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正在消失的5类手艺人,过去都是“座上宾”,如今却难觅踪迹

 品讀历史 2022-08-09 发布于广东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美丽的村落》,里面的一个故事情节,让我不知不觉便陷入了沉思。

这一集讲述的是关于古法烧窑的技艺与传承。

在这个质朴的村子里,烧窑手艺人很少,最年轻的也都六十六岁了,一位老师傅正兴致勃勃地带着年轻徒弟学习。

文章图片1

然而小伙却紧张且内疚的说,“师傅,家里让我回去…”,师傅听罢轻叹一声说,“那也把手上的活做完再……”。

老师傅放手了,但徒弟其实还是挺热爱陶艺的。不过,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 徒弟却不知这份热爱,能给他带来什么?最终,徒弟回到了家里。

这就是如今中国手艺人的困境,后继无人,传承受阻,现有手艺人处境尴尬,要么改行,要么坚持在夹缝中生存。

时代在向前发展进步,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紧随其后,但似乎只有手艺人掉了队。

文章图片2

俗话说“家有良荫千倾,不如手艺在身”,“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曾几何时,手艺人这个行列可是令人足够向往的身份,在几十年前的村子里,他们就是那帮拥有“铁饭碗”的人。

说起手艺人,如今或许只有80后还存有些许印象。

那时候,手艺人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店面,他们随身携带工具,随意又自在,总是穿梭在各个村子里。

因为,所到之处,总会有活计。有些村民习惯于聚在一起攒活儿,再约定时间,让手艺人到来做工,争取不让其白来一趟,而这些手艺人每次除了工钱,还会被好生招待,提供住处,与其说是上工,更不如说是去当“座上宾”。

文章图片3

如今农村正在消失的这五种手艺人,不知,大家还有印象吗?

木匠

俗话说“七十二行,巧属木匠”,一个“巧”字,彰显了木匠的独特地位,更有民间普遍认同的说法为其佐证,称木匠为“八大匠之首”,所谓八大匠是指:木匠,泥匠,篾匠,铁匠,船匠,石匠,油匠,剃头匠。

木匠这一职业在我国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说到木匠,都会想到祖师爷级别的代表人物鲁班。

“能工巧匠”几乎是这一行人随身携带的名片。

木匠手艺人因此备受尊敬,那时候,如果谁家有人会做木匠的活计,那他家的门槛儿绝不会冷清。

文章图片4

木匠以替人打制桌椅板凳等木质工具为生。不同于如今的装修木工,以前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木质工具,所有这些都由木匠打造,大到家具物件,小到玩具用件,无一不出自于木匠的巧手。

可想而知,木匠的生意可谓红火,那时候,人们总会攒好一些活儿,聚在一起,等木匠师傅路过村子时,一股脑子让其全部做好。

木匠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尽管单价并不高,但毕竟市场广阔,好一些木匠都是当地有财力的人家,当时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加入此行列,想着求得一技之长,不靠天地等收成,靠自己闯事业。

然而,前面也说到了,木匠的招牌是“巧”,由他们手诞生的每一件成品,都代表着各自技艺的高低程度,真正技术含量高的木匠,是需要苦学长时间才能达到的,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来自于收入的体现。

文章图片5

另外,木匠师傅收徒弟还需要经过重重考验,最重要的一点是品行要端正,为人必须正直,所以木匠师傅不仅是因其手艺被尊敬。

人们对木匠师傅的态度也说明了一切,如果遇到活儿既复杂又多的时候,人们都会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来,安排好食宿,款待木匠。

“座上宾”的身份,由此而来。

相比于当时社会对木匠行业的追捧程度,如今的木匠已经近乎没有用处。

木材被水泥等取代,而且生活的快节奏已经淘汰掉了纯手工的,讲究慢工出细活儿的木匠师傅,更倾向于用机器批量生产成品,就算定制化也更加讲究个性,这些要求远超出了木匠师傅的能力。

文章图片6

再者,如今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木匠手艺,用一句曾经无奈放弃木匠技术的年轻人的话说:“我感觉再这样下去会被社会淘汰,而我还丝毫未有察觉”。

石匠

你是否还记得老家门口的那对石狮子,村子里的石桥,还有猪棚里的猪槽子?

几十年前的村子里,到处都能见到各种石器,锤子,钻子,碾子这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石匠是当时必不可少的行业。

石头不同于木材,它的取材是纯天然的,更为常见,但也更加难以雕琢。

文章图片7

这对石匠的技术含量要求也是极高的,优秀的石匠并不全是我们以为的彪形大汉。

凿刻石头用的是寸劲儿,还是那个“巧”字,干瘦的石匠可不能小瞧他们的实力,他们在凿刻起石头时,很有可能会是效率极高的。

而石匠要求的远不止力气,还需要一定文化与艺术天分,石匠们经常需要在石碑上凿字刻字,很多石匠不需要借助任何字体模板,直接上手凿刻,呈现出优美工整的字迹。

石匠修桥铺路,往往需要在凿刻出来的桥体上凿刻图案或者器物进行美化,比如石狮子,如果一个石匠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天分,根本无法担此重任。

文章图片8

石匠也是当时比较火热的行业,他们一天赚的钱,足够生活。

然而,石匠的发展很快到达了顶峰,从最初的日薪一块二,到二十多块,一百五十块,再到二百多块,而如今,石匠人几乎已经不见了踪影。

石器坚固耐用,石匠的生意不像木匠那般多,只有石头用具变钝了后,才会再找到石匠修理,一般的石器很少需要修补,家门口的石狮子,桥头的图案,在今天看来,还是如当初那般那般栩栩如生,只是,石匠们已经屈指可数了。

