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介绍了许多经典军事计谋。其中诸葛亮巧用“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司马懿数十万大军悉数击退的故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空城计”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场智谋,没有硝烟,更没有牺牲,是一场考验人心的心理拉锯战。其实,在近代也有一位伟人将军事计谋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就是毛泽东。
红军革命历史征途中,不乏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军事战役。千变万化的战争局面,时刻考验着领导者强大的心理和面对困境随机应变的能力。毛主席便是其中运筹帷幄的智囊。

1947年,毛主席带领部队撤离延安,国民党反动派一路追捕,敌强我弱,局势不妙。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急中生智,用一场“空城计”准确抓住敌军的心理,在一块竖牌上写下7个字,顺利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那么,当时毛泽东在木牌上写了什么字?为什么国民党军队看到后,便不再追击,反而带兵离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多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国内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局面,但就在人民群众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新的危机又再一次来临。
蒋介石向来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今他已经是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手握重权的蒋介石妄图独享革命果实。在后来的重庆谈判中,国民党将假和平、真内战的虚伪面孔展露无遗。
不久后,蒋介石不顾人民期望,亲手撕毁了国共两党为统一战线、一致对外而签署的停战协议。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明白共产党擅长打游击战,局部的小规模战争,阻挡不了红军不断壮大的趋势。
于是,蒋介石带着一举歼灭红军的野心,紧急调整战略部署的同时组织大批人马,来势汹汹,对共产党发起猛烈进攻,围剿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全面内战就此爆发。
攻打延安的重要任务,蒋介石交给得力干将胡宗南。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集合部下全力攻打延安,此次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自己则美滋滋做着一举歼灭延安部队的春秋大梦。

图|蒋介石
在胡宗南的带领下,25万国民党士兵来势汹汹,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他们统一采用先进的美式装备,在战场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反观驻扎在延安的红军,只有2万多的兵力,同时军队采用的装备也极为落后,与敌人的精锐部队正面对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得不偿失。
在重庆谈判时,毛主席便已经预料到国民党想要抢占红军根据地,但没想到他们如此之快。现下双方实力悬殊,我军陷入被动。可以说,延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敌众我寡,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党中央领导人迅速作出决定:诱使敌深入并及时撤出延安,避开国民党的进攻态势。
当时,延安是红军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的作战指导下,红军取得了多次关键胜利。对于退出延安的决定,许多干部和居民都持反对态度,他们内心极其不舍,有些人甚至提出要誓死保卫延安,绝不撤退的想法。
看来让大家离开延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打消延安军民的顾虑,毛泽东特地召开了一个动员会议,此次参会人数超过一万余人。
在这场会议上,毛泽东把决定撤退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同时详细分析其中的利弊。他着重声明党中央永远不会放弃延安这个革命根据地,目前只是暂时撤出延安。
而后,毛泽东也详细说明从延安撤军的原因:“按照当前这种情况,我们大概率无法阻止蒋介石的部队攻占延安。延安就在那里摆着,现在丢了,到时候夺回来也是一样的,城市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另一方面,毛主席还分析撤离延安的好处:延安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按照当前情况来看,如若解放军已经不在延安,即使蒋介石的部队顺利攻占延安,我军也不会遭到任何损失。蒋介石只是赢在表面,从长远来看,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撤离延安,就将与胡宗南手下那25万人马正面交锋。

图|胡宗南
即使红军全力以赴、奋力拼杀,延安得以保全,最终的结果也是损失惨重。这对于我军来说,得不偿失,对以后的解放战争也十分不利。
我们必须权衡利弊,优先保存革命力量,暂时放弃延安。只有先保住军队,才有可能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到时候延安自然会重新回到我们手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士兵和人民就是我们的青山和柴火。
最后毛主席做了一个总结报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士兵们深受启发,为了革命胜利,大家一致同意撤出延安。
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开始向延安地区逼近,胡宗南下令对延安进行轰炸,延安燃起了熊熊战火。国民党25万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延安地区很快就会陷入他们的包围圈中。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和周总理知道留给我军的时间已然不多,便开始带领延安军民撤退,向陕北的战略转移也提上了日程。
1947年春,胡宗南率领部下攻入延安。见大部队已大举进入延安,胡宗南以为胜利就在眼前,迫不及待向蒋介石汇报情况。但此时延安空荡荡的,见不到一个人影,宛如一座空城。
急功近利的胡宗南被眼前的假象冲昏头脑,并没有去细究延安为何如此反常,还命令手下为他挑选了一个最好的山洞,在延安郊区住下。接着,又安排士兵仔细搜查延安,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胡宗南甚至向蒋介石邀功,声称此乃大捷,不久就会将解放军一网打尽。
胡宗南为何如此自信?是因为他根本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胡宗南心里认为国民党部队训练有素,而解放军只是一群散兵游勇,认为追上解放军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必急于一时。

