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咽喉证状

 北京润雨 2022-08-09 发布于辽宁

秦伯未,咽喉证状,中医临证备要

喉司呼吸属于肺,咽为食道属于胃,咽和喉的部位相接近而作用各别。又因肝、肾等内脏的关联和经络循行所过,也能引起咽喉疾患。本证来势一般比较急,外因以风热为多,内因则以痰火、阴虚阳亢为主。在辨证上一般注意有无突起肿块,肿块的部位和形态,表面是否光滑或高低不平,颜色深红或淡红,肿块有无瘢烂,有无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的小点和小块,牙关开合有无障碍,颈项前后和两侧有无漫肿等。其中以局部红肿、痛疼的情况,腐烂的程度,更为诊断的重要一环。中医向来有咽喉专科,必要时应由专科诊治。此外,《内经》上说:“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者,音声之关也。”故将失音、嘶夏等证状,亦列于本门之内。


190.咽喉肿痛

一般所说的咽喉痛,均有红肿疼痛证状,来势较速。其中突然咽喉部一侧或两侧肿胀作痛,吞咽不利,同时,出现全身乏力,恶寒发热,数小时内肿痛更剧,可波及咽喉全部,蒂丁亦肿胀下垂,伴见痰涎壅盛,二便秘涩,脉象洪数或滑数。都因肺胃积热,感受风邪,以致火动痰生而发,多为“喉风”。内服清咽利膈汤,外吹金锁匙,并刺少商、商阳穴出血,泄其热毒。本证属热,多发于壮年人,能在二三天毒气内陷,呼吸困难而导致死亡。不即消退,也能在肿处发生白点,初虽分散,继即混合成片,腐烂如黄豆或蚕豆大小,甚至延及小舌,称做“烂喉风”,可于吹药内配合五宝丹。倘兼牙关紧闭,口噤难言,名“锁喉风”,先用通关散吹入鼻中取嚏,或针颊车穴,使牙关放松,再照喉风治疗。又有“缠喉风”,证状与喉风相似,治法亦同,惟颈项前后同时漫肿,色红按之凹陷,如蛇缠绕,严重的肿连胸前,用玉露散以金银花露调敷。
初起时咽喉部二侧或两侧干燥灼热,微红、微肿、微痛,或起红色小点如痱子样,隐现于黏膜,妨碍咽饮,或发寒热。以后红肿逐渐变重,或红带紫,疼痛亦增剧,喉间如有物堵塞,痰多稠黏,颈部或有结块,按之疼痛。系因外感风邪,引动肺胃积热,上蒸咽喉而成,称为“风热喉痹”。外吹冰麝散,内服清咽双和头,如有便秘等里证,可酌加大黄轻泻。有因阴亏水不
刺火、虚火上炎者,称为“虚火喉痹”,证见咽喉微痛,微有红肿,咽饮觉梗,早晨痛轻,下午较重,夜间更甚,往往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脉象细数,内服知柏八味丸。假如咽喉微痛,不红不肿,手足不温,脉象微弱,亦属虚火喉痹,由于阳虚而无根之火上扰,宜用附桂八味丸引火归原。
“喉痈”生于蒂丁之旁,常患一侧,初起即鲜红高肿疼痛,纳食困难,黏痰增多,寒热交作。严重的痛连耳窍,蒂丁肿胀倾斜,颈部结块肿硬,牙关拘紧,此时身热更高,喉如闭塞,汤水难下。五日至七日内可以成脓,脓成熟时肿势局限一处,并可出现顶高中空,痛疼反轻,寒热低减等现象。治法,先刺少商穴出血,用漱口方漱涤,并吹冰硼散,内服清咽利膈汤及六神丸;脓已成熟,可用刀或喉枪刺破排脓,溃后用清咽双和饮加减,吹朱黄散。
清咽利膈汤     连翘、山栀、黄芩、薄荷、防风、荆芥、玄明粉、桔梗、银花、玄参、大黄、甘草、黄连
金锁匙    火硝一两五钱僵蚕六雄黄各二钱,硼砂五钱冰片四分,研细末。

