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觉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将我设为星标方便查找哦! 大多数设计院的植物设计师就是,仅仅是,为了辅助整套施工图完成而设置的植物画图师职位,反正后期施工单位能按照植物原图施工50%就不错了,但其实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可以这么说,植物景观设计的价值在现在大多数景观设计单位中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好在越是前卫的景观设计单位,越意识到植物设计的重要性,越开始重视植物景观设计这一环节。像张唐、奥雅、山水比德等好多设计单位会把植物设计放在前期方案设计一起考虑,这是我作为植物设计师觉得超级欣慰的地方。而且这样的设计单位,会提供多次现场服务,这个也特别好,稍后会强调它的重要性。 如果说景观中的硬景设计是园林景观的骨架的话,植物设计就是皮肉。好的植物设计会烘托硬景或者独立成景带来让人惊艳的美感。 废话不多说,先来个定义(源于百度):植物配置设计师是园林绿化行业中,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人员。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植物设计师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就好像在问如何成为一个好人???? 我甚至觉得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植物设计师都要写一篇几万字的毕业论文那么长。 看了下之前的答案,各有千秋,基本都是从理论出发的,所以我就从落地性方面来说说一个合格的植物设计师需要: 一、熟悉植物材料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二、了解用植物营造空间的搭配手法。 三、灵活运用上两条因地制宜。 第一:熟悉植物材料的形态和生活习惯。 这就像一个画师,需要熟悉自己手中的画笔和颜料一样,植物设计师需要认识自己的设计原材料。这个原材料并不是你去网上搜一大堆最好看的在公园的开阔地面上长了几百年的老树,然后说你要种这样的孤赏树: ![]() 我也知道这样的树很美,且不说它的价格不可估量,单是存活率都有问题,胸径大于35的原生树就要开始担心他的存活风险了,有可能你花几十万买了一棵注定要死的树。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太多了,作为植物设计师,我见到这么好的树死掉是非常心痛的。 这个原材料是你去号苗的过程中,看到在苗圃移栽出来的苗,那才是你的画笔和颜料。是这种: ![]() 而且树木的多大胸径多高多少冠幅是一个经验值,不是公司的库存苗木表数据,是会根据市场变动的。 举个例子,常见的紫叶李胸径6-8公分的,大多是竖向的,像这样: ![]() 但是一旦超过12公分之后,才会出现横向的冠幅舒展的紫叶李,像这样: ![]() 所以我也建议在号苗过程中,看到好看的移栽苗拍照记录下来作为今后的苗木意向图片的素材积累,这才具有说服力;在号苗的时候多思考一下它们能营造的空间感受,像是15公分的国槐,多高多大冠幅不需要查阅苗木表心中就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的数据,对于常用的植物形态烂熟于心,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的理想状态。 类似的常识还有: 1.红枫是有品种区别的,常规的红枫并不是一年四季红叶,一般是春秋红叶; 2.银杏以20公分胸径为限,20以下长势参差不齐并不好看,20以上可以基本满足行道树规格; 3.乔木的土球通常是胸径的6-8倍,也就是20公分的树种植空间不到1.2米就非常有可能种不下; 4.乌桕是有毒的,儿童活动区尽量不要种植乌桕; 5、同规格的鸡爪槭是比同规格红枫大50公分左右,且树形较红枫更为端正; 6.日本早樱是白色单瓣花,晚樱是粉色重瓣花; 等等。 二、了解用植物营造空间的搭配手法。 同样规格的树,是做组团式搭配还是做孤赏、片林或者行道树?片林里面是疏林草地还是矩阵式树林?具体方法我就不赘述了,很多书里都有介绍,多看几个项目也能总结出来。 这个点一般会跟方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这个地方需要曲径通幽,那么可以这样: ![]() 也可以这样 ![]()
需要强调的是植物设计师需要清楚地了解你画的平面图是不是真的能对应你给出的意向。 这个点我特别想吐槽。 曾经有设计师在一片大草坪上画了3棵17公分地银杏树,跟我说要做疏林草地。 这是他给出的意向图片: ![]() 而实际上,三棵17公分的银杏,能做成下图这种状态就不错了: ![]() 还有大家喜欢的樱花林,市面上(江浙沪以北)大多数樱花是灌木,分支点并不高,1.5米以上分支点的是少数,所以想要营造日本这种林下空间的樱花林是不现实的: ![]() 这种: ![]() 很有可能你做出来是这样的: ![]() 总而言之就是提前想好你需要营造的植物空间感受,认真考究到底多大规格的树可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并且在模型上根据实际树的大小推敲一下空间关系,验证想法的可落地性,准确地在平面图上表达出来。 三、灵活运用上两条因地制宜。 就像一个摄影师,已经有了好的相机好的模特,好的光线环境,成熟的构图手法,拍摄技巧,现在就是实践了。 不同的地域乡土树种不同,附近的苗木所能选到的特殊材料也不同,苗木对当地的环境适应与否,都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 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不是凭空画图画出来的,是跑现场跑出来的。你画在平面上的东西,只是你前期的设想,一直到项目落地竣工,中间有重重困难都需要设计师去想办法解决甚至去妥协。 设计师必须从平面图中跳出来,多积累在实际场地中不同的空间大小带给人的感受,知道多远距离多大尺度的植物合适,知道3米的丛生灌木在近人尺度,5米开外,20米开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它在植物组团中的位置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变化的。 这是我上文提到的现场指导的意义。现场指导也是修正植物设计师想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少了这个环节,就是纸上谈兵。朱育帆老师当年设计北京CBD的景观的时候也是一周是要跑两次现场的。 不要做一个假大空设计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好的设计想法,促成它落地是设计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不要指望施工单位为你不成熟的设计擦屁股,也不要让甲方拿把鞭子抽着你督促你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 作者:曾驰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