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3 10:11来源:玉溪日报 □ 郑直 玉溪的寿星郑治平于2021年12月17日去世,享年111岁。他是郑一斋和郑易里的堂弟,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头脑又灵活,一直在郑一斋的商铺景明号里当账房先生。11年前,他亲口给我讲了玉溪云烟的来历,这些也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我把他讲的整理成文字,奉献给玉溪的读者。 郑一斋像。 (红塔区文管所供图) 云南玉溪号称“云烟之乡”,玉溪卷烟厂生产的“红塔山”“阿诗玛”“红梅”“恭贺新禧”“玉溪”等香烟闻名全国,这跟厂方使用玉溪产的上等烟叶做原料有关,而玉溪的烟叶之所以品质好,跟郑氏兄弟——郑一斋、郑易里兄弟引进外国烟草良种的努力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云南市场上只有巴西烟卖,价格贵,没有多少人抽得起。后来,玉溪农民开始种植烟草,有了自产的土烟,但是味道不好。有一位叫于敬侯的云南人从日本留学回国时,带回了制烟机,用土烟叶制卷烟,生产“合群牌”“百寿牌”香烟,这两种土烟卷四支一包。厂家为了促销,在电影院售票窗口搞赠烟活动,买一张电影票送一支烟,买三张电影票送一包烟,这两个品牌便逐渐有了销路。云南的大军阀看到制烟有利可图,便合伙买下了于敬侯的机器,成立了新华烟草公司,生产“大重九”和“七七牌”香烟。 当时昆明有一位姓张的烟商,从上海进了十箱美国香烟在昆明销售,有“红锡包”和“盗牌”两个牌子,其中“红锡包”销路特别好。一天,郑一斋路过烟店,无意中买了一包“红锡包”,打开一抽,口感柔顺、自然,大大超过其他牌子的香烟。郑一斋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仔细研究这种香烟的配方和口味后,当即判定这种香烟一旦推广开来,一定会受到大众欢迎。他马上电告上海的郑易里,把这个牌子的香烟全部包下来,由景明号独家经营。郑易里找到“红锡包”生产厂家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负责人,以高于别家的价格,签订了由景明号总代理、总经销“红锡包”的合同。从此,郑一斋在昆明的烟草行业站稳了脚跟,也因此大赚一笔,为景明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上海的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卷烟原料是河南许昌产的烟叶。抗战爆发后,河南被日寇侵占,烟厂失去了原料来源,公司只好把现有的两套制烟机拆下来,运到大后方昆明,准备走滇缅公路运出境外。没有想到,云南当局不允许机器出境,英美烟草公司只好把机器存放在昆明拓东仓库。就这样,机器出境的事一拖再拖,仓库老板又不断地催要租仓费,英美烟草公司仔细一算,卖掉机器的钱都不够偿还租仓费,只好忍痛割爱,放弃机器,以机器抵了租金。于是,官方把一套机器给了昆明,成立了云南烟草公司;另一套给了玉溪,成立了玉溪烟草公司。不久,这两家财大气粗的烟草公司就联手把新华烟草公司挤垮了。 自从上海的烟草公司断了原料来源,景明号的货源也成问题了。郑易里在北京农大上过学,就考虑能不能引进烟种,在玉溪种植。他了解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烟草品质优良,查阅资料后,把加利福尼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跟玉溪、江川一带进行比较,又经反复考证,认为在玉溪老家一带种植美国烟可行。于是,他跟二哥郑一斋商量好后,便聘请上海烟厂的两名技术员李绍斌和黄绍谷,带着美国的烟草种子来到昆明。郑一斋让两位技术员在景明号吃住,并开始在玉溪老家自家的田地里开辟试验田试种。试种结果让他们无比兴奋,美国烟草完全适应玉溪的土壤和气候,而且品质比玉溪的土烟好很多。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两位技术员反复细致观察,搜集资料,确定大面积种植是可行的,获得丰厚的收益没有问题,便下定决心动员农户种植美国烟草。 当时,绝大多数农户以种粮养家糊口,要让他们改为种烟谈何容易,烟种是外国的,能不能种好心里没底,要是种不好,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就没有了,断了生计怎么办。郑一斋考虑到农户的顾虑,他以景明号的名义在钱庄存了一笔钱,作为种植烟草的保证金,并告诉农户如果大家种烟收益增加,增加的部分归农户所有,如果种烟的收入不如去年,歉收的部分由景明号包赔。一些农户心里有了底,就开始种烟了。大面积试种开始后,农户在两名技术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农户种烟的积极性提高了。从此玉溪农户淘汰了原来的土烟,大量优质烟叶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烟厂,景明号的生意也更加兴旺发达了。 如今玉溪卷烟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国烟草行业之首,其上缴的税利也在全国大型企业中名列前茅。饮水不忘挖井人,郑氏兄弟引进美国烟种,在玉溪种出上等烟叶的功劳值得铭记。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