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赚钱模式,其实就是他的人生模式,你相信什么、你选择什么、你售卖什么、你三观如何,统统都在你的赚钱模式里。 说你赚钱的方式,决定你10年之后的层次,一点也不假。
毁掉一个人的最快方式 就是叫他赚快钱 早些年结识一名律师小肖。 小肖舅舅是有名大律师。她从刚入行起,起点就非常高,案源从来都不缺,还有很多公司请她做法律顾问。 她本人能力一般,接到案子以后,多是舅舅的团队,帮她做大部分工作准备。 钱绵绵不绝,挣得又快又轻松。 同时期进入律师行业的同事们,还在没日没夜啃专业书,给老律师们打杂,苦苦地打磨手艺,小肖早已迈入了事业小成的圆满期。 在今年,偶然间听见有人提小肖,我问了几句,知道了点情况。 五六年过去了,她还和当时一样,或者说更差了点。 物价上涨,她的案子却不增不减,赚钱数量也不增不减。 当年的满面春风,到了今天,只不过是平淡无奇。 同时期的其他同事,大部分收入早已甩了她两三条街。 网络上有句话很火: 这句话初听有些夸大其词,事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小肖就是快钱的受害者。 在这儿我们应该先对什么是“快钱”达成一个共识,再详细分析。 我们说的能毁掉一个人的快钱,指的是建立在非硬核实力基础上去赚钱。 假如一个人靠实力发了财,那不能说人家是赚快钱。 通俗一点说,快钱就是凭运气,或者因缘际会,也有可能是背靠大平台,或者借了他人的势。 为何这种快钱会毁掉一个人? 因为快钱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此之后,他会沉醉于这种赚钱方式,基本不大可能再去兢兢业业地打磨手艺。 例如小肖,她习惯了轻松赚钱,哪里耐得住寂寞打磨手艺? 日子一长,能力全无寸进。 而没有硬核实力,终究会被发现。 从被第一个人发现的那一天起,口耳相传的效应就再也不能终止。 这些人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来找她代理案子的客户就会开始持续衰减。 除了耐不住寂寞打磨手艺,快钱背后还隐藏着“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指得是:一个人在失败的时候,会觉得运气差,成功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武功精堪。 这种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模式,能让人创建一个迷人的自我形象,把自己迷得稀里糊涂。 赚快钱的路,一旦踏上了,就没有结束的时候。因为自利性偏差令人压根无法意识到自己实力平平。 举个例子,比如说小王买比特币的时机非常好,然后狠狠地挣了一笔。 接下去小王会做什么?他会拿这笔钱去参加课程吗?他能平静下来看书学习提升自己吗? 当然不会。 大赚一笔后,小王会觉得自己实力爆棚,他压根意识不到自己赚得满载而归根本是运气问题。 接下去,小王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接着投资比特币,不是比特币也有可能是股票、彩票等。 他对自己的投资能力非常有信心。即便哪天落败而归,自利性偏差会让他觉得只是运气差。 这就是为什么快钱会毁掉一个人。 从开始赚快钱的那一天起,就再也回不了头。穷尽一生,都可能陷入对“快钱”的追求。 然而,没有实力支撑,所谓繁华,从来都是海市蜃楼。 蛋糕越留越小越分越大 我认识一名淘宝掌柜小米,她卖流行女装。 2008年开始经营店铺,到2010年的时候,年销售额有五百多万,每天出货量在500件左右。快递来取件都是开大货车。 小米注册了公司,从孤军奋战,拓展到了15人的小团队,客服,打包员,美工…可是之后生意却一落千丈! 难道不是人多力量大吗?有了团队,销售额怎么急剧下降? 后来我了解到,小米公司人员流动非常频繁。这致使工作很混乱。 每个工作岗位新入职后,都有培训期,要顺利上手,至少在一个月后。 结果就是兵慌马乱,发错货的几率非常高,售前服务回应率也比较低,售后处理的更差,有些时候售后客服甚至不搭理顾客,这致使店铺被投诉率也蹭蹭蹭地长。 话说回来,为何人员流动频繁? 小米只顾自己赚钱,想方设法苛扣员工的钱,迟到扣钱,加了班没有加班费,只要有轻微坏损之类立刻扣钱,而且金额不少。 没有奖励,只有扣钱。 员工来来往往,店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差。 实际上道理非常简单,大家都知道,有钱一起赚,自己的钱才能越赚越多。 可是真正身处其中,很多人却没法做到把蛋糕分出去了。 生怕自己少吃一口,便宜了其他人。 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妨碍我们切蛋糕的一种心理根源是,每个人都极易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聚光灯效应”。 有一个实验,让夫妻两人评价自己做家务的数量,结果发现,两个人估算做了多少家务活的总数量,加在一起超过了120%。 