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叶战争:边茶与边政

 思明居士 2022-08-09 发布于河北

1550年,俺答汗率10万精骑进犯京师,史称“庚戌之变”。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正是今天看来如此平凡的茶叶。

1550年六月,俺答汗率兵进犯大同,明廷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大同总兵仇鸳以重金贿赂俺答汗,得以保命。8月,俺答汗移兵东去,十四日入古北口,在怀柔、顺义等地杀掠吏民无数,此后长驱直入到今日北京通县的孤山、乳口一带,直逼京师,京师内,上下莫不惶恐。此时京师禁军不过四五万,加上战具甲仗缺乏,根本无法与俺答汗大军抗衡。

嘉靖帝朱厚熄急令兵民以及四方应举武生参与守城,同时调地方兵马救援。讽刺的是,这些兵马来援后,又面临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能守城而不能出城迎敌,任由蒙古人在城外四处掠夺。此次,京师德胜门、安定门皆被毁,在昌平的帝陵也被骚扰。倘若不是俺答汗主动退兵,北京城有可能被一举攻陷。在围攻北京城时,俺答汗再次入城求贡。为了让俺答汗退兵,明廷答应下来。后仇鸾又主动找上俺答汗之子,请求互市。“庚戌之变”起到了震慑作用。1551年,大同开市。为此,俺答汗请求了9年未果,最后却以武力相逼而成功。明廷真应了那句“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俗语。之后明廷又相继在宣府、延宁开放马市。边地终于迎来了短暂的休战,可以享受互市带来的安宁与繁华。

回顾俺答汗求茶市,可谓十年磨一剑。在俺答汗未归顺明朝之,他从1534年开始请求入贡开市,但一直被嘉靖所拒绝。为此,俺答汗不惜数次动用武力,来逼明廷就范。

为什么俺答汗不惜代价,也要获得大明的茶叶呢?茶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从唐开始就深受汉传佛教的影响。唐代寺院兴茶已经成为史学共识,在仰华寺会面后,以阿升喇嘛为首的庞大使团前往拉萨,在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和甘丹寺等大寺院熬茶布施,并向内邬栋孜、贡嘎、兼日娃和噶丹巴等地方首领赠送礼物。

从信仰角度看,俺答汗专门请开茶市,明廷有着不可拒绝的理由,他们鼓励蒙藏联盟,并为蒙古人修建了不少寺院。但明廷拒开茶市,只

是供应少量的茶叶给他们做佛事用。蒙古佛事所用之茶,在没有开专门茶市之前,只能通过朝贡、走私两种途径获得。

在食肉饮酪的民族中,吐蕃是最先接受茶的,其后是辽金治下的各少数民族,蒙古族应该是从全面统治中国后オ开始接触到茶。蒙古贵族的饮茶方式,既有汉族流行的喝茶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喝“枸杞茶”的时候,不要与酪同饮;言及“西番茶”,则要伴以酥油同食;需要添加酥油的茶还有“兰膏”、“酥签”。这三种茶都有着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蒙古族喝茶加酥油的喝法,应当是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

“炒茶”可能是蒙古族自己创造的,“用铁锅烧赤,以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成”。所谓马思哥油,即“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赤(即打油木器也),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这种饮茶方式的形成,会让茶受制于工具,比如铁锅。俺答汗时期,蒙古部落许多人连铁锅都没有。当然,这之所以成为问题,是蒙古人已经从简单火烧食演进到了烹饪层面,这正是受了汉族饮食的影响。要从烹任再退回到简单的火烧食生活,他们已经难以适从。

茶于俺答汗时期的蒙古人而言,并非一种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代表精致生活的物质,这点与丝绸并无二致。但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的渗透,茶有了精神性的一面,这便又把茶与丝绸一类的物质区别开来。在信仰层面上,茶成为必需品,这类似乳香在西方宗教中的传播过程。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当茶成为饮食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出于信仰的需要,他们必须用茶来事佛。