图|毛泽东
但让胡宗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要追上解放军绝非易事。解放军最擅长打游击战和随地藏匿,再加上有毛主席的军事指导,胡宗南只有吃亏的份儿。果不其然,毛主席率领的红军队伍,此时已经转移到延川县永坪镇的刘家渠。
当时,胡宗南派出了数万士兵去搜寻解放军的线索。结果,足足找了三个月之久,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直到1947年6月,胡宗南大军仍未追上毛泽东的红军部队,不死心的胡宗南命令刘戡(kān)走在队伍前面当先锋,寻找延安周围的隐蔽场所。
刘戡是胡宗南手下一名将领,为人十分凶狠,深受胡宗南信任。因为他带领的部队曾经驻扎在陕甘宁等地,所以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
在寻找解放军撤退路线时,刘戡还真发现了线索,经过分析确认解放军向着王家湾的地方撤退。通过对脚程的计算,刘戡判断此时红军很可能到了王家湾,便立刻率领部队追击。
胡宗南好不容易摸索到红军的路线非常兴奋,立马命令刘戡带领5万余名士兵,直接向王家湾展开进攻。
收到刘戡大军正往红军驻点进攻的消息,毛主席思索片刻,决定按照计划安排群众有序撤离,首先保证大部队安全。等大部队撤离后,毛泽东等几位领导人在王家湾讨论作战方针。
时间过得很快,不久刘戡和追兵就已经到达王家湾。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我军决不能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不然就是自讨苦吃。

图|刘戡
接着,毛泽东亲自挑选了几个得力侦察员,让他们观察刘戡及其部下的一举一动。判断他们具体往哪个方向走,我军就往反方向撤退,同时派出小部队,吸引敌军注意力,为红军安全撤离争取时间。
连日作战,我军身心俱疲,毛泽东带领部队在小河村西部的一处山沟藏了起来。那天,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敌军深夜到达小河村。雨势凶猛,雨水从四面八方涌来,隐蔽度大大降低。此时,毛泽东一行人藏身之处离敌人只有数百米,一个不注意就很容易被发现。
这时,毛主席派遣部下带一个排到西南方向,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一听见枪响,敌人立马就上钩了,当即便循着枪声追去,我军暂时脱离了危险。
双方纠缠了一个晚上,毛泽东派出的一个排不仅完好无损回来了,还带回来了几个敌方士兵。毛泽东高兴得不得了,大大嘉奖了他们。
这次对战有惊无险,想必敌军短时间内不会再回到小河村,这里暂时安全。就这样,毛泽东干脆带领大家在小河村休整。
但小河村目前还处于胡宗南的包围地区,我军电报经常被敌人截胡,导致信息不流通,这可是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经过分析,毛主席和周总理最终还是决定带领大家从小河村撤离。
这次撤离路线并不像以往那样安全,因为毛主席决定向敌军方向撤离,这条路上敌军众多。这样一来,我军撤离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图|周总理
随行的周总理等人都为此感到不安,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让他另选一条路线,但毛泽东坚定自己的选择。离开小河村后,毛泽东带领众人向国民党军队方向撤离,始终与敌人保持着安全的距离,采用白天行军、晚上休息的行军方式,这是一场大冒险。
但胡宗南的部下却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动。有好几次双方都险些碰上,好在有惊无险,每次都完美避开了。最终,我军顺利向横山县方向进行转移,毛主席的军事才能真是顶尖,对敌人的心理了如指掌,这个转移计划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当然,敌人部队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察觉,这么多人转移,目标极大,还是被他们发现了。敌军不惜花费重金,对我军进行轰炸,还加派人手全力追击我军。面对局势突变,毛泽东改变行军计划:白天休息,晚上行军。这也体现了毛泽东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天生的军事家。
另一边,刘戡的追击部队再次无功而返,蒋介石大失所望,下令让部队展开地毯式搜寻,甚至放出狠话:“掘地三尺都要找到红军的行踪!”
蒋介石知道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十分机智,国民党士兵多次追击都没有结果,便决定亲自指挥作战,以图扭转局面。抱着这个目的,蒋介石集结众多国民党士兵,左右夹击,一步步向红军所在地逼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毛泽东耳中,他认为绝不能坐以待毙,要赶在国民党士兵来临前先行撤退,这样方能保住一线生机。 经过商量,红军一致决定,向东行军,因地处偏远,山林茂密,这一路上红军走得极为缓慢,但还是比国民党军先一步到达无定河东岸。
在这期间,蒋介石得知了红军的行军路线,他不惜花费重金派遣战斗机,对红军可能的所在地连番轰炸。毛主席不慌不忙,巧妙控制行军节奏,化险为夷,红军的行进速度,也按照一开始的作战计划有序保持着。

