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时期定瓷的生产及其影响

 不老东 2022-08-09 发布于河北

唐宋时期定瓷的生产及其影响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宋时期定瓷的生产及其影响

  一、定州作为唐宋时期重要瓷器生产地的形成

  瓷器制作在唐代以前罕见记载,今人论述瓷器生产也多是从宋代五大名窑说起。据清人陈元龙《格致原》卷三十六《珍宝五》记载:“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等窑,而品类多矣。”_杜甫在《乞韦少府大邑磁碗诗》写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可见唐初瓷器制作水平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准。据《曲阳县志》记载,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时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御史冯翱,还兼任瓷窑商税务使,说明在五代时定瓷的发展已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并已设置专门官员开始征收瓷器税。到北宋时期,太平老人所著《天下第一》称,定瓷、蜀锦、浙漆等列入其中,“他处虽效之终不及。历史上,曲阳一直属于定州管辖,定瓷的生产中心就在今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而定州作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又是定瓷重要的集散地,瓷器就以定瓷命名而闻名于世。定州作为唐宋时期重要的瓷器生产地,其形成有如下原因:

  首先,定州附近有优质的瓷土。其土质细腻,质薄有光,而且多为二次沉积形成。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日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浚、德、化”。

  其次,受邢窑的影响。邢州(治今邢台)在唐代是重要的瓷器生产地,与定州相距数百里,在政治、经济上有密切联系。邢瓷的制作对定瓷生产影响很大,其工艺是在邢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成为邢窑的主要继承者。品种由邢瓷单一釉色发展为多重釉色,又由素瓷发展到各种刻花、印花、贴花和剔花瓷器,甚至彩绘以及模仿木纹或犀皮漆纹的纹釉器。如邢瓷本身是白色,而定瓷因烧瓷将燃料改木为煤,故白瓷的釉色白中微微泛黄,而成了粉定。

  再者,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金银作为货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进人流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银食器和饮器的生产。瓷器作为替代品,加之其制作成本低,很陕得到了一定发展。并且,宋朝政府为了保证铸币业对铜料的需求,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社会对瓷器的需求趋于旺盛,大大推动了瓷器生产的发展。定瓷适应这一趋势,得以兴盛。

  二、北宋定瓷的技术工艺及特点

  如前所述,定瓷在邢瓷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规模超过既往。在烧制工艺和烧制品种上都有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北系瓷窑的代表。

  (一)烧装制作技术的改进一覆烧法。这是定瓷在宋代的一大变化。早期定窑烧制采用匣钵装烧方法,即所谓的正烧,此种烧法,烧制数量少,生产效率低。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窑工们经过反复试验,创造出覆烧法,即将碗盘之类的瓷器若干件,反置于由垫圈组合而成的匣体内进行烧制,一次可以烧若干件。据学者考证,这种方法在北宋哲宗、徽宗朝以后流行起来。覆烧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使定瓷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后来,为了弥补覆烧法烧制的瓷器留有芒口易伤口唇的弊端,借鉴越窑贡瓷的做法,使定瓷又增加了富丽感。

  (二)纹饰工艺。在定瓷烧制过程中,工匠们结合本地缂丝等技术工艺,将丝织工艺和瓷器制作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器物造型装饰图案和釉色,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定州历史上丝织业很发达,尤其是宋代定州缂丝更是闻名,定州工匠在烧制陶瓷中加入了缂丝等丝织文饰工艺,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融人得自然而成熟。其纹饰大多形象逼真、生机盎然。定瓷文饰工艺主要有模印贴花、浮雕、刻花、凸花、画花、印花、绣花等多种模式,定瓷花饰和缂丝相同,有印花模子用来规模烧制。定瓷文饰技术已具有了多样性的特征。

  定瓷的文饰技术比较常见的有印花、画花和刻花三种。印花是定瓷的主要特色,印花工艺更为成熟,明显有缂丝技术的痕迹,极有可能是借鉴缂丝完整的图案纹饰,刻成陶范再印到瓷坯上。印花纹饰多施于盘碗的里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条线清晰,画面,在宋代瓷绘图案中堪称绝妙之作。印花题材以花卉为主,飞禽走兽、水波游鱼居其次,婴戏纹则较少 。画花的特点是里外划花,线条刚劲有力,纹轻纤细,花草树木、动物禽鸟犹如写生。定瓷的画花是借鉴越窑的工艺,并且大胆吸收,几近逼真。据实物和前人记载,其刻花文饰刀锋犀利,层次清楚,花团似锦,繁密有致。常见的纹饰有弦纹、回纹、水波纹、球路纹、钱纹。人物以儿童形象最美。

