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湾改编”到底伟大在哪里?

 海曲上人 2022-08-10 发布于山东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一共剩下不到一千人,到达江西永新县境的三湾,便立刻进行整顿。毛泽东召集部队在枫树坪集合,宣布“三湾改编”决定:第一,整编部队;第二,党组织建立在连上;第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便于大家理解三湾改编的伟大意义,尤其是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士兵委员会这两条举措的重大作用,现在来详细说说这三项决定的内容。

一、精简的作战体系:部队缩编

到达三湾后,工农革命军的部队虽然不足1000人,只有700多支枪,48匹马,却还是起义前的老编制,既有师部,又有3个团的建制,还有原来的营、连,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是将多兵少,发号施令的多,执行命令的少。

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将师部和3个团缩编为1个团,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下辖1、3两个营(少了一个2营,1个团不是满编的);每营3个连,加上1个特务连,共7个连;剩余的军官组成 1 个军官队;另有1个卫生队和1个辎重队。

文章图片1

实际上部队只有两个营七个连了,整编后,军官多余了。这些军官,大多是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人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在这危险、艰苦的斗争面前,惊慌失措,灰心动摇起来。少数人已经不告而别了。如果不迅速地处理他们,势必会动摇军心。毛泽东采取了坚决的措施,根据自愿,要留则留,要走的就发给五块钱路费,疏散到农村去。整顿后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战斗和艰苦生活考验的坚定的革命者,以党员为主,人虽少,却精悍得多。

部队撤退过程中,能靠得住的、革命意志最坚定的,始终是党员同志们。在蒋介石、汪精卫的白色恐怖下,当时的党员基本上都是冒着全家杀头的危险加入共产党的,所以绝对头铁,绝对值得信赖。

党员们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明白了为穷苦老百姓而奋斗终身的目标。他们就会进一步影响和教育其他人,一个班里有一个党员,这个党员就会影响一个班的人,有什么情况也会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应并做出应对。一个连队,党员多,这个连队自然稳固。如果一个党员都没有,或者党员少,在撤退途中,逃跑、脱离队伍的情况就很普遍。

所以,秋收起义部队在经过缩编之后,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士兵们团结在党组织、党员周围,精简了指挥作战体系,加强了军官对部队的掌控力,团结了连排士兵,凝聚了士气。

二、扎根的党组织:支部建在连上

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军阀们的旧军队,军官们会从手底下挑选一批人作为自己的亲兵,足粮足饷,装备好,训练多,只效忠服从军官一个人。而军官的真正家底也是这批亲兵。这种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军官有多少精锐的亲兵。

这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拜把子、结兄弟,靠江湖义气那一套。军阀是用亲戚、老乡这类血亲、拟血亲的方式控制掌握部队,另外还有宗教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蒋介石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什么人能在蒋介石那里混得最好?那肯定是老乡浙江人尤其是浙东人、奉化人,比如陈诚、陈果夫、陈立夫、戴笠、毛人凤……其次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们,比如汤恩伯、胡宗南、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蒋介石还到处拜把子、认兄弟,李宗仁、张学良、冯玉祥都是他的把兄弟。

文章图片2

共产党的军队是不能通过这种旧社会关系组织的,党领导的军队靠的是党组织的领导,由党指挥枪,而不能由哪个人、哪个派系控制。

毛泽东鉴于工农革命军中党的工作、政治工作还是沿用北伐军的制度,党支部建在团上,营、连设党代表,他根据自己一路上的调查研究,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在班、排设立党小组。这样就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士兵情况,更好地教育和团结士兵,有力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后来事实证明:“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连”这个作战单位,在部队里非常重要,它是军队里最小的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作战单元。连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往往与团部、营部都有相当的距离,在很多时间里,“连”经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去单独驻防、或担负一个方向的战斗。

部队里那么多将领、那么多士兵,彼此都是不认识、不熟悉的。兵与兵、官与兵能互相熟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连,连队是一个伙食单位,是基础性的熟人组织。一个连的连长与指导员,能够摸清每个排长、班长、士兵的性格、能力、特点。战斗时,团长、营长需要指挥连长,而连长、指导员可以直接指挥每一个士兵。

文章图片3

“连”是最坚实的共同体。连队所有人,一百多号人,吃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玩闹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一个连队是最紧密的生死兄弟,训练时候团结一心,战斗时候同生共死。即便在战时临时组成的连队,也能很快培养出生死战友情。

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如果不能够跟战士们同甘共苦、打成一片、扛枪战斗在一线,是很难指挥顺畅的。要想有效指挥,并不是靠“官大一级压死人”,而是需要战友们长期生死与共的感情基础和共同的信仰追求作为保证。自古以来,军中战友的情谊都是最重的,因为都是一起在死人堆里靠着相互支持、互相掩护才能活下来。

而同一团、同一营官兵数量众多,不那么容易快速相互熟悉起来。连与连之间就互不熟悉,因为超过了一百多人之后,一个人已经不可能熟悉那么多人了,而且其他连已经和本连不是同一个战斗单位了。

文章图片4

所以,如果连一级没有设立党的组织,党的领导不能直达士兵、达于所有战士,就会导致官兵成分复杂、思想混乱,部队自然也就经不起严峻的考验。

上将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当时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军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毛泽东尤其对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印象深刻。这个连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积极作用,基本没有逃兵。毛泽东多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意见。何挺颖说:我看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部队党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