五宝丹    熟石膏、硼砂各五钱、腰黄一钱、胆矾五分、冰片四分,研细末。

通关散    牙皂一两川芎五钱研细末。
玉露散   芙蓉叶研末。
冰麝散     黄柏,黄连、玄明粉各一钱,鹿角霜五钱,胆矾、甘草各五分,硼砂二钱五分,冰片四分,麝香一分,研细末。
清咽双和饮   桔梗、银花、当归、赤芍、生地、玄参、赤苓、荆芥、丹皮、川贝、甘草、红葛根、前胡

知柏八味丸
知母 黄柏  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

附桂八味丸  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

漱口方  防风、甘草、银花、薄荷、荆芥、盐梅、栗蒲壳各一钱煎汤。

冰硼散   冰片四分、硼砂、玄明粉各五钱,朱砂六分,研细末。
六神丸   略(成药)
朱黄散      熟石膏、硼砂各五钱、腰黄二钱、人中白三钱冰片四分,研细末。



191.喉起肿块
咽部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头,亦如蚕蛾,称为“乳蛾”,也叫“喉蛾”,发于一侧者为“单乳蛾”,两侧俱发者为“双乳蛾”。
多因肺胃积热,再受风邪凝结而成。初起红肿痛疼,妨碍咽饮,伴有寒热,较重的痛连耳窍,颈部结核,旋转不利。治宜外吹冰硼散,内服疏风清热汤,并可用贴喉异功散少许置于普通膏药上,贴在颈部对咽痛处,痛在哪一侧贴在那一侧,两侧俱痛则两侧均贴,隔半天揭去有泡,用针挑破出水。本证四五日至六七日不消,肿块上出现细白星点,或黄白色脓样膜状物,这是腐烂现象,俗呼“烂乳蛾”,仍用前方去风药加重玄参,变辛凉清解为育阴清解,并改金不换
吹喉去腐。

咽部两旁或左或右,突起硬块如乳头,不红不痛,遇疲劳时略有肿痛,饮食不利,极少全身证状,经休息后肿痛亦能自愈,但不能使硬块消失。名为“石娥,极易与乳蛾混淆。其特点是未发时并无自觉证,如能经常少吃辛辣和不使过度疲劳,可使少发或不发,即使发作也不象乳蛾严重,不会腐烂。发作时可吹冰丽散,内凡乳蛾和石蛾均难使蛾体全部平复,并且容易复服清咽利膈汤加减。

凡乳蛾和石蛾均难使蛾体全部平复,并且容易复发,可以考虑专科使用割法和烙法,但必须在肿痛已经消失的情况下进行。
冰硼散   冰片四分,硼砂、玄明粉各五钱、朱砂六分,研细末。
疏风清热汤   荆芥、防风、牛蒡、甘草、银花、连翘、桑皮、赤芍、桔梗、归尾、天花粉、
玄参、川芎、白芷

