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传统认知:从夏商周的并存关系探究国家的形成(下)

 风行阁影像 2022-08-09 发布于浙江

原创2022-08-09 17:29·扭蛋超人

玉器制作的启示

在原来的组织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到了后来,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小部分人富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了区别,从而产生了文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对古代的玉器和青铜器进行研究。前文提到,商文化有两种起源:一种是山东龙山文化,一种是河姆渡文化发展出的湖熟文化,其中的代表—良渚遗址的发现,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良渚玉器制作流程图

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新石器时期的陪葬品,基本都很好地辨认出它们的含义,比如箭镞、石斧,还有陶器。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中也有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以玉器为主,如玉璧、玉琽、玉琮。

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也不会被当作工具使用。与此相比,马家窑出土的大量陶罐,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这些都是陶器,我们一想就知道,当时陶器是很有用的,因此,一个富人在他死后,要把许多有用的东西带到另一个世界。但是,我们无法理解良渚的玉器如何使用,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领域,一种由象征而非实际功能构成的领域。

良渚玉琮

其中玉琮特别值得关注,看造型就知道肯定是精雕细琢而成,绝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良渚遗址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物件,都是内圆外方,说明这种形状并不是巧合,而是有严格的制作标准,所以形成了相似的形状。

良渚人并没有留下相关记载。不过,玉琮的造型却让人想到了“天圆地方”这个古老的概念。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难道玉琮就是这个世界的缩影?为什么毫无实用价值的象征,会变成富人墓葬中最重要的物品?

良渚玉器上的典型图案

我们可以在诸如玉琮之类的玉器中见到一种典型的图案:一幅面孔上有另一副更小的面孔压在上面。很显然,那个时代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文明的标志,象征着某种力量,否则不会有这么大量的复制。

雕刻的图案,虽然大家都是在模仿大自然,但不同的人刻出来的肯定都不一样。一定是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习惯,决定了这个图形的含义,然后所有人都会复制它。从某种程度上说,图案是文化的象征,只是我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

青铜器铸造的启示

假如商文化是由大汶口与河姆渡文化的互动而形成的,那么不妨从商朝的考古资料,来推测良渚玉器的潜在含义。安阳出土的玉器,具有半具象的形体,与良渚玉器类似,没有实际用途,更像是艺术品。

有一点非常特殊:如果这种不实用的设计是模仿大自然创造出来的,那么它的表面就不应该有任何装饰,而是要把焦点集中在形状上。但是安阳出土的玉器,几乎没有一件是光洁的,上面布满了纹饰。

殷墟出土玉器

殷墟的出土文物清晰地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并将其再现,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商朝的青铜器,有犀尊和鸟尊,顾名思义,就是犀牛和鸟的造型,不过上面布满了纹饰。

这些纹饰与普通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十分相似。从这些物件中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有两种不同的工艺文化融合在商朝。一是良渚和河姆渡的石器雕刻,这种传统到了商朝,又与山东龙山文化相互影响,使原本向具像形态发展的石器文化和雕刻技术相结合,在新的器物上展现出来。

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鼎、鬲、簋、釜、爵、斝和甗等。关于青铜的起源有很多种可能。新石器时代由制陶技术需要而发展出了火窑;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一种特别的陶器,即白陶开始出现。从烧制温度上看,黑陶高于彩陶,而白陶高于黑陶。要想烧出白陶,必须在1000℃~1200℃摄氏度之间。因此,有白陶就说明火窑的技术已经超过了1000℃,这时泥土里包含的金属矿物质也都会被烧出来。

可以想象,当这里的人发明出这种技术时,一定会发现各种稀奇古怪的金属反应,也许还要经过数百年的反复实验,才能逐步找到一种比陶器更坚固、更稳定的材料。

常见商朝青铜器器型

商文化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异常突出。在发现了青铜以后,最主要的作用是代替陶器,除了少数用在武器上之外,大部分都是用来将原本的陶器变成青铜材质。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由于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了青铜这样的金属,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种新的材料比陶器更坚固,更适合用来代替陶器。由于制作工艺上的相似和联系,所以青铜自然而然地代替了陶器。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水,火和谷物的结合处。因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古代人认为,陶器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坚硬的东西变成可食用的食物,他们不明白在陶器里水和火会发生什么,所以很容易把它们神化。