历尽艰辛,红军终于到达了黄河岸边。这时,追击部队依旧穷追不舍,不断向我军逼近。上级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实在冒险,在这存亡之际,一致要求毛泽东等人立即渡黄河,摆脱重兵围捕,否则就插翅难飞了。
形势变得越来越危急,处在了前有黄河后有数万追兵的险境之中。此时,毛泽东必须做出抉择:渡过黄河或变更撤退路线。朱德等人此刻心急如焚,为毛泽东等人的安危感到十分担忧,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他们一致建议毛主席渡黄河,不要撞上敌军。
望着因连日暴雨而高涨的黄河,毛泽东对周遭环境进行了短暂分析,认为我军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渡河,如果到时候和国民党大军迎面碰上,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毛泽东没有采纳渡黄河的建议,说自己有不渡河就能摆脱追兵的方法,并扬言:“不打败胡宗南,誓不过黄河!”
此刻毛主席神情严肃,深吸了一口手中的烟,随即一扔,坚定地说道:“现在我们不过河,我们上山去,大家跟紧队伍!”红军来到附近的一座山脚下,开始有序上山。队伍中领导向来细心,在上山时特意嘱咐群众,注意把沿途的痕迹全部消除,以免敌兵发现撤退方向。
听到他们的对话,毛主席连忙阻止,并让两个士兵找来一块木牌,接着在木牌上写上7个大字,众人看了后大吃一惊。只见这竖牌上,明晃晃写着:“毛泽东由此上山。”
对于毛泽东的行为,大家都感到十分不解,我们一直费尽心思想要隐藏行踪,这样一来不就全部暴露了吗?周总理知道毛主席的用意,两人相视一笑,来不及解释,立好木牌后,毛泽东便带领大家上山。
红军登上山顶后不久,刘戡等人也赶到了山脚下,一眼就看见了毛泽东立的那块木牌,看着木牌上那7个字,刘戡陷入了沉思,这上面的信息实在令人怀疑。

图|行军路上的毛泽东(油画)
刘戡此人生性多疑,心想:这醒目的木牌一定是红军的诡计,这山中恐怕早已设下了许多陷阱,他们肯定已经渡过黄河。随即放弃上山,往黄河方向追击,刘戡一行人沿着河流寻找,可是在河边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任何红军的身影。
此刻,刘戡更加确定那块竖牌是红军的诱饵,目的就是拖延他的时间,认定红军不可能这样堂而皇之待在山上。为确保万无一失,刘戡只好先命令手下撤退,待情况清楚后再做打算。就这样,毛泽东不费一兵一卒,仅凭这7个字就将敌军吓退。
刘戡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时毛泽东一行人正在山上观察他们。当看见敌军撤离后,毛泽东带领部队下山,继续转移,顺利摆脱了追击。毛泽东本人非常喜欢读书,尤其钟爱历史和军事书籍,在这些传统书籍的滋养下,他成为了一名十分出色的军事家。
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位智谋家,虽然一生中很少动过刀枪,上前线作战的次数也不多,但作为一个领导者,其军事才能以及作战策略都是一流的。毛主席经常能够准确击溃敌人的心理防线,进行针对性的战略部署,以弱胜强,打破不利战局。
在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能够不断带领党和国家突出重围转危为安,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