如今的石刻需求,已经被机器刻字完美消化,众多石器工具也能够被机器批量生产,石匠早已日渐没有用武之地。

焗酱

相比于以上两种行业,焗匠就少有人听过,甚至见过了,但在三四十年前的农村,这一行业同样火热。

文章图片9

焗匠是负责修理修补东西的人,他是配合铁匠而诞生的行业,铁匠打造器具,器具用久了,坏了局部,影响使用之后,焗匠来对其修补。

那时候,铁原料稀缺,成品的铁具更加稀少,人们的一切用度都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所以,铁具即使已经用到影响使用的程度,人们也不舍得丢掉,焗匠的生意自然而然红火起来。

焗匠不光能修铁具,其他金属制品,还有瓷器同样可以修复,大到农具家具,小到锅碗瓢盆都能修补。

基于人们需求量最大的锅碗,焗匠还衍生出又一个手艺,那就是在碗上刻字做标记,把主人家的印记刻在碗上,就算是邻里邻居因办宴席借了去用,也不会被混淆,或者被弄丢。

文章图片10

当时,焗匠们的这个手艺颇受妇女欢迎,即使价格较高也同样火热。

焗匠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经焗匠修补过的东西,不仅可以继续使用,还比以前更加结实耐用。

如今,大家的物质条件充足,早已习惯用坏了的东西就扔掉,重新买新的的生活方式,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念旧与不舍得的情怀早已不适合当下的社会,焗匠早已举步维艰。

骟匠

以前,有这么一个行业,名声不太好听,但却很赚钱,他就是木匠。

几十年前的村子里,总能见到骑着自行车,车把上带着红布条的人,他们就是工匠。他们几乎不需要携带什么笨重的工具,便也轻松完成阉割家禽家畜的工作。

文章图片11

从前,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饲养家禽家畜,为的就是过年过节可以有肉吃。毕竟在那个年代,吃肉可真是一件奢侈的事。

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快更大,多长些肉,人们都会在家禽家畜小的时候对其进行阉割。

骟匠以最原始的方式对动物进行阉割,他们手法熟练,猪,鸡,羊等都是手里的“常客”。这门手艺可不敢小瞧,不熟练的人轻则无从下手,重则还会不小心被动物误伤,专业性极强。

骟匠的单价低,但市场广阔,尤其到了近年关之际,生意都会迎来小高峰。

文章图片12

如今,很少有人在自家养殖家禽家畜,基本都是以大型养殖场模式来进行饲养,配备专业的兽医看护,对于阉割,如今更倾向于科学且安全的药物阉割法,效率高,还方便集中处理。

篾匠

蔑匠是我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他们集中生活在山区与平原一带,他们心灵手巧,从大自然取材编制出好看又耐用的背篓,篮子,簸箕工具等,山区取材竹子,平原则用芦苇。

徒手编织工具,可谓是最原始的纯手工生产模式。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受伤,手上总有清晰可见的伤痕,每一件成品都或多或少凝结着血与汗。

然而,纵使编制一件物品的时间成本很高,但最终的成品并不贵,纯粹靠走量赚钱。

文章图片13

相比于以上几个行业,工匠的收入显然差了一大截。

当然,年轻人对该行业的追捧并不热烈。

泥匠需要有足够的耐性与耐力,每一件成品都体现出手艺人的技艺高低程度,没有多年的经验,他的成品是卖不出什么价钱的。

这一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很“内卷”的,只有精品才能卖出还可以的价钱。

曾经,篾匠的成品也是涵盖农具,用具与家具的,本身结实又好看的细长竹条,做成的成品在当时最为美观。

如今,塑料制品盛行,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使用竹制品,纵然社会上环保主题盛行,但很显然,本身易于降解的竹子还是没有被重视使用。

文章图片14

吐匠手艺人本就缓慢的工作进度,已经愈发吃力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人从事该行业。

其实,只要你静下来跟家里的长辈们促膝长谈,你会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已有很多职业,悄无声息地仅存在于大家的脑海之中了。

这样的职业还有很多,曾经北方最为盛行的制作御寒衣物的皮匠,加工棉被棉衣,翻新用旧了发硬的棉具的弹棉花匠,以糯米为原材料,手工捏造各种人物的捏面人等等,他们都很少见了。

对此,有些人会发出由衷的伤感,感叹时光流逝,感叹手艺被遗忘,但细想一下,我们必须承认,这,才是正常现象。

文章图片15

正因为这些变化,当初实用的手艺,已经开始向高雅的艺术转变。

手艺人应该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在接受中完成思维的转变。

正如那句话所说:“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

近几年,国外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叫“阿木爷爷”的账号突然爆火,该账号吸引了144万海内外粉丝关注,一则体现榫卯工艺的视频竟获得2.7亿多次播放量。

视频中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坐在林间安静地做木工,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摆弄着手里的木具,外国人纷纷在留言板里留言“神仙生活”,还称他为“鲁班转世”。

文章图片16

这则视频拍摄于2017年,老爷爷的儿子见老人平日里对木匠手艺的热爱不改,随手将此画面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本想记录难得的手工艺过程,没想到还一举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手艺。

老爷爷是一位山东农民,不为出名,也不为赚钱,他之所以愿意配合儿子,只是因为想让后人记住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

类似这样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如今正走出国门,完美运用科技与技术,实现了手工艺的另一种延续。

感叹,无济于事,仅是一种情怀,说到底,是向后看的,只有转变,才可能会是另一种发展。

或许手艺的最终归宿就是艺术,中国的手艺从未落伍,只是手艺人老了,他们还怀着那份初衷,带领手艺成为了一种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