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饶老地名西濠沿、三府弄、四股头 这些地方 没有多少市民记得它原来的样子

 唯我英才 2022-08-10 发布于河北

西濠沿

现在:赣东北大道

“西濠沿”与赣东北大道

“西濠沿”,是老上饶人熟悉的上饶古城的西护城河。解放后还留长1184米、平均宽28.21米,共有2.09万平方米的水面。濠沿两边各自形成了一条贫民小街,濠沿西边为上玉路,濠沿东边为沿城路。这两条自然孽生的小街,南端多为商店铺面,北段多是旅舍客栈,中南段的西门口是进出通道,历来繁杂哄闹,算命测字的偷窃行骗的以及勾栏瓦肆江湖艺人统统挤在这一段,酷似北京旧时前门大栅栏。解放前夕,“西壕沿”成了上饶一处急剧腐烂的溃疡。

改造两濠沿经过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清理美化“西濠沿”,“变臭水沟为风景区”。1953年,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分段清理,用了3年的时间,动员义务劳动3万个工日,清除污泥3万立方米,铺砌了石质重力挡土墙7000多立方米,修建栏杆410米。濠两岸植树数百株。整条西濠被切为5段,形成5个莲花塘。直通信江的100多米污水沟,则用1.2米口径的水泥涵管埋入地下导入信江。粗看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措施。但,仅事隔几年功夫,1960年,全市13000人“向西濠取宝”,从中清出污泥100多万担,做为肥料送往农田。这年冬,当时的市人民委员会第15次会议决定,全面填塞西濠沿,动员义务劳动工3万余人次,拆除两岸破败房屋,填土方30余万立方米。上玉路和沿城路中间的沟渠填平之后,两路合一,路宽45米,全长800米,地下修建了1.5米直径的拱棚式下水道。这就是现在的赣东北大道。

平西堡

现在:解放路

“平西堡”与解放路的掌故

“平西堡”建于1935年,系凉亭式方形三层封闭建筑物。高约四丈多,跨公路而立,东西各有一扇大门洞穿,大门呈半月形(类似古城门)。内可容一辆卡车通过,第二、三层每面各有跺子和枪眼6个(中间为二机枪眼),东西堡门上方各有一方石额,刻有“平西堡”二字,系国民党第八军军长赵观涛手书。这是当年国民党“清乡”、“剿匪”实施“公路与碉堡”政策的活见证。做为修建直通横峰的公路的起点,造此一个高级雕堡以壮声势。“西”即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所在方位,“平西”之意在此。1951年,当时的市政府为此专门发布公告,将堡底公路命名为“解放路”、横穿公路的小河命名为“解放河”、公路上的桥称之为“解放桥”,接连几个以“解放”命名的地标称呼,很快使“平西堡”淡出,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得出几个知道这段掌故的人了。

三府弄

现在:金龙岗

何为“三府署”

老市政府大院西侧的这条南北向的路叫金龙岗路。“金龙岗”这个地名前朝就有,路也存在的,但是这条路的名字当年却不叫金龙岗路,叫“三府弄”。现金龙岗路是十字型街道,经道南起自中山路,北至五三大道,长度为500米。纬道西起马皇庙,东接小校场和粮厅巷,长度为250米。可当年为什么叫三府弄呢?

原来在金龙岗纬道西端靠近马皇庙处,有一个三府署。《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解释:三府,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署的合称。太尉府掌管军队(武事),司徒府掌管户部(民政),司空府掌管工部(工程建设),这三府职掌的事务延伸到地方就需一个执行机构来实施,也许这就是地方设有三府署的原因。三司各有属官,按例分道巡察各府、州、县,因此地方三府署是本省三司在各地的分支衙门。将连通三府署与府衙的这条路取名三府弄的原因,是因为两者联系密切,常有公事往来,行走较多。

从三府弄的位置可以看出:当年老供电局和市检察院、科情所等地盘和市政府大院是完整的一块地方,正对南门的这一大块是府衙,市政府大院的东边部分是文昌宫和考棚旧址,再往东就是粮厅巷和粮仓了。三府弄与粮厅巷中间的这一大片地是当年上饶内城区的核心区城。

四股头

现在:老上饶市政府大院东南面

“四股头”是哪“四股”

老上饶市政府大院东南面的“四股头”,名称有点怪。有人说“四股头”原来叫“蚀骨头”,那一片是妓女窝,男人在那里骨头都要被腐蚀掉。

“四股头”是长条低洼地,早期住房很少,甚至没有正经房屋。因为此地不是平地,而是一条大沟直通信江。北边的金龙岗和东门都比较高,雨水和废水都向低洼处流来,到四股头这个地方冲成一条大沟。至今此地地平面仍然低于两边街道很多,实际上是早年城区的出水口。

“四股头”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很简单,由原粮厅巷、贵溪馆以及东城的老县门口、学场门口四股水汇集此而名。

至于是不是“蚀骨头”,没有确实的证据。此处居民是解放后陆续迁入的。因为此地离机关大院近,政府就在这里建了一批平房,安置地委行署领导和家属及部分机关干部,地委书记也住在这里,成了“高干区”。四股头居民区实际上是解放后城市治理增加的新居民区,但名称却很古老。

棚户河街

现在:滨江大道

从棚户河街到美丽滨江大道

河街原是古城外江边的一带闲地,随着无业无房人员的增多,逐渐有人相中了这块无人管的闲地,陆续盖起了各种各样用各种废旧材料搭成的棚屋,沿江就形成了乱糟糟的棚户区。打鱼的种菜的坑蒙拐骗的乞丐妓女等下层贫民充斥其间。从1950年开始,历届政府几乎从没有停止过对河街的清理和建设。首先是拆迁棚户居民,累计迁走棚户247户。接着修筑了一条宽34米,长600米的沿河东路。后来投巨资建筑了红石墙体的防洪江堤,彻底切断了洪水冲刷和城市垃圾进入河道的渠道。经过多年的努力,临江还开辟出12米宽的绿化带,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这条绿化带上布置了18个形式各异的花坛绿地,称“十八公园”,内设露天桌、椅、长凳供游人休憩。至此,河街旧貌彻底消失。于是才有今天如此美丽的滨江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