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善甫 || 纳西族画家周霖传略

 滇史 2022-08-09 发布于云南
周霖、字慰苍,纳西族。1902年出生于丽江石鼓镇一个寒素的读书人家。父、祖都是清末举人。父冠南是早期资送的留日生。两人俱饱学而开明,是滇西北推行新教育的著名人士。周霖的幼年时期,正值祖父退居林下乐于课孙之际,受到了传统的优良教养,加以他秉赋很高,所以在石鼓小学即已品学冠侪辈。
1914年,其父在丽江任省立第三中学校长,为了工作方便,全家便从石鼓迁住城里。他转到当时县里唯一的高级小学念书,成绩突出,并有馀力从事多种课外活动,在体育、演说,音乐、手工及绘画等方面,都已显现才华,并于次年以第一名毕业。
1914年秋,他又以第一名考入了“六属联合中学”的第二班。在四年学程中,对新旧基础知识都有长足进步,快毕业时,正值新文化运动,他便成为当地学生响应“五·四”运动的倡率者之一。
同时,他的绘画也得到父,祖的鼓励与支持,除了追央当地画人辅导外,还远道购求影印名家谱册和精良的画具,供他学习挥洒,所以进步极速,才及弱冠,求画者就已络绎于门了。
1920年秋,他以优等第一名毕业。此时,正遇云南战乱的动荡时局,家庭经济又欠宽舒,无法实现升学的愿望,便在大理进驻军补了一名军需,并于1922年随滇军出省,为唐继尧求谋扩张势力,打贵州、打四川、打广西,转战数千里,最后在南宁吃了败仗,狼狈回滇。他作为一个军佐,更是吃尽苦头,留得性命回来,已是大幸了。
1926年,他结束了五年多的军旅生活,回到昆明。出生入死,仅仅得到“以知县存记”的一纸空诺,虽也受到唐氏传见,殊获好感,若甘逢迎,倒也不无委长一县的希望,但他却迫求实现升学的夙愿,便带上遣散所发给的微费,于1927年初只身远赴上海,寻找求学机会。
可是,又遇上北伐战争,江南战云密布,求学、就业都不易,便溯江西行,想去靠拢革命力量。到了武汉,遇旧友,介绍进入贺龙所统率的独立十五师的留守处,暂且做些缮印工作,打算随即前赴郑州本部,可是偏偏害了伤寒重症,部队把他送院后即转移走了。病好后,只好又回上海调养。在沪时虽考上刘海粟所办的美专西画系,交了学费,而又不屑于从初步学起,便放弃入学,接着,又漫游北京,浪迹苏杭,旋复南下广州,辗转整年,终于一无所得回到昆明。
1928年,他回乡养病,除钓、猎、作画外,还在丽江中学兼几节课,过了一年较轻松的日子。接着,他又鼓起馀勇出门远行,寻求生活出路,他当过教师、记者、税吏、摄影师,画过海报,办过广告社,乃至再次随军出征南宁,又历尽十个寒暑的波折。而在那风云香幻的时局中,仍旧一无所成,终于倦鸟知还,于1937年回到宁静的故乡,开始他隐逸的生活。
尽管他命途多舛,艰辛备尝,但可贵的是:一、从来不曾放下书本;二、从来不曾放下画笔;三、从来不曾沾污了自己的人品。所以尽管失意归来,而其精神心态,仍卓然有以自立,萧疏而不颓废,淡泊而不冷漠,很快在教书的世业和绘画的爱好中,重树了生活的理想与信心。他怡然回到丽江中学担任了高中国文课,以其博雅的学识,开明的情志,与无碍的辩才,博得学生们的敬爱,课馀或假期,则以作画、垂钓为乐,立身处世又耿介谦 抑,通达正直,尤为乡里所尊重。
为了丰富地方的文化生活,还由他倡组了一个文艺团体——“雪社”,逐月雅集,进行绘画、音乐,诗词、书法等活动。当年盛被各方称首的“黄山幼稚园”也是他积极支持杨超然君创办的。
这当中,他又曾因看视患病的弟弟到昆,受挽再到昆一中教课一年,也颇获时誉。还参与了省里一次较为盛大的画展,赢得声誉,曾因此作画题诗说:“偶得梅花春意足,江城暮雪我归来”,可见其兴会。这也是他蜚声省内之始。
丽江本是山水名区,又是本世纪来最少蒙受战祸的地方。加以风俗淳厚,文化修明,让他能在中年以后,得有十年的时光静习潜修于此,作为一个画人,无疑另是一种难得的际遇。而他也能充分利用了这一际遇,让自己的画理和画法都得到坚实的提高。
1949年,丽江解放,革命的热潮竟意外地再次点燃了这位隐士的热情。以已近半百之年还背上背包,和青年们一道走村串寨,不辞劳累地搞宣传工作。画海报,写标语,乃至出场演剧,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先后在县报社、文化馆主持工作,也事必躬亲,成绩斐然,196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他被选任为首届副县长,主管文化,于保护和整理地方的文献文物,研究东巴文字,发展民族文艺活动等,都有重要成果。
在这期间,他还受到委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题为《金江水拍云崖暖》的巨幅图画。1962年春,他被选为省文联理事及省美协副主席。