但茶只在中国南方才有,地理的特殊性让茶在北方成为稀缺品。自唐之后,随着北部、西部少数民族饮茶习惯的形成,中原政权对茶的控制亦加强,到明代达到史上最严厉。

就在俺答汗请开茶市的同时,西番膻藏也向明廷请开马市,内阁廷议后拒绝了这个要求。但巡茶御史李时成认为此举不妥,他上书说;“膻藏生西番中。族极远,未尝通贡市。一朝率众来降,彼实畏我威灵。第以洮西极边地,更得此族,不益厚固藩篱耶?矧今急须马,何为拒之?”这当然有远交近攻的深远政治背景,但厚固藩篱与急需战马也是眼前事实。皇帝认可了李时成的请求,廷议也打算准了俺答汗开茶市的请求。但这个时候,李时成又冒出来说了另一番话,结果茶市被皇帝拒绝。这不能简单视为内阁与皇帝的民族政策冲突,而是这一允一拒之间,李时成的说辞击中了明廷民族政策

的要害,也让茶在明代的政治地位被空前放大。

李时成认为:“俺答今求茶市,意不在茶,在得番人耳。夫洮西一带,抵嘉峪、金城,绵亘数千里,番族星罗。西寇之不敢长驱而南,以番为之蔽也。顾番人须茶最急,一日无茶则病且死,是番人之命悬于中国,俾世受约束,藩我西土。脱以茶市假之,俺答逐利,而专意于番。番求生,而制命于俺答,彼此合一,其遗患可胜道哉。”

俺答汗归顺明廷,但明廷对蒙古人的戒备之心并没有消除。李时成担心明廷一直以来的“以茶驭番”的政策被蒙古人学去后,他们也来个“以茶驭番”,那么这两股势力联手后,明廷处境就比较危险。

以茶易马始于唐,兴于宋,而明独特其大与深。明代政治家杨一清说:在兰州之西数千公里处,北有狄,南有番。但北狄始终没有越番南下,是因为他们有世仇,疆域界限由此而分。否则北狄一日长驱直入,边境必然遭其蹂躏。明廷对番人采取的羁縻政策,为诸番分封,对他们分而处之。这样一来,这些小番只能志向中国,一旦背叛,就得不到中国茶。“以是羁縻之贤于数万甲兵矣,此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杨一清为茶“我朝独得之”而暗自高兴,也为茶政缺失六十会年而遗憾。他担心“将来远夷既不仰给我茶,敢谓与中国不相干涉,意外之忧,或从此生”。因为离开茶,会动摇“藩篱之固”。

明朝在河州设置陕西都司和茶马司。朱棣时代的著名学者解缙,就说了一个因茶而形成的文化疆域,“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这不是明廷实控的疆域,而是来自因茶传播而想象出来的疆域。朱元璋的治边策略,就是力图用茶去打通西边。

解缙说,番人认为中国货中最好的就是茶,好比古人认为夷番货中最好的就是马一样,茶之于夷人,如同中国人之酒醴。因为茶马资易,许多夷人也开始学习中国的知识,对中国也有了向慕之心,那么茶的作用就很显然。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

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来,通过贸易饵诱、文化渗透,最终在心理上获得西边少数民族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的传播而发生空间上的迁移,最后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

通过茶传播、贸易、饮用而形成的藩篱,实非修筑的长城和其他防御建筑工事可比。防御工事实际上是目所能及的山河界限。在文化形态上,这是一种隔绝、封闭与保守的文化形态,阻挡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但茶可以跨越看得见的疆域,抵达那些看不见的极边之地。茶所到达的疆域,即可视为我之藩篱, 这是“厚”,而“固”是因为只我才有茶,而他人无。这样带来的好处很明显,“番人须茶最急,一日无茶则病且死,是番人之命悬于中国,俾世受约束,藩我西土”。

蒙古族并不如其他民族那般嗜茶成性,到“得之生,不得死”的程度。李时成无疑也看到这点,这也是后来为何藏蒙政治联盟受到明廷大力支持的原因。明廷显然期待通过在西南、西北的茶实践,最终让北方蒙古族也能饮茶成性,嗜茶如命,最后同样“命悬于中国”。茶叶是在盐巴、铁器、和亲等诸多统御少数民族手段中检验出来的最为有效的。有明一代,茶叶在这方面可谓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

清代的满蒙藏联盟,正是延续了明代的茶叶安疆政策,同时也造就了通达俄罗斯的茶叶之路,让中国文明在丝绸之路之后通过茶马古道再次传达域外。但历代朝廷对茶叶的严格控制,让这个古老的茶行业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自由流通,边茶依旧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

茶马古道,事实上造就了一片无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

以茶为主导的民族政策,确实是已知政策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茶叶无论是在维护国土安全上,还是在维护文化安全的层面上,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