常见青铜器介绍

在中国,由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人们早就将谷物变软的功劳归功于器皿。赋予器皿一种宗教意味,因此,当人们发现了新的珍贵的材料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些珍贵的材料,让器皿变得更加神奇。

这也许是中国青铜器几乎没有使用其高硬度特征的原因。就算是商朝的青铜兵器,也不一定是打仗用的,很可能是用于某种仪式。

通过对商朝青铜中最为常见的青铜鼎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它的制作工艺。中国的青铜器,自商至周,除极个别以外,基本都采用铸范的方法。青铜器与陶器、陶土的联系十分紧密。

常见青铜器介绍

首先,要制作物品的模型,然后在模型的外部制作一个范,再将其一块块地拼接在一起。也就是说,需要用陶土烧制出一件和青铜器一模一样的器皿,再在器皿上包上范。范制作完成后,将其拆分,取出内部的模型,再将其组合成一套空心的范。把铜水倒进去,待铜水凉了,再把外面的范去掉,青铜器就做好了。

所以,铸造方法必然会制约青铜器的形态。但除了局限之外,工艺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商朝的青铜并不是很大,如果用现代技术来分析,就会发现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需要非常精确的设计,内部的模型要考虑外部范的构造,既要能分开,还要能拼回去,并且 不会有任何缺失。这需要非常高超的空间思维能力,必须提前设计好各种形状和角度。

常见青铜器介绍

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几个主要的青铜文明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那就是失蜡法。失蜡法没有铸范法工艺复杂,蜡在高温下会融化,于是就用蜡做出器物的样子,外面裹上泥土,放到火里烧,让泥土变硬,让蜡融化从预留的小孔中流走,就能形成一个空心的模具。然后将铜水从孔洞里倒进去,等铜水凉了,去掉外面的模具,青铜器就做好了。很明显,用失蜡法制作的形状更加丰富,更加准确。

中国一直使用铸范法,而没有使用失蜡法,但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发现了蜡,却没有用它来制作青铜器。可能的解释是:制作青铜器的方式和工艺,与青铜器本身同样重要。

妇好鴞尊

青铜炊具基本是根据陶器的造型结合铸范法微调而来的。与以往的陶器比较,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了许多不同的酒器,意味着酿造技术已经成熟,喝酒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意义,至于是什么意义,只能根据文献记载来猜测。

在文献中,关于青铜酒器的形态有明确的记载,一为角,一为爵。在爵的上端,有两个突出的小钮,这是《礼记》中明确规定的,它可以防止人们饮酒时猛烈地干杯。要是猛力一干,这两个钮就会打到脸,疼得要命。也许在商朝,人们就有饮酒过量的问题,随之产生相应的解决办法。

此外,《尚书》里还有一篇《酒诰》,传说是周公对受封去妹邦的康叔的告诫,妹邦是商人原来的聚居地,文中一再申明:“天命”之所以选择周人,是因为他们不酗酒,不沉迷。周公叮嘱康叔千万不要忘记,千万不要被当地的商人影响,失去了应有的纪律。

青铜器纹饰的含义

思考一下这个奇特的器物:一个青铜盆,盆里有四条龙,最奇特的是,内有两个虎形图案,张开大嘴,把一个人的脑袋包起来。在一把大钺上,雕刻着同样的图案。

这代表着什么意思?要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先对青铜器上的纹饰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最主要的纹饰以饕餮纹、夔纹、龙纹为主。几乎每一种纹饰都源于动物,是从特定的动物形象中抽象出来的。比如饕餮,一眼就能看出眼睛的形象,古籍记载,饕餮代表贪吃,和大吃、肉食息息相关。

后母戊鼎上的饕餮纹

从这一点来看,这是不是在描绘动物吃人?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张光直先生对此有另一种诠释,他认为青铜上的纹饰表达了人类和动物的关系,而非我们所想象的威胁。