1963年5月,省文联在昆明为他举办个人画展,其精湛的技艺和纯正的画风,博得普追赞誉。又值陈毅副总理和黄镇部长公出过昆,抽暇临观,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指示把画送北京展出,并返京关切地为此作出安排。同年九月,“纳西族画家周霖个人展”便在新落成的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冠盖毕集,文艺界的许多名家钜子,都一致肯定了他的成就,其诗作和书法也同样得到识者的推重与激赏。如郭沫若的题诗就以“石鼓声闻到凤城”开篇;以“天外飞来有鹅鸰”作结,迳把一个个人画展提高到朝野一体、民族团结的高度来俞扬了。《人民日报》、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均为此屡发专稿,中央美术学院也央他到校讲学,陈毅为他设筵酬唱,……对于坎坷半生的一个边疆寒士,自也是旷代殊荣了!
接着,他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参加了国宴盛典。又以副团长名义率领民族参观团偏访东南都邑。他的佳作已由国家收藏;其他作品也被安排至全国各省市巡迥展出,并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他的专辑制版;次年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两度到京开会。
这种通泰的际会和广泛的接触,反过来又让他的画作增益了开廓自信的气度与现实的生活情味,出现了个新的跃迁。
可惜,正当云帆高张,在艺术之海方将直放沧溟的时候,却偏遇了上亘古未有的十年浩劫。他被戴上了“当权派”和“学术权威"两顶大帽,受尽了众所周知的种种折磨。
那时,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而仍久羁牛棚。在一次无休止的“交待”中,猝然中风昏蹶,才被遣放回家,于贫窭中度其馀年,
仗着他特强的体质秉赋和初见缓解的苗头,他还挣扎了三个年头,甚至还奋起作画。终因困于严刻的现实条件,又未能获得略好的医药调理,而于1977年1月13日与世长辞。
综观周霖一生,其际遇虽略近传奇,但也适是代表我国知识分子在这一纷乱世纪的共同命运,说明个人得失实难强致于时代
隆替之外。而他本人这种毕生修已持正,敬业乐群的生活态度,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则正体现了我国士君子纯正的传统。因而,在纳西士人和所有识者的心目中,他不仅止是个名画师,而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通需,情趣超逸的达士,也是一位卓有成绩于滇西北的一代师表!而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以极为熟练的传统技法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长松巨壑、朗月清风”的品质与情怀,体现了国画所要求的醇正传统,而又富有时代的现实精神,这是铸造之于风风雨雨的七十载生活实践,非仅笔墨形象所可追求的。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编:《云南文史论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55—359页。
周霖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彩云之南、玉龙雪山下各民族人民的作品。他才情超卓、艺术追求超迈高远、性情淳真洒脱,画作空灵清新,自成一格。著名作家赵银棠先生评曰:画中饶有诗意,诗中独具画境。


— 作品欣赏 — 
▽▽▽▽▽▽▽▽

圆通山(1961年)36×24.4cm

苇丛月上(1963年)42.5×30cm

月季小鸟(1962年)35×22.5cm

秋景山水34×38cm

打兽保苗(1963年)42×30cm

老来红(1961年)33×38cm

雁来红(1963年)22.3×30cm

天真(1963年)42.5×30cm

秋从白荷花上来(1963年)40×25.2cm

黑龙潭(1961年)34.5×23cm

晨光熹微(1964年)35×23cm

山水22.8×34.3cm

工笔牡丹39×27.5cm

梅花牡丹34.5×25.5cm

山水(1964年)23×34.5cm

秋到龙潭(1962年)34.5×34.5cm

红叶八哥(1961年)34.5×34.5cm

牛车(1964年)35×23cm

撒营盘坡下之东道(1960年)27×36cm

黑龙潭(1961年)34.3×23.5cm

丽江黑龙潭(1963年)39.7×25.5cm

海棠黄鹂(1963年)30×20cm

忘忧(1964年)26×27cm

细雨斜风(1964年)25×28.4cm

云中鸡犬(1964年)25×26c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