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由寻医文化与长桑君脉学 (注:***视频课程在结尾,划到底部可观看) 长桑君脉学 简介 长桑君脉学以家传脉诀为理论基础,脉学体系法于自然,源头脉诀为“千年黄河易改道,百岁太渊左右滚”。 李树森教授 简介
下面是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脉诊记录图的详解及作用。 脉诊记录图 画法演示 ![]() ![]() 本图由李树森教授研究发明,是非常实用形象的脉诊记录方法,令三部九候脉栩栩如生重现在图画中。 脉诊记录图 详解 ①三横线构成的空间,上部为右手脉道,下部为左手脉道; ②中间线表示双手桡侧腕屈肌筋腱; ③弧线在左,为寸上分界线,腕横纹,远心端; ④折线在右,为尺下分界线,近心端; ⑤二竖线把脉道分为三部,即寸、关、尺; ⑥寸、关、尺对应脏腑关系如上图中所示。 脉诊记录图 作用 脉诊记录图可以: ①详细记录患者的脉象; ②可以精准指导治疗方案; ③便于复诊时对比脉象变化; ④便于保存病史,方便医患之间、医生之间交流病情。 脉诊记录图中,包括文字图标、图形图标、浮中沉图标、表中里图标等。这些清晰明了的图标可以形象完整地记录各种脉象、脉质、脉位。 学习长桑君脉学体系后,脉诊图标就是学员们的共同语言。一张精准的脉诊记录图就是一份完整的病史。 以上就是本节课内容。 下节预告: 1.脉中线的定义。 2.脉中线的画法。 长桑君脉法基础课,第二课! 来源长桑君脉法基础课,第二课! (注:***视频课程在结尾,划到底部可观看) 本节课程由刘惠颖小师姐带领大家学习。内容是:脉中线,快来学习吧! 壹 脉中线的画法 首先,我们学习脉中线的画法:找到桡侧腕屈肌腱和桡骨茎突,确定寸关尺三部,用中指点击并确定各部位脉动最高点,标记并连成一线,即是脉中线。 详细步骤如下: ①在手腕处找到桡侧腕屈肌腱。 ②然后找到桡骨茎突(确定关位)。 ③用中指指尖从关位向尺位、尺下沿脉道点击,用一定的力度确定各部位脉动范围的中点,即桡动脉血流的中轴线最高点,并用“点”标记。 ④寸位、寸上用食指指尖确定,并用“点”标记。 ⑤把寸上、寸、关、尺、尺下五个部位的“点”连成一条线,即为“脉中线”。 ⑥画“脉中线”时要注意,超过腕部横纹仍然有脉动的也要标出来(靠近桡侧腕屈肌腱掌根部上到手掌),长桑君脉法命名此脉为“寸上脉”。正常人不应该见到,当出现“寸上脉”则代表体内阴虚内热。 贰 脉道中线与脉中线 “千年黄河易改道,百岁太渊左右滚”,随着年龄的增长,脉中线会发生偏移和滚动。 看这两张图,左图是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右图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可以明显看出脉中线的变化。 脉道中线属于平脉内容,以桡骨茎突内侧缘至桡侧腕屈肌腱的中点为标志,寸和尺位都参照这个中点。 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的发展,脉中线逐渐偏离脉道中线。 通过脉中线与脉道中线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判断该阳经的寒热变化。 看下面两张图,我们对比一下。 第一张图,当脉中线向外侧偏移(远离桡侧腕屈肌腱),表示该阳经有热。 第二张图,当脉中线向内侧偏移(靠近桡侧腕屈肌腱),表示该阳经有寒。 以上就是本节课内容。 课后思考 大家课后思考本图中六经的寒热变化,判断此图为何经有寒或热? 长桑君脉法基础课,第三课! 来源 (注:***视频课程在结尾,划到底部可观看) 本节课程由刘惠颖小师姐带领大家学习。内容是:脉滚动,快来学习吧! 壹 脉滚动——平移求腑 经腑一体,隐而合一。腑之动摇,六经随迁。 故:“千年黄河易改道,百岁太渊左右滚”。 “经脉”在脉道上的扭曲改变,我们称为“脉滚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脉中线与脉道中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发展,脉中线逐渐偏离脉道中线。 长桑君脉法称这种脉象为脉滚动。当我们确定了患者的脉中线,就可以初步判断患者阳经的寒热变化。 我们看上节课的思考题。 大肠经、胃经、膀胱经向外侧偏移,说明这三经热化。 