贴喉异功散   斑蝥四钱、乳香、没药、全蝎、玄参、血竭各六分,麝香,冰片各三分,研细末。

金不换散
西瓜霜、月石各五钱,朱砂六分僵蚕,冰片各五分、人中白二钱,青黛、犀黄、珠粉各三分,研细末。

清咽利膈汤
连翘、山栀、黄芩、薄荷、荆芥、防风、玄明粉、桔梗、银花、玄参、大黄、黄连、甘草


192.咽喉白腐
一般咽喉肿痛,如“喉风”,“乳蛾”等,均可能出现白腐,突出而且严重的为“白喉”证。初起微有
发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喉间红肿,或痛或微痛,继则咽头两侧出现白点,亦有二、三天后始见者,白点可变成条状或块状的膜,其色灰白或带微黄,白膜逐渐扩大,蔓延至喉关内外或蒂丁等处。白膜表面光滑,边缘境界分明,不易剥脱,若强加剥去则引起出血,露出一层红肿肉面,但在很短时间内又为新生的白膜盖住。病情严重的,身热增高,面色苍白,神气呆滞,口有臭气,白膜扩大较快,兼有声嘎、痰喘、饮食作呛等兼证。如果白膜扩展至气管,往往阻碍呼吸,引起窒息。与“喉风”等白腐的区别是:喉风等多在肿块上面有黄白色脓痰样物盖罩,白点分散而不呈坚韧的片状,容易拭去,也不易出血。前人认为本证的原因和时行疫毒有关,所以也称“疫喉”。偏于风热者多兼寒热头痛脉象浮数,治先疏表清热解毒,用桑葛汤兼服啜药散,表证解除后,接用养阴清肺汤加土牛膝。偏于阴虚者,初起无表证,脉数无力,即宜养阴清热解毒,用养阴清肺汤加土牛膝,兼服啜药散,均用清凉散吹喉。服药后如见遍身斑疹,系病邪外出,不可误作寻常斑疹治疗,不敢滋阴,反致贻误。
“喉疳”亦为喉间表皮发生腐烂,多生于关外近蒂丁两旁,喉底极少发现。由于外风内热相搏,上攻咽喉。初起先有潮红疼痛,或生水泡,继即腐烂,白点呈分散状,多少不等,可多至十余处,大小也不一致,在白点周围必有红晕,为其特征。一般兼有寒热等全身证状,小儿患者尤多,且有并发“口疳”的。内服加减普济消毒饮,外吹锡类散。
“烂喉痧”又名“喉痧”或“烂喉痹痧”,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咽喉红肿疼痛,三四日后发现溃烂。同时颈项出现猩红色痧点,渐及胸背、腹部或四肢,一日之间能蔓延全身,但口唇周围则呈现苍白色而无痧点。本证由疫毒蒸腾肺胃,厥少之火乘势上亢,极为严重。治疗可分三期:初期寒热、烦躁、呕恶,咽喉肿痛腐烂,舌苔薄腻而黄或白如积粉,为疫邪郁于气分,应予辛凉表散使邪外达,用加减荆防败毒散,兼见口臭、便秘里热亦重者,用清咽利膈汤。中期壮热、口渴、烦躁,咽喉肿痛腐烂,舌质红绛,中有黄苔,丹痧密布,神识不朗,系疫邪化火,由气入营,即宜清音解金佐以疏透,用加减黑膏汤或加减犀豉汤。后期舟疹已收,热轻
、咽痛亦泾宜滋液养阴,用清咽养营汤。外治方面,咽喉肿痛吹玉钥匙散,溃烂吹锡类散,同时可针少商或委中穴出血,减轻病势。
桑葛汤
桑叶、葛根、薄荷、川贝、甘草、木通、竹叶、银花、瓜蒌皮


啜药散
川贝土牛膝黄柏各三钱甘草一钱,王瓜霜、人中白各五分,竹蜂十只,研细末,加人牛黄一钱,冰片五分,每用一分,开水一汤匙冲调,慢慢啜服。

养阴清肺汤
生地玄参麦冬视川贝丹皮白芍甘草薄荷

清凉散
硼砂三钱人中黄二钱,黄连一钱薄荷六分,青黛四分,冰片五分研细末。

加减普济消毒饮   连翘、薄荷,马勃、牛蒡荆芥,僵蚕玄参银花板蓝根,桔梗,人中黄

锡类散  象牙屑、珍珠、青黛,冰片、壁钱、犀黄、人指甲(成药)

