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文写作】消极并列词中的逻辑魅力——以“犹豫者 懈怠者 畏难者”为例

 花间一酒壶 2022-08-09 发布于浙江

1

消极类并列词

在公文中,特别是领导的发言材料里,经常会看到三词甚至四词并列的句子,有些是消极类负面词语,有些是积极类正面词语,本文主要讨论消极并列词。

多词并列可以使句子内涵更具丰富性,层次更加立体化,语境更有气势,但我们平时往往觉得并列词的词义都差不多,词多了不好记,好不容易记住了词的内容,又发现搞混了词与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因而发现多词并列想要在公文实践中如指臂使并不容易。

但大部分并列词的顺序并非随意而定,里面隐含逻辑联系,领悟了顺序之中的逻辑魅力,又会促使我们加强对词语本身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有一种说法,人的记忆力就像从大脑这座图书馆里抽取储存的书籍,这些书籍本身可能是碎片化的,当人在书籍与书籍之间建立的联系越多,越系统化,最终达到分门别类、互为贯通、按图索骥的效果,这时大脑图书馆里的书籍可能很多了,但记忆的提取反而更轻松了。

这种说法与“记忆的内容越多越容易忘记”的生活常识似乎不太一样,但我认为它更加科学,也一直有在践行,效果挺好。

言归正传,下面以“犹豫者 懈怠者 畏难者”为例谈谈消极类多词并列中的逻辑魅力,本文内容偏主观性,一些逻辑联系可能只是一家之言,请理性食用。

02

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或不犹豫但懈怠者、或不犹豫不懈怠但畏难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这组词语内容和顺序都来源官方表述,其正确性毋庸置疑。

可以看到,这三个词的克服难度系数在逐步加深,出现的节点逐步靠后。

犹豫者往往出现在事情开启之前,选择是否要去做某件事,阻力相对不大,因而不犹豫者相对没那么珍贵;

懈怠者往往出现在事情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过程中,阻力相对较大,因而不懈怠者相对比较珍贵;

畏难者往往出现在事情需要攻坚克难的关键节点,阻力相对更大,因而不畏难者相对更加珍贵。

同时这三个词语还伴随着领域范围的变窄,符合“广者浅,深者细”的一般认识规律。

如下图所示,把原文的历史眷顾类比为成功,犹豫者位于第一层级,范围更广;懈怠者位于第二层级,范围较窄;畏难者位于第三层级,范围更窄。

Image

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递进关系:

犹豫者一定不成功,那不犹豫者是否一定成功?也不一定。

因为不犹豫者可能会懈怠,而懈怠者也一定不成功,那不犹豫不懈怠者是否一定成功?也不一定。

因为不犹豫不懈怠者可能会畏难,而畏难者还是一定不成功,那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者呢?虽然还是不一定,因为天有不测风云,难保不会出现人力无法抗拒的其他因素,但已经离成功距离很近了。

整体可以表述为: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或不犹豫但懈怠者、或不犹豫不懈怠但畏难者。

可以看出,不犹豫者才可以是懈怠者,不懈怠者才可以是畏难者,不畏难者才可以是成功者。

那为什么不能反过来以“畏难者、懈怠者、犹豫者”排序呢?

因为我们的认识规律里有一条是“举重以明轻”,经历过不犹豫、不懈怠,只是在遇到艰难困境时畏难的人尚且不能成功,更何况事情刚开始就犹豫的人和事情未遇到困难前就懈怠了的人呢?

这样一来,畏难者后面的懈怠者、犹豫者就显得有点重复、累赘、多余,语境自然不佳。

03

假设赋值,按数字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从正面珍贵效果看,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假设不畏难的效果值是3,不懈怠的是2,不犹豫的是1。

对于正面词语,我们排序逻辑是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所以排序为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

从反面效果看,犹豫>懈怠>畏难,阻力最小时的自我犹豫令人恨铁不成钢,消极效果绝对值最大,阻力最大时的畏难显得情有可原,消极效果绝对值最小,假设犹豫的效果值是-3,懈怠的是-2,畏难的是-1,则我们排序逻辑依然是按数字值(非绝对值)从小到大(如-3<-1)。

Image

因此,总的排序就是犹豫(-3)、懈怠(-2)、畏难(-1)、不犹豫(1)、不懈怠(2)、不畏难(3)。

4

规律总结

部分情况下,当并列多词为消极词语时,如“A、B、C”,可用两个方法得出排列顺序。

一是按“非A但B”“非B但C”的方式验证是否符合逻辑递进关系。

例如,巡察发现某单位选人用人工作存在不合法、不规范、不高效的问题,套用“非A但B”,则为“合法但不规范”;套用“非B但C”,则为“规范但不高效”。

可以整体表述为:某单位选人用人工作存在不合法,或合法但不规范,或合法、规范但不高效等3类问题。

如此一来对该单位存在问题的描述就比较有层次感,发现的问题也逐渐深化细分,所提出的要求也渐次拔高。

如果反过来不高效、不规范、不合法,套用“非A但B”,为“高效但不规范”,然而高效实际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不规范自然谈不上高效,因为不规范导致的效果是不优质的,高效便无从谈起。

同样,套用“非B但C”,为“规范但不合法”,然而规范实际是建立在合法基础上的,连基本的法规都违反了,又谈何规范呢?

因此套用公示后便发现不高效、不规范、不合法逻辑不通。

二是按负面效果由大到小排序(绝对值排序),按负面效果数字值由从小到大排序(数字值排序,如-3<-1)。

同样以上述“不合法、不规范、不高效”举例。

合法是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赋值为1,最基础最容易达到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责任后果反而是最大的,所以不合法赋值-3。

规范是在满足合法条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相对不容易达到,赋值2,如果达不到,责任后果适中,所以不规范赋值-2。

高效是对选人用人工作的较高评价,更加不容易达到,赋值3,如果达不到,能够做到合法、规范但不太高效,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所以不高效赋值-1。

最后排序如下:

不合法(-3)、不规范(-2)、不高效(-1)、合法(1)、规范(2)、高效(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