张光直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文献与考古学的对比,提出了饕餮纹表达了人类是怎样通过动物来自由进出另一个世界的主张。也就是说,青铜器上的纹饰都是在记录和展示青铜器主人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他们能够与那些已不存在的人进行沟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商人能够与神灵交流,而交流的主要目标是先祖。

皿天全方罍上的纹饰

透过后人的文献,重新塑造了商人的思想,他们把这个世界划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一个是死去的祖先居住的地方。这就有点类似于希腊人与奥林匹斯山的神灵之间的关系。上面的世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干涉和改变下面的世界。

在商人的观念里,上下两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交互秩序,这种秩序的基本原则是:祖先们保佑自己的后代,谁的祖先在天上的权力大,他们的后代在地上的权力就大。

羊纹

如何能让所有人都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商人的祖先比他们的祖先更优秀,所以他们才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两个世界相互交流的证明。

青铜器的重要性就展现出来了,因为它们都是礼仪用具。每一次使用青铜器,都是一种荣耀,目的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听从商人的命令,只是商人的身后有一股别人无法拥有的超自然力量。

饕餮纹

商人用一种夸张的方式,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着他们的不同:虽然大家都有自己的祖先,但是我们却可以和先祖进行直接的交流。有了这些青铜神器,就能召唤我们的先祖,让他们帮忙。

张光直先生的独到见解,首先解释了商人为何要花这么多功夫做青铜,其次解释了为何青铜器只是礼器,而没有实际用处,再次解释了为何青铜上的纹饰如此繁复,并且与动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解释了即使在后来有了文字记载,但像鼎这种青铜器仍然具有更高的地位。

皿天全方罍上的纹饰

更重要的是,从张光直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推断出商王朝的集中制度。

商人有很大的震慑能力,他们声称可以用一只怪兽的血盆大口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用它的大嘴去召唤超自然的力量,所以没有这样能力的人们,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听从商人的吩咐,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他们,这样就形成了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

成为共主的原因

很有可能,商人就是因为青铜器的通天之力,才能取代夏的共主地位。再往前推,夏是如何崛起,成为第一个共主的呢?如果仅仅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夏人已经开发出了最好的夯土技术。

夯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先是做好版筑,往里面倒土,然后用石头夯实。这不仅仅是工艺技术上的问题,也是组织管理上的问题。有了高超的夯土法,一是可以修筑更高更坚固的城墙,使敌军的威胁大大降低;二十可以把城市和农村分开,在地理形态上创造集中制的条件,城外的人必须把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奉献给城里的人,才能在敌人入侵的时候进入城里躲避。

夯土建筑

城市是一个聚集地。也许夏人就是通过建造城市,在建造的时候把附近的资源都聚集起来,然后利用夯土法建造宫殿。宫殿有何用处?这凸显了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独特之处,随着权力的增长,城市的建筑越来越高,建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人投靠到这里想要得到庇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了一方共主。

和夏人交界的商人,很可能曾经承认过夏人的共主地位,所以他们和夏文化的交流很多。他们显然是模仿和学习了夏人的夯土技术,但是只学会夏的技术,还远远比不上夏人。让商人脱颖而出的,就是他们能够通过复杂的仪式来召唤超自然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夯土城墙

商人对外宣称,他们之所以能赢得这场战争,完全是靠着神明的力量。商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挑战,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在周人翦商的时候,周人要想与商人争锋,就必须想办法化解商人的优势。因此,从文王到周公,都有一种“人文主义”的转变,尤其是对“天命”的重视,于是就有了“人文化成”的思想。这明显地否认了商人先祖的优越性,而把注意力转向了如何争取抽象、普遍和共同的、与个人祖先无关的命运。与商人不同,周人并不迷信神秘的力量,他们提出了“天”这个概念,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通过这样的手段,剥夺了商人们最大的力量来源,质疑和否定了他们作为共主的合法性。

由此,我们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样也能与考古挖掘中的实际情况相互印证。虽然不能说是百分百的吻合,但也比之前的传闻要靠谱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