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的故事》幕后故事:“十八岁的哥哥”错爱了“小英莲”,导致晚景凄凉!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文工团驻防嘉定,正在嘉定县中(今嘉定一中)就读的廖有梁要求参军。 他要求参军的方式很特别,早早来到驻军门前的马路上,起劲地打起腰鼓来。 文工团的话剧演员蓝翔被惊醒,开了门来看究竟。 廖有梁问:“我打的腰鼓够不够水平?” 蓝翔夸他腰鼓打得好,并劝他离开。 廖有梁说:“我是来报名参军的。你们说我腰鼓打得好,就批准我参军吧。” 廖有梁只有12岁,年龄太小。但他每天天不亮就来打腰鼓,连续打了半个多月,团长就破例批准他参军了。 1950年廖有梁所在部队参加抗美援朝。 除了演出外,廖有梁还在包扎所帮忙。一次,一位受重伤的战士躺在担架上要小便,没有尿壶(那个年代也不可能有),廖有梁就用自己搪瓷饭碗来接负伤战士的尿。吃饭的时候,他到冰河里洗净,盛了饭照吃。 抗美援朝结束,廖有梁回到了南京军区,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工作。先在歌舞团,后调入话剧团。 拍摄《柳堡的故事》时,廖有梁刚满20岁,却已经有了7年的军旅生涯。 廖有梁以一种阳光、纯真、朴实、刚毅的军人气质,本色出演副班长李进。 “九九那个艳阳天……”一夜之间,人们记住了这个一身旧军装、一脸阳光灿烂的俊美少年。 在那个年代,爱情主题的影片极为罕见,把军旅中的爱情拍得如此唯美,即使今天看来,依然是“绝版”,人们甚至称它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第一抹温柔”。 7年后,廖有梁又出演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爱情往往是从漂亮的脸蛋儿开始的,鲜花、掌声和美人的微笑接踵而至。 拍完《霓虹灯下的哨兵》,廖有梁与武汉军区的舞蹈演员谢理玢结婚,在南京安了家,很快有了儿子廖小海。 笔者没有资料可查,当年,廖有梁是怎样从众多莺燕桃李中挽起那个同在部队当舞蹈演员的谢理玢,或者是谢理玢从众多帅哥俊男中看中了这个“十八岁的小哥哥”。 只知道,谢理玢小时候住在上海多伦路鸿德堂附近,那里的住户,非富即贵。 不久之后,平静的生活掀起巨浪,“文革”开始了。 30岁的廖有梁是重点挨整对象,写检查、挨批斗、下放…… 1968年年底,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解散,廖有梁转业回到了故乡嘉定,在县生建五金厂当工人。 廖有梁视南京为伤心之地,说:“死也不回南京!” 有福同享时,爱是生活的佐料;大难临头时,爱是救命的稻草。 在妻子眼里,廖有梁不再是那个俊朗的明星偶像、帅哥美男,而是造成家庭贫穷苦难的“灾星”、“祸源”。 妻子无端指责抱怨,儿子无故冷言冷脸,让本就孤苦凄凉的廖有梁内疚、自责、自卑和自我抱怨。在与他同样遭遇的艺人中,“他老得最快,活得最艰难。” 十年动乱结束后,廖有梁调入上海青年话剧团。但家庭发生变故,妻子与他离婚远走美国,并带走了唯一的儿子廖小海。 那时候,演员即使跑到国外在餐馆刷盘子,收入也远超国内的大腕们。 查资料得知:1980年,日本人均年收入是9069美元,美国为12272美元,咱们只有476元人民币。 所谓职业,就是挣钱过生活。也许开始的想法就是去外面挣几十万就回来,或是一个落脚稳定了,另一个再去。 无论初衷怎样,只是从那以后,廖有梁就像是一只单飞的孤雁,失去航向的破船,他的英俊潇洒,停留在了“十八岁”。 战友刘鸿声回忆:廖有梁的家在长风公园附近,只有2间房,没有任何装修,简直是一个“垃圾桶”。 卧室里只有一张行军床,床上一根扁担。廖有梁如果晚上肝疼(肝癌),就用扁担顶住背,会好许多。 冰箱里一般只有一些酱菜和腐乳。 唯一亮眼的是房间正中间的2张照片:一张是廖有梁当年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时的英姿飒爽,一张是儿子廖小海的满月照。 抽屉里,保存着儿子小时候几乎所有的东西:半截铅笔、快断的橡皮、半截美术作业…… 晚年的廖有梁“长得黝黑,驼背,看上去贫弱不堪,戴着一副不合适的大眼镜,穿着很大的棉衣,却是烟不离口。”常对人说,“烟是好东西,是生命的燃料。酒是汽油,烟是柴火。都是好东西。” 形单影只20年,廖有梁青灯独寝,孤枕难眠。 替同事“算命”,是他唯一的消遣。 2001年,上海市政府奖励他一套两居室,为了能把儿子迎回上海,他拿出一辈子积攒的10万元钱准备装修,谁知,钱却被搞装修的人全部骗走了。 无疑,这对他又是重重的一击。 在朋友的帮助下,房子继续装修,终于完成,但廖有梁却一天也没住进去。 2002年廖有梁患肝癌凄惨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只在录音机里录了一段遗言,有一句是:“你们好好活着,活着真好!” 最后,是一声长叹:“小海,你为什么不来看爸爸!” 廖有梁过世以后,留下的房子里面保存着不少有关他的艺术档案。儿子廖小海从美国回来处理后事,认为没什么用处,当废品全部处理了。 房子,卖了。#在头条看世界##历史天窗##历史#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