于是,毛泽东下定决心,再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在一个连队设党支部,连队里的党员不光只有领导,还有普通士兵。一个连的党员平时与士兵关系融洽,训练时候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生活上照顾他人。到关键时候,比如困难的行军、残酷的战斗,最先响应连长、指导员动员令的,是这些党员,这时候的作用简直是定海神针,能稳定全连情绪,能鼓舞全连意志。

红军队伍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省份的士兵要混在一起,这既是防止军队同乡化、军阀化,也是因为红军经常作战、牺牲很大,士兵们都是东拼西凑的。这个时候,部队的向心力、团结力、凝聚力,就需要连队党支部这个坚强战斗堡垒发挥作用了。战时,随着人员损耗,特别是优秀党员和优秀战士牺牲,队伍很容易就瓦解。有了连队党支部,战士们就有了指挥体系、战斗意志、忠诚信念、政治方向。

我们党的军队在进行艰苦作战,尤其是担任阻击、殿后、掩护、攻坚、突击这种啃硬骨头任务时,连队党支部首先动员,各排、各班战士从排长、班长以下,自动排好顺序,一律党员在前,一般战士在后。党员们不但不享受任何优待,反而要争着去做最危险、最艰难的任务!

只要命令下达,每一名党员都不会退缩。而很多战士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归属感,他们都自愿去做那些最危险的事,不在乎牺牲。他们什么奖励也不要,就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或者争取能够入党。而老党员牺牲后,新的党员又会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前仆后继,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思想不断传达贯彻下去。支部建在连上,让这种思想深入传导到神经末梢,并不断发展壮大。哪怕只要还有一颗种子存在,就会薪火相继、生生不息。对于所有敌人来说,这样的部队是不可战胜的。

文章图片5

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刚开始,志愿军在美军恐怖的火力下,几乎立刻丢失了所有表面阵地。活下来的残兵们退到了事先构建好的坑道工事中,由于各级队伍编制已乱,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于是各坑道残兵自发组建了党支部。几乎每个坑道单位都产生了一支“新x连”的战斗编制,并接受临时党支部的直接指挥。 新产生的各连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发地与美军作战,并且各战斗部队之间还进行了充分的配合。

文章图片6

所以,将党支部放在连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指挥枪的作用与效果,确保党对基层一线作战单位的直接领导(确保战斗意志也确保忠诚)。连级往上,团、营党委的权力更大,自主性更强,但是团营党委和基层连排班有一定距离。团部、营部有自己的指挥部、参谋部、警卫连,经常自带一个连和其它保障力量驻防,所以它和基层有一定距离,不能直达一线。而排这一级机构又太小,总是和连部一起行动,所以在排、班设立党小组就行了,没必要设党支部。

团部、营部不再需要自己亲自扛枪上阵了,连队就是作战的前线一级单位。所以,连一级在任何战斗中都是牺牲最大的,经常连长、指导员一起牺牲。在此,向伟大的牺牲最多的连级革命烈士们致敬!

三、真正的民主制度:士兵委员会

毛泽东深知: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是增强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正如他后来所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而这个民主制度,就是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决定在连级建立党支部的同时,一并设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官长也参加士兵委员会,也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官长中的被选者不得超过士兵委员会人数的三分之一。士兵委员会在党代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士兵的文娱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等等。士兵委员会对军官有监督权,军官做错了事,要受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处分。

比如说,一场战斗中,连长、指导员指挥不力,或者胆小怕战,必然会受到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检举揭发。连长、指导员就不敢随便违抗上级的命令或者消极应战。

士兵委员会规定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废除繁琐的上下级之间的礼节,开会时士兵有说话的自由,经济公开。官兵一致、待遇平等,不再叫XXX军官、长官了,统一改口叫指挥员、战斗员、炊事员、卫生员……大家一律平等,彼此只是职位不同,身份高低都一样。士兵委员会甚至能够做到,没收地主的一个鸡蛋,也要由士兵们决定平分。

文章图片7

秋收起义以前,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和士兵的待遇悬殊很大。三湾改编以后,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官兵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当时连的主要干部都有马,但谁都不骑,打仗时用来驮伤兵,平时用来驮病号。

士兵委员会的设立,更加密切了官兵关系,对干部的考验和改造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对军队基层民主建设有重大意义,其意义不亚于和它同时出生于三湾改编的“支部建在连队上”。

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是三湾改编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不是对支部建在连上的暂时替代。连级建立党支部,是自上而下的,保障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士兵委员会的设立则是自下而上的,保障了军队的基层民主。红军中的士兵委员会制度几乎是基层政权民主建设的最高峰。这项制度让红军战士们,在几乎毫无后勤的情况下维持住了局面,凝聚了军心、党心、人心。

1965年5月,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强调:“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这支军队为什么能成为新型的军队,就是在改造旧中国的同时,也改造了我们自己”;“要在怎样防止特权阶层方面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继承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意义一样深远。它们都是井冈山革命精神。”“井冈山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文章图片8

经过三湾改编,部队真正达到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政治情绪高涨,极少有开小差的情况。有一个经典事例为证: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曾带领三十一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谁知当部队回到井冈山上时,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

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当然,三湾改编也只是开始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政治上、思想上的彻底改造,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