  (三)颜色釉的采用。颜色釉的成功使用是定瓷的一大特色,工匠用当地黄土配釉,以加铁成分的多少,通过合理搭配化学用品,以及施釉的厚薄,温度控制,烧制出粉定、红定、黑定、绿定、紫定和土定不同品类的瓷器,以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要。其中,白瓷最好,产品一度入贡宋廷、官府,9—1O世纪,成为北方中上阶层使用的主要瓷器品种 。宋朝皇家还将定州白瓷作为珍贵的殉葬品。定州红瓷是仅次于白瓷的品种。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中以“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称道定州红瓷。黑定,亦称“墨定”,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釉烧制而成,多为下层劳动者使用的碗、盒、盖罐之类。紫定、绿定均不多见。定窑在烧制瓷碗方面有很高的工艺,如烧制的金花定碗。南宋周密在《志雅堂杂抄》中记载了这种方法:“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再入窑烧,永不脱落” 。

  三、定瓷衰落的原因

  探究定瓷衰落的原因,战争因素是其主要的因素,覆烧法本身的不足和仿制品的增多,以及统治阶层审美观的转移等是次要原因。

  第一,中唐“安史之乱”之后,定州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北宋时,更是处于战争前沿。定瓷在其烧制的成熟期正值宋徽宗时期,此时宋金战争一触即发,不久就发生了“靖康之变”,大批工匠南下,“著名的定窑、磁州窑的一部分工匠迁到安徽、浙江和江西各地瓷窑,促进了吉州窑和南方其他瓷窑的发展”。

  第二,充足的燃料是大规模瓷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古谚云“一里窑,五里焦”。定州地处宋辽、宋金对峙的边境地区,宋朝边境政策的实施,使瓷窑的重要燃料木材遭到破坏性的开采。辽、金为方便军事进攻开伐森林,边境居民为了生计也大面积开采树木。北宋初年,定州西北近边山林,旧禁斩伐,其后采纳韩琦建议,在划定禁采区的同时规定,“非令所禁者,纵民采伐,由是边地六百余里,莫不感悦。

  第三,宋代边境的军事政策和连年战争使定窑的瓷土资源受到破坏,加之在烧制高潮时期,对瓷土的滥用以及瓷土的有限和不可再生性,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危机。宋代的金、辽政策使宋代统治者不可能对定瓷进行扶持和保护,这也加速了定瓷的衰落。

  第四,定瓷的衰落与宋徽宗等文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宋徽宗热衷于道教,偏爱青瓷。这种趣味必然在瓷器工艺方面有所反映,使宫廷士大夫所用的瓷器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 。定窑的白瓷显然不适合这种趣味,因而“汝窑的淡青色调体现了宋人所追求的色彩中的理想境界,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定瓷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第五,覆烧法在技艺上有很大进步,但它的不足是“瓷器有芒”,虽然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良,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这个过程却使定瓷的市场受到很大影响。“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定瓷恢复原来的胜景已不可能。同时,仿制定窑瓷器的窑厂不断增加,也对定窑的衰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如宋人周辉在出使边陲时所见,定瓷已经是“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

  四、定瓷对后世的影响

  定州瓷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艺流传方面。宋代,尽管南方青白瓷与北方白瓷在面貌上区别很大,但是“通过比较青白瓷窑场与定窑等北方地区窑场的技术因素,发现他们在装烧技术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可以推断,宋代青白瓷的创烧,很可能有来自北方白瓷窑场的窑工的参与” 。尤其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瓷窑,如景德镇等都受到定窑的影响,吉州窑全以仿造“定窑”为鹜,并赢得“南定”的尊号 。同时,受定窑影响烧制类似印花白瓷的瓷窑很多,主要有山西的平定、盂县、阳城、介休以及四川的彭县、霍县窑等。尤其是霍窑,更有“新定器”的美号 。

  定瓷不仅流通于宋统治地区各州军,而且也流入契丹统治地区。宋人周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从近几十年出土的辽代瓷器看,其中一部分是从辽南京路近邻宋河北路定窑流传过去的。元代更有烧制小定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佳,称为新定”。

  定瓷对大食、高丽、越南等周边国家也有影响。如高丽窑瓷器“细花竞似北定”,并且“碗、楪、杯、瓯花瓶、汤盏皆窃仿定器制度。

  来源:河北学刊

https://www./lishilunwen/61564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