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库钱”在中国上自大唐起各朝均有铸造,是用来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永镇财富。 朝廷在正式铸币钱,先铸造有少量这种大型钱币,然后在库房中设神堂,供奉财神、仓主、土地、火神等神位。在神堂香案上方,悬挂一枚这种特制的大型钱币,上披红绸,下挂流苏,即谓之为“镇库”。 “大唐镇库”钱是我国最早的镇库钱。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王朝铸造,具体时间约为南唐元宗保大元年至十五年间,即公元943-957年,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元宗初年国势较强,除铸造青铜材质的“大唐镇库”钱外,还大量铸造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宝大通宝”铜币。这些钱币中尤“大唐通宝”钱钱体厚重规整,书体与“大唐通宝”相似。但均铸造精良,极具南唐国力强盛时的风貌。 因“镇库钱”带有神聖而庄严的祭祀属性。因此,铸造镇库钱都是采用最好的材质、最好的制作工艺,铸造水平至少要达到优质的“母钱”工艺水平,就为了让其到达足够的珍、精、稀。因此,钱币币文必须清晰,立面深竣挺拔,边廓厚重,内穿工整。这些应都是镇库钱的基本特征! “大唐镇库”存世稀罕。早前的说法是,真品流传存世仅有一枚,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算是稀世国宝,遥不可及。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枚币文完全参照“大唐镇库”古钱的方孔金币,还原了古代钱币的神韵。 ![]()  但关于“孤品”仅存一枚之说,在泉界历来有所争议。 有资料显示,差不多一百年前,收藏大家方药雨就收藏有一品“大唐镇库”,被誉为“海内孤品”。加上这一枚不是有两枚了?那还有“孤品”? 愚以为,“大唐镇库”钱绝不会仅有一枚! 新世纪大建设大挖掘,已出土了大批古钱币,许多钱币收藏之前行者著书立说质所谓的“孤品”说都被“破防”。 就这枚“大唐镇库”钱,在互联网上就已有多位藏友发出多枚拓图。有的尺寸,重量和币文书体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相同,且一眼开门,绝对是老物件,似可证明此钱绝非“孤品”之尊! 我在此举一二例做为证明: 1、“中国元素网”发表了一枚据说是“十年前曾在某省级单位钱币学会原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某大型城市历史博物馆古钱币特约鉴定人”的个人收藏品。 ![]() ![]() ![]() ![]() 该钱币为青铜镏金,从边轮至地张处有裂纹。 其钱径47.5mm重41克,字高2.4mm,边轮厚3.7mm,方穿厚3.6mm,面穿内径12.5mm,面穿外径:15.5mm,背穿外径16.3mm,面边轮宽3.4mm,背边轮宽4.0mm。 2、还有一位“笑公”也藏有一枚。币文书体和形制与博物馆藏品相似。 ![]() ![]()   愚也有幸收藏一枚“大唐镇库”。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钱币我无缘相见,更不能持于手中盘玩品鉴。但此枚自藏品整日观摩,已经是非常熟悉。 实测币径55mm,穿径11.2mm,缘厚4.2mm廓1.7mm外缘2.4mm,字高2.5mm重量46.24g。 如下图: ![]() ![]() ![]() ![]() 由图可见,其币文书体与中国博物馆藏品和中国人银行铸造的金,银质纪念币比较,似为一体。书体在真隶之间,字体粗狂,风格既“随意”又“刻板”,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五代十国之书法风韵。字形线条挺拔,怂立地章竟高达2.5mm。 观其表面,经千年岁月,已形成髦耋之身。老态龙钟的锈色具有棕、红、橙、黄、绿、蓝多种色谱和层次,包浆到位,令人着迷。 其穿郭精整,宽廓,宽缘,厚重有形,制作异样但不失精美,有雕母韵味。 ![]() ![]() ![]() 尽管未呈所谓钱币“认证”,但在互联网上未查见相同者,也可证明它的存世罕见。今借平台展示,但求分享和评鉴。 2022年8月9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