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生物:六种方法妙解高考生物选择题!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2-08-09 发布于甘肃

一、方法一:“陷阱”排除法

1.技法指导

“陷阱”是选择题选项常用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具有高度警戒,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CO2等。

2.典例引领

【例1】与平静状态相比,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分解等量葡萄糖时,耗O2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C。解析:本题陷阱在于“剧烈运动”,在其引领下易将思路带入“添加无氧呼吸,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误区,事实上,本题述及的是“人体细胞”,作为动物细胞,无论无氧呼吸进行与否,CO2只能产自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二、方法二:“题眼”突破法

1.技法指导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方向或切入点,所以它往往是题目的考查对象或限定条件,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解答选择题时务必认真读题,找准题眼,如题目中告知“豌豆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交”,而玉米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由交配”。

2.典例引领

【例2】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选项错误的是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答案:C。解析:本题题眼为“人工鱼塘、某淡水鱼”,作为人工鱼塘,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有人工输入的鱼饵中的能量,作为“某淡水鱼”应属同种鱼,属种群范畴,其不同水层的幼鱼、成鱼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层有本质区别,故C选项不正确。


三、方法三:信息转化法

1.技法指导

    选择题的信息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表格、坐标和图解等,各种形式之间有时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转化使复杂的不便于理解的转化为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形式,往往有助于题目的解答。常见的信息转化法有图与文字之间的转化、图与图之间的转化、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转化。因此,解答此类问题时,应准确找到题示信息之间的联系,并迅速进行信息的转化,从而破题。

2.典例引领

【例3】如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片

图片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S5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逐渐增加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进出

D.在S5~S8图片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已通过坐标图给出了刺激强度与膜电位的关系。由图可知,刺激强度≥S5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项正确;刺激强度达到S5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峰值不变,B项错误;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膜上为静息电位,该电位主要靠K外流来维持,C项错误;S5~S8期间,细胞膜上的电位处在不断变化中,D项错误。

四、方法四:逆向分析法

1.技法指导

逆向分析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解决这类试题,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即一般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

2.典例引领

【例4】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宜采用逆向分析法,即先假设进行有丝分裂,则连续分裂2次,DNA复制2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保持2N,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不确定(0~2N),再假设进行减数分裂,则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细胞应连续分裂两次,但DNA只复制1次,则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且都带标记,故只有D选项正确。

五、方法五:就“生”避“熟”法

1.技法指导

给予生的新情境,考查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变通能力是近年高考的“热衷”题型,思维定势、死搬硬套是错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成因,防止出错的最佳途径是“仔细审题、明察秋毫、务必跟着题干信息走新路,防止走熟路、走老路,力避思维定势”。

2.典例引领

【例5】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环节,该环节常需A、B两种工具酶,而且与A相比B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则A、B依次为 

A.解旋酶、DNA连接酶               B.限制酶、DNA连接酶

C.DNA连接酶、限制酶               D.DNA聚合酶、RNA聚合酶

答案:C。解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两种工具酶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顺手写出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即选B项。然而本题将“熟”换为“生”,即与A相比,B具特异性识别功能,由此,B应为限制酶,A为不具特异识别功能的DNA连接酶,故C正确。

六、方法六:就“熟”避“生”法

1.技法指导

就熟避生法常用于解答新信息、新情境类试题。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往往会与前沿科学相联系,介绍一些新技术、新名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造成迷惑。其实这类试题往往是外表华丽,背后却仅仅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学会应用“就熟避生法”,从熟悉的知识入手,避开生疏知识和名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2.典例引领

【例6】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广泛存在于皮肤等结构中。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它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将一个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了树突状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树突状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将可能用于治疗癌症

C.树突状细胞与浆细胞一样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病原体

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新情境干扰题,借助前沿科学技术考查免疫细胞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可采用就熟避生法。树突状细胞是个新名词,学生比较生疏,但是“通知”T细胞的过程我们比较熟悉。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负责“通知”T细胞的是具有摄取、处理、传递功能的吞噬细胞,因此本题实际是对吞噬细胞相关功能的考查。A项,全能性的体现,起点应该是“细胞或组织”,终点必须是“个体”;B项所描述的是一种合理的展望;C项,体液免疫过程中也有吞噬细胞的参与;D项,浆细胞不具有识别病原体的功能。

▐ 来源:本文综合于生物学参考、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