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诩增灶退羌人|邓太后崩逝还政汉安帝

 阿呆码字 2022-08-09 发布于江苏

羌人开始入侵武都郡,皇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之才,就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虞诩在陈仓的崤谷被数千羌人阻挡,虞诩立即下令停止行军,又宣称要上书向朝廷请求援兵,然后再发兵。

羌人听闻后,就分兵去入侵别的郡县。

因为羌人部队分散,虞诩就下令日夜行军,行路百余里,又下令士兵每天增加灶头,羌人不敢逼近。

有部将就对虞诩说,以前有孙膑减灶的计策,现在您却增灶。

而且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防止有什么变故,现在我们一天行军差不多有二百里了,这是为什么呢。

虞诩说,羌人兵多,我们兵少,如果行军缓慢则容易被他们攻打,这样急速前进,反而让他们难以猜测。

羌人见我们灶头每天都在增加,会认为是援兵到了,所以不敢来追击我们。

孙膑减灶是示弱,我现在是向敌人示强,因为我们所处的境地不同。

虞诩到了武都郡以后,手下只有三千兵,而羌人有一万多人,虞诩在赤亭被围攻了数十天。

他就下令军中不要发强弩,就只发一些小弓箭,结果羌人以为汉军的弓箭不行,于是就全力进兵。

结果虞诩军这时候用二十只强弩盯着一个人射,箭无虚发,羌人大惊,赶紧退回。

第二天,他又集合部队,让士兵从东门出,北门进,然后改换衣服,这样来回好几次,羌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汉军,更加的害怕了。

虞诩估计羌人要撤兵了,就预先派了五百人悄悄的设下埋伏。

后来羌人果然撤兵,被虞诩部袭击,羌人大败,部队败散。

接着,虞诩又勘察地形,修建了一百多所营壁,召回流亡的百姓,赈济贫民,开通水路。

虞诩到了武都郡三年以后,粮食和盐的价格都大大降低十几倍,居民也增加到了四万多户,家家都可以自给自足,整个郡都很安定了。

皇太后的母亲新野君生病(在汉朝,女人也可以封君,有绶带),太后去探病,在新野君府中连住了好几天,三公大臣上书反对,太后这才回宫。

过了一个多月,新野君薨逝,朝廷派了司空去主持丧事,仪制就和东海恭王一个等级。

公元111年,先零羌人又开始入侵河东,一直到了河内,百姓惊恐,许多人向南逃奔,朝廷派了北军中候朱宠带着五营士兵屯守在孟津。

羌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在边境的官员大多都是内郡人,他们也不想一直守着作战,都争着迁走以避难。

朝廷下诏,让陇西的百姓迁到襄武,安定的迁到美阳,北地的迁到池阳。

当时连遭蝗虫灾害和旱灾,百姓流离分散,有的死在路上,有的老弱病人被抛弃,失去了一大半的人。

朝廷又派了任尚为侍御史,在上党的羊头山大破羌人,然后撤除了孟津的屯兵。

公元115年,立贵人阎氏为皇后,阎氏的母亲,和邓弘的老婆是姐妹,邓弘是皇太后的兄弟,因为这层关系,所以阎氏被立为皇后。

皇后生性善妒,后宫李氏生了皇子刘保(后来的汉顺帝),皇后非常妒忌,后来毒杀了李氏。

公元119年,皇太后召集了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刘寿、河间王刘开,他们五岁以上的儿女,以及邓氏近亲子弟,为他们开办学堂,教他们学习经书,由太后亲自监督。

她还下诏给自己的堂兄,河南尹邓豹、越骑校尉邓康等人,说末世贵戚吃的好穿的好,出门还有好车马,如果不学习,就不能辩识是非,祸端就会来了。

因为朝政大权一直都由太后掌管,邓康很担心自己家族权势太盛,他好几次上书给太后,劝她加大朝廷的威望,减少外戚的权势。

太后不听,邓康就称病不去上朝,太后派了侍从去探望他。

派的这个侍从呢,之前是邓康家的奴婢,是后来才进宫,侍奉在太后左右。

侍从去邓康府里时,通报时自称是“中大人”,邓康知道后,就责骂了这个侍从。

因此,这位侍从怀恨在心,回到宫里,就向太后回报,说邓康是装病,而且还出言不逊。

太后大怒,罢免了邓康的官职,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

公元121年2月,太后病重,大赦天下;3月,太后崩逝,汉安帝封了邓骘为上蔡侯。

自太后临朝称制16年以来,天下水灾旱灾长达十年,边境的夷人又经常入侵,国内又有盗贼四起。

每次知道民间有饥荒发生时,太后都通宵不睡,自身减少膳食费用,天下也渐渐的开始平定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