小肠经、胆经、三焦经向内侧偏移,说明这三经寒化。 学习了脉滚动的知识后,我们来看两种特殊的脉象:任脉为病与督脉为病。 贰 任脉为病 任脉主阴左内虚。 《素问·骨空论》中论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当患者的左手三部脉道都向外侧偏移,这种脉象诊断为任脉为病。 症状可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下腹部疼痛等症。 女性:带下,不孕,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盆腔肿块,肌瘤等。 男性:阳痿早泄,遗精遗尿,疝气等。 叁 督脉为病 督脉主阳右内虚。 《素问·骨空论》中论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当患者的右手三部脉道都向外侧偏移,这种脉象诊断为督脉为病。 症状可见腰脊强痛,头重头痛,神志疾病,眩晕耳鸣,懈怠嗜睡等症。 以上就是本节课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长桑君脉法基础课,第四课!来源 (注:***视频课程在结尾,划到底部可观看) 本节课程由刘惠颖小师姐带领大家学习。内容是:寸上脉,快来学习吧! 壹 寸上脉的定义定位 寸上脉是长桑君脉法最重要的四种脉象之一。 (长桑君脉法“四大名捕”) 长桑君脉法中最重要的四种脉象,掌握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寸上脉为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左手)与阳维脉(右手),代表人体的阴精亏损。 寸上脉位于:掌根部桡侧腕横纹上。 贰 左寸上脉 左寸上脉是阴维病,其本质为心肺阴虚。病在上焦。 病症可见苦心痛,胁满,心脏有供血不足等症。 如果儿童发现左寸上脉,可初步诊断为过敏体质。这里建议家长们带孩子做食物耐受性与过敏源检查。 叁 右寸上脉 右寸上脉是阳维病,其本质为长期的肝肾阴虚。病在下焦。 病症可见苦寒热,既怕冷又怕热,忽冷忽热,潮热、盗汗等症。 以上就是本节课内容,接下来我们会逐步学习其他脉象。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长桑君脉法基础课,第五课,浊脉!来源 (注:***视频课程在结尾,划到底部可观看) 本节课程由刘惠颖小师姐带领大家学习。内容是:浊脉,快来学习吧! 壹 浊脉的定义及本质 浊脉表示血管中内容物变多了。 它代表阴阳不分的浑浊。其本质为燥邪为病、败精化痰。 燥邪内生时,其病处阴阳混杂,失其清纯。 阴阳不分是为浑浊,浊阴独胜。浊阴成形会阻遏气机化为痰浊或岩肿。 贰 浊脉的临床意义 关位有浊硬感为高血脂,高胆固醇。 寸位有浊硬感,为心脑血管疾病。 浊脉对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预防,能提供可靠依据。 老年人常见浊脉,如发现左寸心脉浊而硬,右关脾脉明显弱,应立即建议做心脑血管检查,防止发生意外。 叁 浊脉指法 浊脉的指感位于皮下,脉的表中之间。这里教大家打指法。 打指法:用手指指端上1/3处敲打脉位,力量适中,不要太重,灵活应用。 可在寸关尺三部反复敲打做比较。 以上就是本节课内容。 长桑君脉法基础课,第六课,动脉! 来源 (注:***视频课程在结尾,划到底部可观看) 本节课程由刘惠颖小师姐带领大家学习。内容是:动脉,快来学习吧! 壹 动脉的定义与本质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论述:阴阳相搏,名曰动。 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击而产生的脉象,腑与脏搏,寒热相搏。 是人体正在发生着内战,意义重大。其阴阳五行的机理为腑热而阳亢上,甚则化燥化火。 贰 动脉的指感与特点 动是上下感觉。 动脉是指下有上抬的撞击感、搏指感、敲鼓感,情况较严重的可见视动。 脉来有力,应指突跳如豆。 叁 动脉的临床意义 动脉为刻下病。 此时体内正在发生“阴阳搏杀”,见到动脉就是病机。 双关动时阳亢上。 如果发现患者左右手关位都有动脉,要主动为他测量血压。很多早期高血压患者自己并不知情。 