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生化

 小柴胡汤 2022-08-09 发布于浙江

一、代谢的基本概念
  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需要酶的催化。代谢过程可以分为两类,即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
  代谢的调控通过关键限速酶的活性调节来实现,调控有两个水平。
  (1)细胞内水平:主要有代谢底物、产物来完成。
  (2)整体水平: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实现。

图片

二、糖代谢
  1.糖的主要功能

       糖的基本结构式是CH2O,也称之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还参与构成糖蛋白、糖脂;血浆蛋白、抗体和某些酶及激素中也含糖。
  2.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并伴有少量ATP的生成。少数组织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需从糖酵解获得能量;另外剧烈运动时,缺氧肌肉必须通过糖酵解获能。糖酵解过度,产生过多乳酸,可致酸中毒。


  (2)有氧氧化: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糖分解代谢的主要方式。
  1)氧化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细胞液中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第二阶段是上述过程产生的NADH+、H+和丙酮酸在有氧状态下,进入线粒体中,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而氧化生成CO2和H2O,同时NADH+、H+等可经呼吸链传递,伴随氧化磷酸化过程生成H2O和ATP。
  2)三羧酸循环:有氧氧化始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因此三羧酸循环过程又称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是机体获能的主要方式。糖的有氧氧化不但释能效率高,而且逐步释能,并逐步储存于ATP分子中,能的利用率很高。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物质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乙酰辅酶A不但是糖氧化分解产物,也可来自甘油、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人体内2/3的有机物是通过三羧酸循环而被分解。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结机构。

图片

  (3)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又称己糖单磷酸旁路或磷酸葡萄糖旁路。此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具有重要功能的NADPH和5-磷酸核糖。其意义主要是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合成反应,如脂肪酸、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正常含量:参与激素、糖醛酸代谢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4)糖醛酸代谢:糖醛代谢主要在肝胜和红细胞中进行,由尿嘧啶核苷一磷酸葡萄糖(UDPG)进人糖原合成途径,主要在石生成磷酸戊糖而进入磷酸戊糖通路。

3、糖原 

     是由多个葡萄精组成的行分支的大分子多糖,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贮存在肌肉和肝胜中,葡萄精合成精原的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需要消耗ATP。

图片

4、精异生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精或精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运动时糖异生的成分和相对作用不断变化,糖异生是维持机体代谢的重要途径,对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5.糖的细胞运转

      葡萄糖不能直接扩散进人细胞,有两种运转方式。
  (1)与Na+共运转,是耗能逆浓度梯度转运,主要发生在小肠黏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部位。
  (2)通过细胞膜上特定转运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是不耗能顺浓度梯度的转运。

图片

  6.运动的能量代谢

       运动时能量代谢体系由两种代谢过程(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过程)和三个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组成。

图片

  7.运动与糖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是人体获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获能的主要方式。60分钟以上的运动,来自糖的能量占总消耗的50%~90%。有氧氧化是糖分解的重要途径。短时间运动时,糖酵解供能越多,运动能力就越强。有氧氧化是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图片

  8.运动与肌糖原
  肌糖原是运动中的主要能源,运动强度愈大,肌糖原利用愈多。外源性葡萄糖并不能替代肌糖原。50%V02强度时,摄人的葡萄糖才能取代肌糖原为活动肌肉利用。肌糖原的贮存时伴有结合水,耐力运动时肌糖原大量排空,可释放出结合水,对维持运动中的代谢和防止脱水有积极意义。


  9.运动与乳酸代谢

      肌肉收缩时可产生乳酸,乳酸的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而相应的加快,运动可以加速乳酸清除。


  10.运动时糖异生的意义
  (1)维持运动中血糖的稳定。
  (2)有利于乳酸利用。
  (3)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和氨基酸代谢。


  11.运动中血糖的意义
  (1)中枢神经的主要功能物质:血糖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脑组织对血糖极为敏感。
  (2)红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获能(85%~95%),极少数部分通过磷酸戊糖途径(5%~10%)。
  (3)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运动时骨骼肌不断地吸取和利用血糖,以减少肌糖原的消耗,防止肌肉疲劳过早发生。


