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可喝对时候了?|立秋+中元节

 杏雨轩 2022-08-09 发布于广东
刚过去这个周日,我们已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的立秋,于是很多人认为秋天到了,并晒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哈哈,要从气温变化看吧,只能说“天真”了。为何?因为气温还居高不下呢!

从气温变化看,真正的“入秋”是连续五天,平均温度在22℃以下——这就意味着即使北方地区,也要在八月中旬才能真的在气候上进入秋天。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元代,吴澄

把立秋当做秋天的开始,是由于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为四个季节的开端。只是,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立秋时的天气依旧是十分炎热的。2022年的立秋,交节气于8月7日20时28分57秒,其时北斗星斗柄指向为坤(坤是啥方向?复习点此),太阳到达黄经135度位置。

立秋

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出它带来的变化的,尤其是在雨后或者夜晚。

比如,明代的才女夏云英(1395年-1418年,明朝女诗人,善诗文,精于书画;父亲为夏鼎。主要传世作品有《端清阁诗》、《法华经赞》等诗集,惜年仅24岁即逝)有一首《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诗人说,秋风夹杂着秋雨,吹过了南楼。立秋这一夜,的确比以往更凉快一些。可见立秋还是会带来些天气变化的。

当然了,一代才女写这样一首诗可不就是感慨一下立秋晚上凉快了,她真正要表达的是无人共赏的孤寂与无奈,她困在这无聊的宫廷之中,听着秋风看着秋雨,任凭时间无情地流逝。她的才华,她的灵气,以及她对生活对感情的憧憬,亦被困在这高墙里。

再来看明代黄淮(1367年-1449年,字宗豫,明朝文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永乐年间,曾与解缙等人共事于文渊阁,进右春坊大学士;后为汉王高煦所谮,系诏狱十年。洪熙初年复官,寻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等同掌内制;官终户部尚书。著有《省愆集》、《黄介庵集》)的《伏中苦热闻立秋将至成绝句催之》:

闻说新秋次第来,先期特地遣诗催。

要凭严令驱残暑,散作清凉遍九垓。


听说新秋马上就要按时序到来了呀,诗人特地满怀期待地先写了首诗,派遣“它”去催一催立秋,希望它能将残暑驱逐干净,散布清凉到天地间。

其实,就算我们不看诗的内容,仅仅是从标题就能知道:是黄淮被三伏天热得受不了了,听闻立秋快要到了,便写了这首绝句“催”立秋。

而我对于秋天的关注点,总是最先放在吃上面。在我国北方,立秋有“咬秋”的习俗,那么你知道“咬秋”除了在立秋日吃西瓜,还有什么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元来听一般”(《茄子》,宋代,郑清之),没错,答案就是茄子。

据说,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

传说明朝徐达大将军,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他的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站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众士兵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纷纷开始抢瓜。大将军一瞧,这不行啊!后来,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就找来了贴秋膘的替代品一一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易做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中元

立秋交节之后,本周内也会到来的,便是周五的中元节了。

如我们的一篇旧文曾写到的,在我国古代,中元节这天热闹非凡,因为它是一个涵盖面积颇广的复合型节日,所以这一天基本上人人都有事儿干。或做法事超度亡灵,或去寺庙上香祈福,或去河边放荷花灯……

唐朝李郢(字楚望,唐朝文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代表作有《南池》、《阳羡春歌》、《茶山贡焙歌》、《园居》、《中元夜》等)有诗《中元夜》曰:

江南水寺中元夜,

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

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

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

不知归路欲如何。

诗中所写的这个中元节,李郢在江南一处水边寺庙中度过。他倚着栏杆看去,看见了月亮和寺里的人山人海,香飘满殿。

七月十五的月亮是圆的,与人们追求的圆满寓意相符合。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辈慈爱之恩。

我猜想,诗人此时此刻肯定在思念他的亲人们,因此他才会在最后写了“不知归路欲如何”这样的句子。

思念,是中元节的永恒主题之一。几百年后,明朝的李之(字长度,号鹤汀;是李以麟的儿子。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罢归。著作极多,文集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归》、《雪航》、《家园》等等),在中元节经过了长寿庵,有感而发,写下了《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恰逢中元节,诗人路过这处佛庵,看中元普渡,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是啊,中元节本是追怀逝者、感恩先人的节日,一想到家中的父母,他的泪水就打湿了衣襟,只因思念满溢。

立秋已至,中元将至,在昼夜温差开始变大之时,提醒诸位留意气温变化,“一夜新凉”不要变成着凉的凉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