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发现,读了土木工程,并没有未来可期,反而在毕业时发现就业方向狭窄; 进入了职场,又发现工地打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地产加班裁员压力山大,设计院剥削底层画图人劳动剩余价值··· 而且自己想逃离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自身的专业所限,能跳出去的行业还是在大土建这个领域,又没办法参与校招,非常苦恼。 在这个行业继续坚持下去,工作既不是自己想要的,又怕待久了转行的沉没成本更高,陷入了迷茫无奈。 其实,这些也是混子哥经历和感受过的。混子哥认为,造成我们土木人面临职业困境的99%的的原因都可以归为—— 工科生思维 什么是工科生思维?我们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 传统文科专业,例如汉语言文学、哲学,还有管理学专业,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些专业都是没有完全明确的就业方向,学的东西也并不是完全对应某个行业、某个岗位; 一方面这种专业会被认为很鸡肋,学了四年完全不知道在学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去找什么工作,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就比如哲学,我们能想到超过三个对口的工作岗位吗? 但是,正是这些专业的万金油,促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时首先会去考虑自己都有哪些就业方向;既然是万金油,也就意味着哪个行业都会有需求,哪个行业也都不是完全对口。 正因为如此,很多文科同学,会在读书时实习很多行业的工作,比如零售、快消,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比如咨询、传媒、金融。 同时,他们也会尝试很多不同的岗位,从销售、文秘,到教师、运营,再到设计、文案,再到公务员、教师等等,都有这些同学的身影。 客观来看,这种职业目标性,也不失为一种优势。它让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可能性,去尝试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职位,更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 但是,目光转到土木工程这种强技术性的专业,情况截然不同。 类似于土木工程、机械、冶金、车辆工程,这种传统工科专业,无一不具有非常非常明确的就业方向。比如,车辆工程,那汽车制造行业就是非常明确的就业去向。 这种专业固然有其有利方面。例如,让有明确就业兴趣的人,或者明确想加入某一行业的人有更稳定的工作预期。对于对口的行业和公司来讲,也更能招聘到专业人才,对整个社会的资源是一种节约。 我相信不少人当初选专业,也是自己看到或者父母建议,说土木工程出来当大老板,能赚大钱。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和文科生同学最大的不同?正因为专业太对口了,我们直接就略过了文科同学“探索、寻找可能方向”,这一非常重要的前置步骤! 这种“读大学-找对口工作”的工科生思维,让我们只盯着地产、施工单位、设计院这些主要的土木工程对口就业方向。 甚至,我们会给自己一个思维定式:预设自己想要从一个只有A\B\C三个选项的选择题里,选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 正是工科生思维,让我们自己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套子里,忘了问问自己,这个选择题只有这三个选项吗? 甚至跳出来,直接质疑这道题的真实性:土木工程毕业了,就必须从事对口的工作吗? 我们是不是可以以一个土木工程学位,去谋得在建筑行业以外的工作机会? 例如,土木 法律: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律咨询工作; 土木 金融:从事施工、房地产行业公司研究、产业研究工作; 土木 互联网:从事智慧城市、智慧楼宇甚至BIM技术等的开发工作···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更进一步,仅仅以一个本科学历,去找一份工作? 考公务员行不行?做老师行不行?做营销行不行?做审计行不行?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吗?归根结底,造成我们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发现从事的工作自己并不喜欢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工科生的思维定式! 我们太喜欢给自己一个选择题,而不是开放式的问答。因为选择题更让人有安全感,有对未来的掌控感。 可是这种安全感让我们失去的,是无数更多、更好,也许是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能看到这里,意识到这一点,我想大家已经超越了很多同龄人了。因为当出现困难的时候,能意识到需要反思,体现出来了一种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同时,直面自己的不足,进而刮骨疗伤,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也是改变自我的唯一正确途径。 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工科生思维带来的短时和局限,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为开拓呢? 这里首先推荐大家看看混子哥之前总结的一篇文章,全面介绍了混子哥已知的所有土木工程就业去向。每一个去向都是我亲身经历探索过,或者身边有真实的朋友的例子。 只要能帮助到我们土木人,混子哥将知无不言,竭尽所能。 混子哥也会不断更新这个《土木工程就业方向总结》系列,近期将根据最新研究做一次全面更新,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在下一次文章发出时能第一时间看到。 毕竟,现在节约的几天时间,可能会少走几年的职业弯路。 现在关注一下,是不是就是克服工科生思维的第一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