,“你他妈不是很恶么,闹半天咋才是个这怂货啊!”

      那一刹那,我的心底里居然升起一股戳破纸老虎的自豪感。我把石头一扔,摔摔手,看着他捂着头吓得哇哇大哭,就像他们在欣赏自己惹别人的时候那个得意劲儿。

      我那一刻其实也很冷静:他胆敢再扑过来,我肯定要把他直接砸倒在地再说给他看病包扎的事情。反正,我不能让他给打倒了!

      看到他那个烂怂样子,我反倒定下心来了,谅他再不敢有什么动作。于是,我镇定地把沾了血的手掌在自己脸上一抹,给自己“挂了点彩”,然后等着老师过来处理。

      那个年代孩子们虽然打架,但都很听老师话,老师咋说就咋办。话说老师过来一瞧,他脑袋上流血,我脸上手上也是血,就叫我们各自去包扎:“操心不要破伤风了。——以后要好好耍,不要打架了!”

      医生给他缝了几针,然后拿纱布子裹了起来。那个家伙瞧上去就像是从朝鲜战争打了长津湖战役回来了一样。我呢,钻龙头底下拿水洗了几把脸,背上书包晃晃悠悠地回家了。

      我的名气,估计就是被这个挨了我一石头的姓罗的给宣传出去了:“千万不要招惹他,这家伙真下手呢!”

      这样,我安宁地度过了小学后来的几年。

      我小时候在跟我们邻村一带也有点“名声不好”。他们都说“这个娃不敢惹,牛的很!”

      他们说我“牛的很”,完全不是现在“牛的很”这个意思。他们是说是个惹不下,一旦惹上了,你走哪里我撵哪里,你就别想安宁。

      其实吧,我也有点冤。“我本圣贤人,不沾尘间事。”总还是有人故意要抖我的火,把我惹火了,我才这样干的。

      那些年全国流行平整土地,修河道整梯田。我们村子就在平整土地,把坡地弄成梯田,便于种植,便于灌溉。我当时已经小学毕业了,暑假在家里听收音机,广播连续剧,像《虎口脱险》啦,《夜幕下的哈尔滨》啦。下午的时候,就听“每周一歌”。有个家伙偏偏要惹我,在一边胡喊乱叫地故意干扰我。我回到家里头,他就在窗子外头继续更高声捣乱。实在没办法听了,我就出去跟他说,叫他安静一点儿,不要打扰别人。

      没想到,他还是个小倔脾气,把脖子一摇晃:“我又没在你家,你凭啥管我?”说着,还学起了牛叫唤,扯着嗓子对着我“哞-哞-哞”。

      我一下子失去了耐心,弯腰操起地上一个硬柴棍子,照着他劈头盖脸地打了过去。那家伙“嗷”地一声惨叫,撒腿就跑。我在后面提着棍子紧追不放。他在村里绕着街道胡窜,但就是摆不脱我。没办法了,就直直地朝村里人干活的工地上跑,——村里人都集中在那里平整土地呢。

      大家看着我提着棍子一路追过来,那小子死命在前头跑,他们又好笑又着急:“这是谁把这娃惹下了呢?”

      我那个泼命的样子,搞得他们也没人敢拦着。最后,还是有人冲那个家伙出注意:“快,往他爸跟前跑,他就不敢打你了。”

      父亲也在工地。那个家伙不往自己爸妈跟前跑,跑到我父亲那里,还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父亲拿眼睛瞪了我一下,我远远地转身走了。

      我这一辈子就打了这两次架,然后就给自己赚回来这个名声。现在回老家的时候,提我小时候打架的人很少了。他们对我的变化觉得很大,“到底是念了书了嘛。”

      今年,电影《长津湖战役》很火。我研究了一下当时的中国历史情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按照当时的国力,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再说吧,朝鲜,跟自己又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毛主席等少数几个国家领导人,坚持要打,要抗美援朝。现在看来,那个战争打得很有价值。看问题,就是要长远。该打的,必须要打小,这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国家跟人一样,要想给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打”在很多情况下是避免不了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赢打不赢是一回事儿,敢打不敢打又是一回事儿。

      有人说,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归路,但还是经常要走一走。你会发现,人在童年的时候的经历,模模糊糊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反面预示。比如,小时候顽劣,长大了温顺;小时候听话,长大了乖张;小时候清鼻二尺长,长大了在台子上给人讲自己的辉煌成长史 。

      在走到人生的五十岁阶段,就像照镜子,我经常把童年的事情翻腾出来咂摸:人生,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不过,我还是有点纳闷:按照童年的模板,我咋就没混成个香港古惑仔那个样子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