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黄梅民俗“七月半”

 荆楚文史哲 2022-08-09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黄梅人称之为“七月半”,是春秋二祭中的秋祭。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孟秋七月祭祀活动,在入秋后祭神祭祖。《四库全书》记载,乾隆做了六十多年皇帝,年年写中元诗。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从承德山庄到皇家园林每年都办中元节。

乾隆皇帝写过一首《中元夕放灯》,尽现清代中元节的氛围:

烟光露色早秋天,望夕冰轮满意圆。
例事盂兰传梵呗,便看朔塞放灯船。
照岩霞锦惊眠鹿,贴浦云葩缀败莲。
千古诗人吟不尽,湖山风月总无边。

七月半是一个人和鬼关系密切的节日,又称鬼节,亡人节,中元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们在七月初就被阎王释放,时间是半个月,于是便有了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送祖时要烧很多纸钱冥财,以便祖先享用。于是黄梅就有了七月半家家户户烧包袱的习俗,可以说一家都不漏。近日微信群里群发有一句话:临近七月半,随乡入俗,暂停早上问候,牵挂在心里。说明现代人还是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和禁忌。有诗曰:

又到中元烧袱钱,晚风无语送青烟。
时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


就是说自己老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但对祖先的思念始终不变。黄梅人七月半烧包袱,实际上是阳间人在同一时间,向已去阴间的所有亲人汇款。包包袱是准备所汇之款,写包袱是填写汇款单,烧包袱是交付邮寄。根据我的经历和所见,黄梅七月半烧包袱有以下三道程序。


第一道程序是包包袱。黄色无表纸是阴间人通用纸币,但纸钱的种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着。我们小时候是把无表纸买回来,用锤子敲凿子,在无表纸上打孔,打了孔的纸才变成了钱。奶奶告诉我没有打孔的纸不是钱,到那边用不脱,买不到东西。

到六十年代打孔的纸钱慢慢消失了,生产无表纸的人却从这个说法中得到了启示,在无表纸上加盖圆形红印,说是盖有红印章的就是到那边用得脱的钱。将准备好的纸钱长边对折,三张对折称为一“会”,一个包袱包十“会”。将折好的纸钱放在包袱皮纸中间,边与对角线垂直,粘上浆糊就好。现在人图省事,开始使用几乎可以与纸币以假乱真的冥币、“金条”、“圆宝”,这个也要包上白纸包皮,待写好才不会投错人。

第二道程序是写包袱。给先人化袱钱,要写包袱单子,就像填快递单一样,单子一般由小孩子来填,这其实是个家族教育,一面让孩子记住祖先名字,一面练习书法。就是在包袱皮上书写收款人、汇款人的姓名及关系,在反面封口处写上封字。谁多谁少,自已根据亲疏关系确定。

但每个亲人都要写到,如果不小心漏掉,会觉得对不起,说不定他还托梦来找你索要呢。写包袱有一定的格式,竖式,中间写中元大会,右边写上奉故显考(或祖考、曾祖考)某公某某(男)大人,(女)某老孺人冥中受用。左边写上孝(子或孙或其他称呼)某某化袱上荐。“包袱”的数量基本取决于家谱记载的需要祭拜的先人数量。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话可以填七代。


注意,写包袱时别忘了本村土地爷,要封两个红包,正面贴上红纸,写明上奉本村土地福德尊神笑纳,署上信士第子你的姓名以示敬意,这是给土地神、过路无嗣冤魂的份子钱。在烧包袱时,别忘了搬运工的脚力钱,每个包袱下面要先垫上几张没有包的无表纸,这就是预付了力资。

第三道程序是烧包袱。烧包袱的时间一般在七月十五及之前七天之内任何一天的傍晚,但要注意避开逢“隔”的日子,人们认为逢“隔”的日子阴阳两界不通。烧前,要准备好祭品(如鱼、肉、粑、酒、茶)、香、炮竹、干草等,将干草铺开,将脚力钱摆好,把包袱一个个放在脚力钱上,把土地爷的包袱单独放在一处。然后摆上祭品,点火、燃香、放炮、下跪作揖叩头后,将酒茶倒在地上。

望着熊熊燃烧,闪烁摇晃的火焰,“包袱”焚烧的火势越大越好,预示着家族会越来越兴旺发达。大火在烧,“包袱”在化,我们也在缅怀先人。眼前浮现出已故父母爷奶的身影,心里默默地与他们说话、交流、倾诉着对他们的思念。火光过后,看到包袱个个都化为灰烬,心里感到安慰,觉得寄出的钱他们已经收到,尽了孝心。黄梅七月半还有上坟祭祖、庙里做会和放河灯多种形式,但没有家家户户烧包袱这么普遍。这些民俗都充分体现了敬祖尽孝、慎终追远的优秀传统文化。

七月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传统民俗春秋二祭中提倡的那些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传承文化,关爱弱势群体,和今天社会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既有文化渊源,也有现实意义。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会在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和变迁。随着受传统民俗影响的一代代人老去,农耕时代孕育的风俗习惯与传统节日,不太适应当代文明发展,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分崩离析,也许逐渐被舍弃是必然的命运。故拟此文留给子孙,以作入境问俗,随乡入俗参考。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