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老一辈3条醒世良言,知道的人太少|俗语|宋太宗|棺材|史湘云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8-09 发布于湖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

南宋时期,辛弃疾从临安前往湖北,一路上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祖国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心中百般不是滋味,便有感而发作了这句词。如果能让国土回归,为之奋斗,穿破几双鞋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表达了自己对于恢复祖国河山的渴望,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

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历史和文明,而这些文明之下又诞生了不少民俗,其中,就以“顺口溜”、“俗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而这些俗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背后隐藏和暗示着鲜为人知的大道理,甚至是至理名言。


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哪一个不是耳熟能详?今天给大家列举老一辈人说的3条俗语,它们通俗易懂,却是醒世名言,经历岁月变化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津津乐道。快来看一下是那3条,有没有你听过的吧!

一、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

这句俗语在现代人看来不大容易理解,但是古人看来就很合情合理。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棺材”一般和去世有关,生命的逝去,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为什么劝诫别人宁可试别人的棺材,也不要试穿别人的鞋子呢?

首先,古代是封建社会,民间迷信思想比较重,棺材虽然属于丧葬用品,但是“棺”又和“官”同音,意为升官发财,步步高升的意思。所以,古人对棺材是没有避讳的,甚至会刻意去接近棺材,沾沾喜气。据说当时预备赶考的书生,会在出发前给人试棺材,就是想要讨个吉利的意思,可见,古人对棺材是毫不避讳地,这样一来,帮人试棺也说得通了。


其次,古代十分看重礼节和“男女大防”。在他们看来,鞋子是个人私用物品,就和头发一样,不能随意让别人碰,更别说试穿这样的事情了。按照古人的说法,被别人穿过的鞋子,就是“破鞋”,而由此引申而来的“搞破鞋”一词,可见,人们对鞋子的重视。

“宁可试人棺”是古人让我们正面看待死亡,必要时候利用谐音来规避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及不利因素,帮别人试棺,说明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忙,一起度过难关的意思。而“切莫试人鞋”是让我们适当保持距离,守住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可见古人的智慧。


二、衣服可借,鞋不乱穿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生活本来就艰难,如果再遇到旱灾、洪涝这些自然灾害,那更是可不堪言。传说,宋太宗时期,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依然有百姓吃不饱肚子,且灾难连连,他常常痛心不已。

寒冬的一个晚上,宋太宗在皇宫内烤着炭火批阅奏折,突然感觉冷涔涔,往外一看才知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宋太宗身在富丽的皇宫都依然感到寒冷,更别说外面那些衣不蔽体的百姓了,思考之下,他连忙命令手下去给城中的百姓送去炭火,希望可以抵御严寒,挺过寒冬。宋太宗爱民如子,实在让人敬佩。


古代人民大多生活困苦,为什么宁愿借给别人衣服,却坚决不乱穿鞋子呢?其实,这并不是古人死板,而是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古代,经济发展低下,囿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古人都喜欢自己编制草鞋,而这样的草鞋制造简单,材料也易得,几乎人人都会。所以,一般人是不需要向别人借鞋穿的,除非是那些好吃懒做的人,而对于这样的人,一般是不值得去同情的,所以,鞋子不轻易借给别人,更别说试穿了。


同是天涯“贫苦”人,遇到困难,大家能帮忙就帮忙,衣服可以毫不吝啬地借给彼此。但是,鞋子这样易得之物,靠自己的双手就可以编制,如果再向别人借穿,那就不值得同情了。所以,这句俗语告诉我们,每个人要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只会向别人索取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三、主雅客来勤

“主雅客来勤”,出自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意思是主人和睦易相处,客人才会来往的频繁。后来,这句话的意思被延伸,演变为主人身份尊贵,客人才原来来往的意思。

《红楼梦》中,贾宝玉不喜仕途,每日只以观花、吟诗为乐,这日正苦恼贾政叫自己去大观园应酬,便抱怨连连。史湘云听说以后,便劝慰他说:“主雅客来勤,自然你能说会道,老爷才叫你去会客”。


史湘云的本意,是劝慰宝玉多接触官场,好为以后仕途之路做铺垫,是希望他在仕途和官场努力,为以后做长远打算。醉心于风花雪月的贾宝玉,当然听不得这些,便愤愤地离开了。

从现代的角度来讲,主雅客来勤这句话仍然具有深刻的寓意。如果单纯地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主人将家里装扮得很温馨,那么客人就会愿意常来,客人是冲着主人的高雅来的,而这份高雅的背后,则体现了主人对质感生活以及品味的追求。


引申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严以律己,追求不同的“雅”,那么何愁没有客人来呢!

结语: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和体验,总结出一句句醒世良言,并流传下来,虽然简短,背后却折射着奥妙的人生道理,以上3条,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白居易的《卖炭翁》大家都听过,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对生活在底层贫苦大众人民的极尽描写,而这句的辨证论的写法更是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恐怕,自此提到底层百姓的形象,没有人会忘记卖炭翁吧!

“前人挖井,后人乘凉”。古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智慧,总结出一条条至理名言,是后人的财富。除了文章中提到的3条,你还听过哪些醒世良言呢?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