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十一,镇安府行政区划范围,土官故事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2-08-09 发布于广西

到了清代末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各种时代历史事件的冲击下,广西区域的行政区划就作出了重新的调整,到清光绪末年(1898年)时,整合划分为十一府二州二厅

其中十一府就是桂林,柳州,庆远,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思明,思恩,镇安

前面已经有文章简单的介绍了十一府中的前十府,这篇就讲讲最后一府——镇安府。

其实,关于这个镇安府的一些历史,前面《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的文中已有所介绍,只是镇边县算是小镇安府,是大镇安府的一部分。

这个清代的大镇安府的辖境相当今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及天等县西部、百色市南部地区。在宋代以前,因为文献的记载不多,这里找不到什么具体的历史记录。

但没记录不代表没有人的活动,只能说是汉文化,中央王朝影响比较弱的地方,是历史大区域建制的边缘地带,实际上这里生活着很多原住民,或者说是今天不少少数民族的先辈。

从时代环境来说,唐宋时代时,很多地方的已经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了,而西南一带,广西西部的广大地方,还是领主经济社会,比较原始闭塞,落后很多。

因为文化不同,差距较大,为了适应地方民情,为了管理这片区域,大唐朝在这些地区开始施行“羁縻制度”,一般把这里生活的住民的地方按“溪峒”来称呼与划分,以地方首领来管理地方。

那在广西西部及周边各地,主要有“四大家族”,即韦,黄,周,侬四姓。这广大的地方有个广源州的建制,至于这个广源州的建制,范围如何,历史太复杂了,学识有限,没弄懂,也就没办法讲清了,大概包括了现在以南宁为线往西的桂西广大地区。

区域中除了广源州,还有左右江各处溪峒建制,其本上都散布着的“四大家族”的势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四姓氏势力之间,与当时的中原王朝之间的复杂关系,各种争斗不断,最后韦,周二姓被迫撤往滨海,而黄氏,侬氏则在唐中后渐渐成为区域老大,两姓上下不断,占的地方很大。

于是历史书籍中与侬峒有关的记录就是这样多了起来,广源侬峒,广源黄峒这样的记载就开始出现了。所谓的侬峒,黄峒实际上是很大的地方,要是对比现在的行政区划,那就类似于省,地级市的概念。

侬峒,黄峒下还有很多小一级行政的峒,其中有一个镇安峒,就在这个区域之内,这也是后来大镇安府的前身了。

唐宋时期的广源侬峒,黄峒,虽然名义上归邕州管羁縻州管理,但是,由于交阯蛮踞有安南,时常扰民,所以广源州大部都归阯安南的势力控制,“服役于交阯”。

后来李朝兴起,对周边压迫更甚,作为侬峒的首领,侬氏家族自然不甘受交阯官府的压迫,于是起来反抗,所以,现在有史学家认为,侬智高的起义,最初并不是反宋,而是反交阯,只是后来侬智高把他的势力做大了,提升到“国”的层面,统一了左右江各溪峒,建立了“大历国”。

又是因为当时宋朝廷,交阯的复杂关系,讲起来就是很大的议题了,总之,结果是侬智高的政权变大了,珠江流域以南的所有区域,从西到东,兵锋直达今日广州城下,成为反宋政权了

这样的武装,自然不被大宋朝廷接受,最后就有了“狄青南下平乱”的历史事件了。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征平侬智高后,重新规划这一带的行政划分。大行政分五寨,寨下又分羁縻州,峒,总隶邕州。大部分取消原来的侬氏,黄氏等土著势力等,改由因随军征战有功的人来担任这些地方的行政长官,并带领原属将士留守。

为了让留守的将士安心留守,达到戎边,稳定地方安宁的目的,朝廷还下发诏令,允许各部将士有世袭的权利,渐渐就形成了土官制度。

其中,区域中有一个峒,叫镇安峒,最开始的时候,当时的官府并没有在这里设立什么固定的行政机构,但随着地方的事务增多,什么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后来又分开,不断的实行新的政策。

最后,在政和元年(1111年),在镇安峒建右江军民宣抚司,司署就在感驮岩。所以也有史籍称之为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据说首任地方长官就是岑氏。

再后来,元朝得了天下,其大军南下,在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镇安司的掌权人,岑从毅才随大势改旗换帜,归附大元,被改为镇安路,隶湖广行省,辖镇安州,安德州,归顺州,上映州,下雷州,及周边一百多个溪峒,路治设于感驮岩(即今天那坡,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地)。

又过百十来年,大明替代了大元,新朝廷也是出兵到边远的地方例行走一趟,对于广西西部这些土官林立之地,中原谁当老大,谁是正统王朝,其实并不关心多少的,只要新朝廷能保证自己的权益,那归附就是了。

