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与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盐城便仓观赏颇负盛名的枯枝牡丹。 车至便仓境内,那景象堪称壮观,真是“年年谷雨花似锦,岁岁观花人如潮。”车是必定开不进去的,干脆步行吧。从路口通往枯枝牡丹园也就是一里多地的路程吧,我们却走了半个多小时。路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吃食、日用品、小玩具……摊主伴随着欢快奔放的民族风音乐,大声吆喝;卖烤肉的青春少年赤着膊,边跳着劲舞边烤着肉串,朝气蓬勃;游人边走边看,随便买点什么,倒也其乐无穷。 终于进得牡丹园,满园花开,姹紫嫣红。走近了细瞧,我觉得牡丹之所以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不只是因为她比一般的花朵要大,更是因为她无与伦比的高贵气质。那花瓣儿好似胭脂凝成,美艳润泽,芬芳馥郁。衬托着花朵的叶片,繁茂厚实、青翠欲滴。然而她的枝呢,却是枯黄的,看起来就如干柴一般。据说,折下枝条,划根火柴即可点燃。此乃一奇。枯枝牡丹还有一奇:本应是春天开花,有时却在深秋或初冬时节,傲霜斗雪,忽放红花,引得“游人竟赏,车子频喧”。尤其神奇的是,枯枝牡丹正巧盛开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之时,还有一年,竟开在欢庆我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之际,人们赞其为“神花”。张爱萍将军为重建便仓枯枝牡丹园题写楹联“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形象地概括了枯枝牡丹的变迁。 我问管理员:“这里的枯枝牡丹为什么只有红、白两种呢?”管理员告诉我们,这是有寓意的。卞氏先祖卞济之,宋末官至参知政事,为官清廉,深得民心,为避世乱,举家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在园内植花明志,红色,以示报国忠心;白色,以示为官清正。听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对卞氏先祖又多了一份敬重之情。 牡丹,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是我国的国花,从唐代起,牡丹就统领群芳,地位尊贵,历代文人墨客对枯枝牡丹极尽赞美之词。当年刘禹锡的一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来到这里,怎能不拍照留影?随着相机的咔嚓声,一朵朵美丽的牡丹花被我们“请”进了镜头,花与人相依,人与景相融。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一行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牡丹园,同行的小宝宝对他妈妈说:“妈妈,明年,我们还来看牡丹!” 我回眸,暮色中的便仓枯枝牡丹园显得更加古色古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