动脉的指感练习,可以找身边确诊有高血压的患者,去体会他的双手关位脉象。 以上就是本节课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课后思考: 课后希望大家多多练习指感,并思考这道题。 “双关动时阳亢上”。当患者有双关动脉,并确诊高血压时,他的下肢会有什么症状? “脉息术”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中医技巧 来源“脉息术”详解 脉息术”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中医技巧,它源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只需计算呼吸和脉搏的比值即可判断出人体阴阳的偏盛与不足。 目前有近三百个健康公益群在全国推广普及“脉息术”,众多家长也在用“脉息术”保护着孩子们的健康。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希望大家积极学习参与,把“脉息术”传授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传遍万家。 “脉”:脉搏,患者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患者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脉息比”:脉搏与呼吸次数之间的比值。 1. 用手机或计时器确定半分钟或1分钟时间。 2. 通过把脉测出每分钟的脉搏数。 3. 通过观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或颈部听诊以测出每分钟的呼吸数(一呼一吸算一次)。 4. 1分钟脉搏数 ÷ 1分钟呼吸数 = 脉息数(“脉息比”) 少气治疗方法(脉息比≤4为少气) 方义分析:“少气”主要是指人体的 “胃气”不足。 因此,治疗“少气”的关键是 “建中”,补之以甘,可用小建中汤加减,使胃气得复,气血得充,荣卫得和。 平人有病症者(脉息比4-5为平人) 脉息比最好是4.5,接近5近于脉躁,接近4近于少气。这里所谓“平人”并不等同于“阴平阳秘”的理想健康状态。 也就是说,脉息术中所谓的“平人”并不代表这个人没有病,但是平人”既使身体有不适,也是在宜调、易治的安全范围内。 方剂:小建中汤合大柴胡汤两种药物各半,中病即止。 针灸:辨证辨病,调理为主。 脉躁治疗方法(脉息比≥5为脉躁) 方剂:大柴胡汤。 正常情况下,人体阳受气于四未,散于胸中随肺气吐故纳新而行卫气。若肺寒则太阴不开肺气不降,阳明燥则邪热在上,胸不受气则脉躁。 脉躁时阳气自上而下浮越在外,阴不能敛阳,阴不为之守则阳动无常,故人气盛而热烦。 治疗首选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二阳合病,故首选。 次选白虎汤以解阳明之急。大便秘结严重者还可配用承气类方。 1. 查呼吸时不要告诉患者以防患者紧张,有意识屏住呼吸,使呼吸间隔时间延长(即内经所言的“定息”延长)。 2. 脉息比观察的是患者,而非医生的呼吸频率。 3. 多数人观察其胸部或腹部起伏即可测得呼吸次数,或者用听诊器直接听颈部呼吸音计数。 4. 对于刚学者,为了准确可以嘱咐其测2~3次,再算平均值。 5. 糖尿病人不能用饴糖,可用北沙参代替。 6. 若遇到脉躁而便溏的患者,大黄要改为“大黄炭”。 7. 女性月经期间慎用大柴胡汤。 8. 脉息比只代表刻下的状态,经常会发生改变。但根据一个人的脉息比记录,从以往的数据也应该可以估测将来的发展。 9. 脉息不仅与身体状态、胃气强弱有关,也取决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 10. 尤其是老年患者形成慢呼吸(定息期长),除了需要重视“脉躁”的严重性及时治疗外,还要教育患者注意建立正常的呼吸频率。 11. 脉息中的脉率不等于心跳,即脉息不等于心跳的快慢。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气血运行是肺通过“呼吸”来推动的,而不是西医的心脏“收缩”功能。 李树森教授 ▏长桑君脉息术辨析及应用 主持 林晓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