这样皆大欢喜的局面,也是大明朝所乐见的,所以,对于归附的土官,大明朝依然承认他们的权利,依然让他们管理着地方,实行家族统治。

镇安府印

大明官府改制地方,把原来的镇安路被改为镇安府,时任镇安路总管土官察空(岑天保父,为何叫察空这元代的蒙古名,又是另外的故事了)因为主动归附,从而得到官府的承认,拿到了大明的镇安府官印,成为了镇安府的知府,再传位于岑天保。

岑天保世袭成为镇安知府后,开始了自己新的治理方式,他觉得自己管理的镇安府的府治太边远了,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又接近交,不利于自己管理地方,所以,他上疏请求另搬地方建设一个新的府治,并得到了批准,于是,他把府治迁到原来被废的冻州州治所在地(今德保县城),管治一县二州一寨四土州一土巡检。

旧府治则改称小镇安府,由其儿子岑志英管理。由于他是迁地新建府治,又不愿意在原冻州城遗址上建城,所以,他在原冻州城遗址西侧重建一座土城,也就形成了内外两城的形式了。

主城高一丈五,阔三尺,周长二百四十丈,共东,西,南三门,北面靠山,无墙无门。后来,清代的时候,官府设置附郭县,就把镇安府城改叫天保城,天保县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了。再到现代,德保的“保”,也是这个天保的“保”,有着历史沿革,这就是后话了。

天保城的名字虽好,一语几关,即纪念了开城祖宗岑天保;又有天之保佑之意。但是,历史的事实却是很残酷的。岑氏一族在镇安府却没有平安的一代代传承,短短二三百年间,纷乱不断。

永乐年时,相邻的向武土州知州黄世铁出兵攻下镇安府的高寨等地,后来朝廷看不过,出兵收拾了他。

成化八年,时任镇安知府岑永寿的侄子岑宗绍不满家族的待遇,于是集合土兵,攻打镇安府城,打伤其嫡母,并且扰乱地方,最后被岑瑛杀之。

成化十四年,田州卢苏和归顺州的岑氏起兵作乱,攻打镇安府,由此引发三地混乱,镇安府死了兵目一万多人,对于这种土官间的自相残杀,朝廷自然是抱观望态度的,最后大家都没有得利,反被朝廷降革“冠带”。

到天启七年(1627年),时任镇安府土官岑吉祥与归顺州的土官岑大伦有仇,于是“潜通”安南的莫敬宽,出兵灭杀了岑大伦一系。

作为镇安府第二十二世(任)土官的岑吉祥,杀了岑天伦报,虽然出了口恶气,但他杀性太重,攻下归顺州城时,夺了官印,抢人妻女,还驱大象去踩杀了好几十人,这样的恶行,天理不容,所以最后落下了个无嗣的下场,成为了镇安府岑氏最后一任土官。

顺治初年,因为他的故绝,镇安府陷入了无主之地,各旁系岑氏宗亲为抢世袭之位,开始了相互攻击,而时任田州土官的女婿沈文崇见状,趁机从富州(云南富宁)出兵,攻下镇安城,夺取官印,成为了镇安府之主。

沈文崇的这种行为,自然不被朝廷所承认的,清官府没有接受,承认沈文崇的地位,而直接对镇安府实行“改土归流”,委任思恩府通判直接管理镇安府。

可是沈文崇家族没有认清形势,选择一直与官府作对,他死后,他的儿子沈绍基竟然还主动的连年攻打镇安府,并杀害朝廷委任的通判,夺官印,最后引发官府的大力围剿。最后,康熙十九年,镇安府平,其地归思恩府管治,镇安府这个建制处于架空状态。

故宫文物《镇安府画屏》清乾隆期

到了雍正七年,清代名臣鄂尔泰上台,被朝廷任命为三省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他到任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三省施行改土归流。他可是个强硬派,对于大多数土司土官盘踞的地方,就两种态度:要么改流,要么用兵。

也就是说,对于接受直接改流的地方土司,一个字——抚;对于不接受改土归流的大小土司,一个字——打!

在他的努力下,最终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不说100%,那70~80%的土司土官都被改流了。对于镇安府这片地方,他专门给朝廷上了一本四五千字的奏疏《镇安府升流府疏》,他认为,镇安府地归思恩府管,不太适合,这个思恩府现在太大了,原镇安府地离思恩府治远,而且又临边境,安南心不稳,如有事军政之事不方便处理,于是,建议重新设立一个镇安府,委任知府,以专职有效的管理地方。

他的建议得到了批准,由此,镇安府得到了也重新设置,成为广西十一府之一,朝廷以流官治之,慢慢的成为边境之“雄郡”。

新的镇安府重新建设,改建石城,由此,把石城称为镇安府附郭城,取名天保,天保县的名字,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直到民国,因为新的制度推行,这些府州的建制就慢慢被取代了,区,县制慢慢推行,镇安府的建制结束了,再讲,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