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话语体系中充斥着对中国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发展变化的视而不见。”作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马丁·雅克在接受《鲁健访谈》采访时这样描述西方世界普遍对于中国的“认知偏差”。 西方误读中国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是如何以非西方化的“文明国家”方式影响世界的?全球的青年又应如何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身为作家、记者并曾经在剑桥大学长期担任高级研究员的马丁·雅克,对英国和欧洲也有独到观察,那么他如何看待英国正在进行的首相选举决战?又如何判断英国的后脱欧时代? 马丁·雅克在本周五22:00播出的《鲁健访谈》中,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英国政坛“地震” 今年7月,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因为“派对门”、保守党地方选举失利、用人失察等深陷“信任危机”,而后他的内阁也陷入“瘫痪状态”,目前首相“宝座”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英国政治动荡在2016年脱欧公投之前已经出现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马丁·雅克认为,英国面临的是二战以来长期的衰退问题,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衰退进一步加速。“英国在公投之后脱欧,国家体制在这方面的分歧很大,或多或少形成了一分为二的彻底分裂,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不稳定性。” 近日,正在竞逐英国首相宝座的前财政大臣苏纳克表示,若他成为首相,将关闭所有在英国的孔子学院,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来改变西方应对中国的能力,而他的竞争对手、外交大臣特拉斯则说,自己才会展示真正对华强硬。针对英国首相候选人“比赛”对华强硬,马丁·雅克表示,这显示保守党右翼态度朝着越来越反华的方向发展,尤其苏纳克对华态度的转变是为了赢得选举。 欧洲战略自主进退两难 英国脱欧“落幕”,但后续影响仍在延续,冲击着英国乃至欧洲。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安全格局之下,欧洲的战略自主性受到多方关注。 “事实上,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欧洲一直在逐渐远离美国,但这突然就发生了逆转。”马丁·雅克称,欧洲谈及过战略性模糊、独立的发展路线等,目前都没有实现,“这些词曾经被频繁使用,但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至于这种情况是否能持续下去,马丁·雅克称,其实特朗普执政末期、以及后特朗普时代的欧洲民意调查都显示,“欧洲真的不喜欢美国,对美国并不抱信心。欧洲观念和美国观念之间出现了相当大的鸿沟。”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说到中美关系,马丁·雅克认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危险的引爆点,“尽管美国的观念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对中国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态度和立场,但我并不觉得这就意味着美国方面认为与中国宣战是一个好主意。要渡过这一难关,需要具备冷静和明智的判断力。”他还提到,美国对于自身是全球第一大国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找到阻止中国崛起的方法。 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崛起的西方学者之一,马丁·雅克认为不能用西方的传统方法、术语和观点了解中国,要理解中国发展的成功,就必须要明白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自古就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在包括孔孟之道在内的历代文明影响之下形成了今天的中国。” 当今世界,西方话语体系中充斥着对中国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发展变化的视而不见。马丁·雅克表示,这既是因为西方缺乏了解中国的意愿,也与中西方的观念有巨大差距有关。马丁·雅克建议,西方青年如果想深入了解中国,就一定要亲自去中国看看,只有这样,才不会再用以前的方式来思考世界,同时会发现世界的中心不是西方。 当下世界面临多重挑战,比如新冠疫情、地区军事对抗、全球治理困境,人们不禁发问: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马丁·雅克表示,长期来看,他对于全球未来的发展依然是乐观的,因为他预见新的全球秩序诞生的可能性,而这种新秩序将由全球多数人口所主导,而不是在西方所代表的极少数人基础上继续存在。 播出时间 来源:CCTV4《鲁健访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