换句话说,总共100件家务活,两个人却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少,加在一起总数量成了120件。 每个人都习惯性的聚焦在自己身上,致使对自己的功劳、贡献无限放大,难以达到客观评估。 哪个不觉得自己贡献最大,不说100%,怎么也有90%,凭什么将钱痛痛快快地分给其他人? 因此,想成功分蛋糕,首先要战胜自己的心理偏差,接下来,也要有具体的方法。 对于企业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出售股份,让员工持股。例如我们熟悉的华为,步步高等企业,员工都能够持股。 我刚刚提起的小米,倘若舍得把让高价值员工持股,企业绝对不会出现这样频繁地人员流动。 持股的员工,会和老板成为密切地利益共同体,也更可能造就更大的价值,推进公司的发展。 我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涉及到开公司。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需要切蛋糕的场景。 例如,你通过朋友的帮助,签下一个客户,该不该感谢朋友?例如,你和其他人合作做了一个项目,你要不要分蛋糕给另一方?你能够分多大? 人类社会的演化,有一个总体的发展趋势就是分工合作越来越密切。 远古时期,人和人需要合作一同捕杀大型猎物。在捕杀中,有的负责勘测,有的负责伪装,有的负责发射武器。 历史奋力前行,来到今天,协作体系更是不可动摇,覆盖范围也更广。 想在这样的协作体系中好好的生存下去,必须懂得把蛋糕分出去。不然,手里的蛋糕也保不住。 学会铺设管道 未来没有天花板 《管道的故事》里提起两位年轻人,一个叫柏波罗,另一个叫布鲁诺。 两个人一起得到了一份好工作:把其他村子河中的水,挑运往本村广场的水缸里。 刚开始,两个人都是一样的流程:提桶——河边打水——送至水缸。 随后,村民们付钱,一桶水一分钱,提得多的赚得就多一点。布鲁诺心满意足,觉得这就是阳光最灿烂的日子。 每天打水,领钱,随后存钱,买衣服,买房子。 而柏波罗却觉得糟糕透了,这样的钱,即便每天脚不沾地,又能赚多少呢? 接下来,柏波罗停止了打水的工作。 他开始挖管道,要用管道直接把水引到村里面。 从铺设管道的第一天起,柏波罗实际可以赚到的钱变少了,因为用于提桶打水的时间只有一小部分了。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柏波罗的收入都远不如布鲁诺。布鲁诺得意洋洋,耻笑柏波罗的荒谬。 但是,直到管道竣工,水直接的导流到村里后,布鲁诺却傻眼了,因为这时他彻底失业了,没人需要他提水运水了。 而柏波罗呢,凭着他的管道赚得盆满钵满。 管道让柏波罗摆脱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赚钱的窘境。 这就是管道的实际意义。 很多人只知道辛苦耕耘,却从来没意识到,用时间来赚钱实际上是效率最低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 众所周知,时间是刚性的,每天就24小时,任何人都没办法增加哪怕一秒。 如果一个人就靠出卖有限的时间去赚钱,非常容易就会遇到天花板。 例如,勤恳的的布鲁诺,假设每天工作10小时,一小时能来回挑水5桶,一天总量50桶,也就5毛钱。 这个天花板,就是这5毛。想再多?除非是身怀绝世轻功,可以加速,但即便轻功傍身,也依旧有天花板,只不过是天花板更高了点。 或者布鲁诺有道具,例如开车来回。 别说他没钱买车,即使用了车,还得抛除油费成本,汽车耗损的成本。 不管怎么计算,天花板就在那里。 柏波罗赚钱,不再依靠出卖刚性的时间。他实际上施展了“复制时间”的魔法。 管道竣工,他花掉的一份时间,在以后的日子里,却可以源源不绝地为他带来收入。 这就是他们最终赚钱数量天壤之别的缘故。 复制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你用一份时间,打磨了一套精品课程,在以后的三年里,可能你每年都能够收入好几万。 或者,你花一份时间学会了某一种技术,发明了某一个东西,这都可以给自己带来源源不绝地收入。 当然,复制时间的前提是,你要有自己的手艺,得花时间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 学会铺设管道,学会复制时间,不依靠单纯的出卖单位时间去赚钱,你才能够真正赚到钱。 我特别认同一句话: 归根结底,赚钱的能力,根植于我们每个人自身。 如果你有足够硬的实力,又知道利益共享,未来必定潜力无限。 ——如果你觉得不错,点个转发、在看吧。 🙏以上内容,与君共勉。 一句话总结 ![]() 你的赚钱模式,其实就是你的人生模式,说你赚钱的方式,决定你10年之后的层次,一点也不假。 赚钱的能力,根植于我们每个人自身。如果你有足够硬的实力,又知道利益共享,未来必定潜力无限。 |
|
来自: 碧海蓝天kx32di > 《Ⅰ认知思维训练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