加减荆防败毒散   荆芥、牛蒡、银花、连翘、薄荷、竹叶、桔梗、豆豉、马勃、蝉衣、僵蚕、射干

清咽利膈汤   连翘、山栀、黄芩、薄荷、防风、荆芥、玄明粉、桔梗、银花、玄参、大黄、甘草、黄连

加减黑膏汤
鲜生地、豆豉、薄荷、石膏、赤芍、连翘、蝉衣、僵蚕、石斛、甘草、象贝母、浮萍、竹叶

加减犀豉汤
犀角 石斛、山栀、丹皮、生地、薄荷、黄连、赤芍、玄参、石膏、甘草、连翘、竹叶、芦根、
茅根、金汁

清咽养营汤    生地、西洋参、玄参、天冬、麦冬、天花粉、白芍、茯神、桔梗、甘草、知母

玉钥匙散
西瓜霜、月石各五钱、朱砂六分、僵蚕冰片各五分,研细末。


193.喉痒
喉头发痒作咳,为外感咳嗽证状之一,参阅内脏证状“咳嗽”条。

咽喉干燥,痒多痛少,淡红微肿,逐渐喉间出现赤瘰,多者成杨梅刺状,称为“喉癣”。由于胃火熏肺,用广笔鼠黏汤,外吹清凉散。经久失治,能生霉烂,迭起腐衣,旁生小孔如蚁蛀蚀,多致不救,故俗称“天白蚁”。
广笔鼠粘汤
生地  象贝、玄参、甘草、牛蒡、天花粉、射干、连翘僵蚕、竹叶

清凉散
硼砂三钱人中黄二钱黄连一钱薄荷六分、青黛四分、冰片五分、研细末。


194.咽干
一般口干为肺胃热伤津液,白天作干。咽干则多肾阴不足,卧后觉燥,故常为阴虚证状之一。
《内经》所谓“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195.声嗄
声音嘶嘎而不能成音,称做“喑”,甚至完全不能出声,俗呼“失音”。骤起者多为外邪乘肺,久病转成者多为肺脏气阴受损,都与肺经有关,前人譬作“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风寒用三拗汤,寒包火用麻杏甘石汤,肺虚用清音汤,肺虚有热用养金汤。
孕妇失音与胎气有关,称做“子喑”,参阅妇科证状“怀孕音哑”条。

三拗汤   麻黄 杏仁 甘草

麻杏甘石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清音汤    人参茯苓当归生地、天麦冬、乌梅、诃子、阿胶、人乳、牛乳,梨汁、蜂蜜

养金汤
生地 桑皮杏仁 阿胶 知母、沙参、麦冬、蜂蜜


196.作呛
常因饮食而致气逆咳呛,除一般偶然出现外,在“喑痱”证上比较多见。由于会厌不能掩闭喉腔,饮食误入气管所致,属严重证状。患此者大多舌强言语不利,可用菖蒲、远志等宣通心气,非肃肺顺气所能奏效。


197.喉如曳锯
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间作响,好像拉锯之声,为痰喘证状之一,参阅内脏证状“喘促”条。


198.喉如水鸡声
为哮喘的特征,喘时喉间发出一种尖锐的水鸡叫声音,参阅内脏证状“喘促”条。


199.喉中梗阻
咽喉不红不肿,亦不疼痛,饮食可以顺利下咽,但觉喉中如食炙肉,或如梅核梗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病名“梅核气”。由于七情郁结,痰滞气阻喉中,故心情舒畅能自减轻,治用加味四七汤。
加味四七汤  茯苓厚朴苏梗半夏管橘红青皮、枳实砂仁南星六神曲奢蔻仁槟榔生姜


200.小舌肿痛
小舌即蒂丁,亦叫悬壅,一般小舌肿痛称做“悬壅垂”。因食辛热食物或感受风热所致,用冰麝散吹之,民间疗法以筷头蘸醋再酶细盐少许点上,轻者即愈。
小舌下端尖头处生血泡,色紫如樱桃,疼痛妨碍饮食,叫做“悬旗痈”,除吹冰麝散外,内服加味甘精汤,必要时可刺血泡放出紫血。
冰麝散   黄柏黄连玄明粉各一钱鹿角霜五钱胆矾甘草各五分硼砂二钱五分冰片四分,麝香一分,研细末。

加味甘桔汤
生地、玄参、桔梗、枳壳、牛蒡、防风、银花、连翘、丹皮、炙甲片、蒲公英、甘草


201.骨鲠
骨鲠在喉,以鱼刺为多。单方用米醋徐徐咽下,或用威灵仙煎汤徐饮,《三因方》在玉屑无忧散,但只能治细柔的鱼骨鲠痛,如果硬骨和较粗之骨,能使伤处红肿,应施手术取去。
玉屑无忧散
寒水石、硼砂各三钱、玄参贯仲、荆芥各五钱,滑石、砂仁、山豆根、黄连、甘草、赤苓
研末,每用一钱,用水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