  12.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1)运动强度:短时间极量运动初始阶段,肌细胞不吸收血糖。中等强度运动初期,肌肉吸收血糖快速上升。肌肉摄取血糖,低强度运动时增加2~3倍,剧烈运动时增加4~5倍。
  (2)运动时间: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运动肌摄取血糖的量保持上升趋势,兔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糖变化不大,但是运动后血糖明显上升。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下降。
  (3)肌糖原贮量:运动前肌糖原的贮量对血糖吸收影响较大,高肌糖原储备可以使运动肌摄取和利用血糖量减少,有利于维持运动中正常血糖水平,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13.运动对血糖的调节
  运动时血糖的调节是由神经系统、激素和组织器官的协同作用完成的。运动中交感神经兴奋,升血糖类激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实现体内血糖调节,保持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1)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肾上腺素、胰高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
  (2)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除了对肝脏直接调控外,还可通过激素分泌间接调节血糖浓度。

三、脂肪代谢
  1.血脂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非酯化脂肪(游离脂肪酸),分为脂肪(fat)和类脂(lipids)。
  (1)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由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通过酯键相结合而成。
  (2)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大类。


  2.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肝脏、脂肪等组织可合成甘油三酯,贮存在脂肪中。


  3.胆固醇

       胆固醇是体内最丰富的固醇类化合物,是细胞生物膜的构成成分,又是类固醇激素、胆酸及维生素D的前体物质。


  4.脂肪酸

        脂肪酸在有充足氧供给的情况下,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肝和肌肉是脂肪氧化最活跃的组织,氧化形式主要是3-氧化,运动少于30分钟时,以糖供能为主,大于30分钟时,以脂肪供能为主。


  5.脂蛋白

        血浆甘油三酯(TG)、磷酸、胆固醇、胆固醇酯与载脂蛋白结合构成各种脂蛋白,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其中含胆固醇最高的是LDL(50%);含TG最多的是CM(88%),其次是VLDL(54%)。


  6.运动与脂代谢

运动时脂肪有三种功能形式。
  (1)脂肪酸氧化:心肌和骨骼肌等组织脂肪酸可经氧化生成CO2和水,是主要功能形式。
  (2)酮体:在肝脏,脂肪酸氧化不完全,产生中间产物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合成酮体。
  (3)糖异生:在肝脏细胞中甘油作为非糖类物质异生为葡萄糖,维持血糖水平。


  7.运动与游离脂肪酸

       血脂的主要成分是血浆TG和血浆胆固醇,耐力运动可以使老年性血浆TG浓度上升趋势明显减缓。高血脂者参加有氧运动,可明显降低血浆TG。


四、蛋白代谢
  1.氨基酸
  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进行分解代谢或参与新的蛋白质合成。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也合成多肽及其他含氮的生理活性物质。除了维生素外,体内各种含氮物质几乎都可由氨基酸转变而成。


  2.氨基酸的来源
  (1)外源性:食物蛋白消化吸收,以氨基酸的形式通过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各组织。
  (2)内源性:机体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机体还能合成部分氨基酸。


  3.运动与蛋白代谢
  长时间运动时,氨基酸异生为糖可维持血糖稳定,氨基酸的直接被氧化和促进脂肪酸的被氧化利用,对维持运动能力起重要作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氨基酸可提供5%~18%的能量

图片

五、激素

1.定义
  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控制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重要因子。


2.激素的作用方式
  (1)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借助血液的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2)旁分泌:通过细胞间液弥散到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
  (3)自分泌:通过局部弥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发挥反馈作用。
  (4)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激素通过轴浆运输到末梢释放,再经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3.激素分类
  (1)含氮激素:包括蛋白质激素(如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肽类(如神经垂体激素、降钙素、胰高血糖素等)、胺类(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
  (2)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性激素。

4.激素调节

      激素以相对恒定的速度(如甲状腺素)或一定节律(如皮质醇、性激素)释放。生理或病理因素可影响激素的基础性分泌,反馈调节系统是内分泌系统中的重要自我调节机制。


5.激素与受体

       激素需与特异的受体结合以启动其生理活性,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为特异性的,并且是可逆性的,符合质量与作用定律。

图片

六、水与电解质
1.体液     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1)细胞内液:男性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体重的35%。细胞内液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群。
  (2)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又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组织间液约占15%。


2.体液平衡的调节
  机体主要通过肾来调节体液的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肾的调节功能受神经和内分泌反应的影响。

3.酸碱平衡的维持
  正常人的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调节作用使血清pH值保持在7.35~7.45。

4.水电解质失调
(1)容量失调:体液量等渗性减少或增加,引起细胞外液量改变,发生缺水或水过多。

(2)浓度失调:细胞外液水分的增减导致渗透压改变,如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
(3)成分失调:细胞外液离子浓度改变,但不明显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仅造成体液的成分失调,如酸中毒或碱中毒、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以及低钙血症或高钙血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