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要从天文学开始说起。 阳历: 很早的时候,古人通过观天文,测得一回归年的近似长度。《尚书·尧典》云:“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一年时间是366日。殷商以后,我们祖先测定一回归年为365日又四分之一日。这和儒略历“每隔三年置一闰”,所得出的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同。 秦汉以后,一回归年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岁”,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是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的。 阴历: 阴历一年,是从阴历的正月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为354天,以月亮的运动为依据。 阴阳合历(农历): 阳历一岁为365日又4分之一日;阴历一年为365天。为了消除二者因为长时间运行出现的差异,农历参考在阴历的基础上,参考阳历的规律,设置了闰月。 干支纪年变更的时间节点是每一年的什么时候呢? 通过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资治通鉴·晋纪一》:起旃蒙作噩,尽玄黓执徐,凡八年。 旃蒙作噩是太岁纪年的表述,对应的干支纪年为乙酉。 同理,玄黓执徐,对应的干支为壬辰。 因此,这段时间记录的是从乙酉年到壬辰年,八年时间的历史事件。 泰始元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乙酉; 泰始二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丙戌; 泰始三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丁亥; 泰始四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戊子; 泰始五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己丑; 泰始六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庚寅; 泰始七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辛卯; 泰始八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壬辰。 此时,我们只需要需要把中国古代历法,转换为现代世界通用历法,就可以确定干支纪年的交换节点。 转换原则: 1528年12月15日之前,我们用格里高利历进行转换; 1528年12月4日之前,我们用儒略历进行转换。 具体原因,参照上篇文章《干支纪年与世界通用日历——格里高利历——的对应关系》一文。 通过变化,得出三个关键点,即公元元年1月1日是戊寅日;公元1582年10月4日是癸酉日;公元1582年10月15日是甲戌日,公元1901年1月1日是己卯日。 通过查询这段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如下图),我们会发现,公元266年2月8日,对应的干支纪年为泰始元年(乙酉年)12月。 《资治通鉴·晋纪一》:十二月,壬戌,魏帝禅位于晋;甲子,出舍于金墉城。太傅司马孚拜辞,执帝手,流涕歔欷不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丙寅,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按照现在通用日历,立春时间一般在2月4日,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266年的2月4日,立春交节日,并没有改变年号,也就说明,这一年还是乙酉年。 ![]() 通过资治通鉴对应的历史年号对应的干支纪年,我们会发现,干支纪年自古以来交换节点,均为每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与阴阳合历相一致。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有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四时谓之岁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四季,365日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岁。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 我们通过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时间描述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春,正月;春,二月;春,三月。 夏,四月;夏,五月;夏,六月。 秋,七月;秋,八月;秋,九月。 冬,十月;冬,十一月;冬,十二月。 这就告诉我们,一回归年的时间按照平均约15天一个时间段,划分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组成的四季,与阴历的十二月(含闰月)相互关联。 而干支纪年,融合了天十干,地十二支,把天和地融为一体,融合了太阳周视运动与月亮运动的规律,故干支纪年以每年正月朔日(初一)为变换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