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十六字心法”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8-10 发布于山东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来逐句解释一下。

危,即危险,处高而不安。人心没有智慧,所以总是不安,容易出现痛苦、烦恼,甚至出现危险。

微,即微妙、精微,玄之又玄,不可思议。道心却却是玄之又玄的,无限精微奥妙,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获得生命的解脱。难见。

精,即纯、诚;一,即专注、专一。如果能不断做精一功夫,不断调心炼心,让人心中的良知彰显,即能把人心转化为道心。

允,即公平,公允。执,即熟练地掌握。厥,代词,其,它的。中,即中道,这个中道不是不偏不倚的居中,而是超越两元的中道,即是心性,是道心,是良知,是真如。如果能认识到心性的重要性,不断磨砺心性,最终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

合而言之,人有心,称之为人心。人心与道心是一心,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心里本来就有道心,但人心被不良习俗给蒙蔽污染了,导致道心不能彰显,这样人就会处于痛苦、烦恼之中。如果我们都能不断做功夫,让道心显露出来,那么,就会获得完全的生命解脱。这即是生命的“回家”,是回归于道,是回归于心性。

可以说,十六字心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论思想,主张的是心向内求,因为道在心里,若向外去求是找不到“道”的。我们想要摆脱生命中的痛苦与烦恼,要想获得生命的解脱,就必须内求。这个内求,即是内圣功夫。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围绕着这十六字心法来展开的。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当然,中医也不离乎这十六字心法。

我的理解是,在传统文化的十六字心法基础上,中医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十六字心法。

具体来说,就是《内经》首篇的《上古天真论》所言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认为,这十六个字即是整个《内经》的无上心法,代表着《内经》的至高成就,也是《内经》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

《内经》的这十六字心法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健康,就要心向内求。如何去求呢?当然是保持内心的定而静,如此则心静而安,安则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诸病自愈。

我认为这十六字心法是读懂《内经》的钥匙,也是掌握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钥匙。

毫无疑问,中医是圣人所创造的学问。圣人与凡人不同,凡人只有人心,而圣人则只有道心。道心是与天地相通相贯的,属于先验智慧。圣人创造的中医即属于先验智慧。我们要想掌握中医,就要先认识到圣人的境界,知道中医这门学问是圣人创造的,然后才可能深入掌握中医。

我们学习中医时,要对中医保持着敬和诚的态度。正如《内经》中黄帝所说:“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显然,唯有持有这样态度的人,才可能掌握中医。若对于圣人传承下来的学问毫无敬畏之意,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试问,既不敬又不诚,又怎么可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呢?!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求的,中医自然也应该是内求的。如果舍弃了内求,那就完全背弃了中医的理念核心。进一步说,中医是要做功夫的。不管是中医人还是病人,要想保持健康,就一定要做定、静、安的功夫。在《内经》里,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功夫。

也就是说,中医强调当我们要想获得健康时,不是一味地向外求医,而是向内求自心。因为自身本来就有健康,只要反复内求,就能让内在的健康显现出来。或者说,就能把内在的康复力给显现出来,于是就获得健康了。

进一步说,天下并没有所谓的不治之症。如果能做到《内经》的这十六字心法,那么,任何疾病都将消失。骆降喜老师著有《思考文化医学》,用的即是这样的理念。骆老师之所以能把自己身上的三个所谓的绝症治愈,下的也正是这样的功夫。这也充分证明,内求才是最根本的,是治愈所有疾病的最佳手段。

《内经》在首篇就展示出这十六字心法,可惜不少读《内经》的人都没有重视。即使重视了,也没有真正实践起来,以至于如此至高至妙的心法几乎被埋没了。

今时诸多慢性疾病高发,如何才能避免患病,或者已经患病后早日获得康复呢?我的观点是,学习并实践《内经》的这十六字心法吧。这是圣人的智慧,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也是治愈所有疾病的金钥匙。舍此,都不是最究竟的。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图片购买选择中医推荐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