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财富正文

 龙腾236 2022-08-09 发布于福建

投资逻辑

硅负极需求确定,大圆柱率先放量。硅负极将同步受益于能量密度提升&快充趋势,大圆柱刚度较大更适合硅负极,掺硅比例可达10%以上,方壳有望逐步应用,从1%提升至3%-5%。我们预计2025年硅负极混品需求超50万吨。

趋势:硅氧中期仍主流,硅碳长期空间更大。硅氧循环性能更佳,在钢壳电芯中循环1000-2000周,而硅碳目前的工艺路线在500-600周,预计硅氧将率先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硅碳提升循环性能主流方案是降低纳米硅的粒径,但传统研磨法仅能产出100nm的粒径。近年来随着研磨法的革新、PVD、CVD法的逐步应用,将纳米硅粒径可降至30nm甚至10nm,并通过结构化碳层将硅碳循环性能大幅提升对标硅氧,同时首效&克容量显著由于硅氧,长期看硅碳路线有望后来居上。

硅碳:研磨技术需革新,CVD+PVD有望应用。相较于传统研磨,CVD(硅烷裂解)、PVD(等离子蒸发)工艺将大幅提升硅粉的品质,包括硅粉的一致性、粒径大小、均匀性以及纯度,进而提升硅碳负极性能。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研磨(约10-20万元/吨)<CVD(约50万元/吨)<PVD(100万元/吨以上),我们预计研磨、CVD法均有望逐步普及,而PVD具有长期发展前景。CVD法若逐步普及,2025年预计拉动1.4万吨硅烷需求,远期或拉动数十万吨需求。

硅氧:预镁、预锂产品迭代,包覆工序进一步优化。硅氧的首效问题主要通过预镁(阻止SEI膜合成)、预锂(直接补充Li)工序实现,一代20万/吨,二代预镁约40-50万/吨,三代预锂约80万/吨,产品的迭代为硅氧产品提供进一步增值。目前预镁从成本的角度性价比较高,长期看若锂价回归,有望加速推动预锂应用。在包覆端是硅氧的核心工序,包覆致密度&一致性影响负极性能,设备端工艺端有望进一步改进。硅氧路线催化补锂剂应用,预计2025年硅负极需求拉动1.4万吨补锂剂需求。

衍生赛道:除硅碳CVD的硅烷,硅氧的补锂剂之外,硅负极改善性能需其他辅材配额,我们预计2025年将拉动PAA(1.1万吨)、单壁管(382吨)、FEC(3万吨)需求显著提升。国金机构客户可详细查看《【国金新能源汽车】硅负极:方向确定,路径分化》全文研报内容。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行业应用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路径发生变化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