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书途不孤独 ![]() 周显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三六八年,齐国讨伐魏国,赵国又讨伐齐国。六年以后,秦、魏两国在少梁交战。各国也开始相互交战,同年,秦献公薨逝,秦孝公立。 黄河从龙门上口南抵华阴向东流,秦国地处河西,当时还并不强大。韩、魏、赵、齐、楚、燕这六国都是在河东,而河东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淮河和泗水之间还有十来个小国,楚国和魏国与秦国交界,他们都排斥秦国。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很强,河东可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啊。 秦孝公立志强国 于是秦孝公立志要强国,他发文到全国,《资治通鉴》中,其中一段原文是: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简单说来,就是秦孝公想要强国,那怎么办呢,就是求贤,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能强秦就行。 公孙鞅就是卫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祖先是姬姓。因为变法成功,秦国强大了起来,他被封为商君,所以后来都称他为商鞅。 变法前的卫鞅 卫鞅,是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府中的中庶子。中庶子是个官名,相当于相国的秘书之类的吧。 公叔痤生病的时候,魏惠王去探望他,并且说万一相国的病不好的话,有没有可用之人呢。于是公叔痤就举荐了卫鞅,说他虽然年轻,但是却很有才能,以后的国家大事都可以听他的。 魏惠王听了以后没说话,公叔痤又说了,如果大王不愿用卫鞅,那就把他杀了,千万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 《资治通鉴》原文中写了这样一句:王许诺而去。魏惠王心中是存着疑惑的,一个小小的中庶子,真的有这么大能耐吗,国家大事还都听他的,但是也碍于相国吧,许诺而去。 公叔痤的苦心 接着,公叔痤又把卫鞅叫到身边,对他说:我身为人臣,是要先为君主谋划的,我已经对大王举荐了你,而且也告诉他,如果不用你就要杀了你,你赶紧走。 我们看公叔痤啊,身为一国之相,自然要为国、为君,但是也要为自己的学生。而卫鞅听了以后说了,如果大王不用我,他也不会听你的话而杀我。 因为卫鞅明白,魏王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威胁,自然不会杀他。 果然,魏惠王出了相府之后,对左右说,哎,相国真是病重糊涂了,国家大事都让我可以听卫鞅的,又劝我如果不用就杀了他。魏惠王真是没明白公叔痤的一片苦心啊! 卫鞅到了秦国以后,通过景监求见了秦孝公,对孝公说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非常高兴,很认可他说的,便和他一同讨论国事。 我们现在都知道,从强国的角度来说,卫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成功的,但是这其中还有许多曲折,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于卫鞅这个人,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我们不能单一的去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下篇文章我们再共同回望那段艰难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