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中国水下机器人产业竞争格局及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图]

 智研咨询 2022-08-10 发布于湖南

水下机器人也称作无人水下潜水器,它可以在水下代替人类完成某些复杂任务。水下机器人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通常可以分为载人水下机器人 (HOV),遥控机器人 (ROV)和智能水下机器人 (AUV) 三类。

水下机器人主要类型及特征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约为 3.6 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表面积的 71%,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陆地资源逐渐匮乏,海洋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海洋开发成为了当今各国发展的重要途经。

水下机器人可在被严重污染环境、危险程度高的环境以及可见度为零的水域代替人工在水下长时间作业,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同时,水下机器人在石油开发、科学研究、海底地貌勘察、水下设施检查和军事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下机器人应用领域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遥控水下机器人也称为遥控式水下无人潜航器(ROV)是用于在水中观察、检查、施工的水下机器人,属于水下无人潜航器(UUV)的一种。它的开发和应用早于深海载人潜水器(HOV)和自主式水下机器人也称为自主式水下无人潜航器(AUV),其研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全球第一台ROV——“CURV1”号于1960年被美国成功研制出来,并于同年年初配合深海HOV "阿尔文”号找到一颗美国空军丢失在海底深处的氢弹.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自此ROV技术引起了人们重视。据统计2017年全球水下机器人产业规模为23.34亿美元,2018年规模增长至27.25亿美元,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下游应用市场的拓展,2025年全球水下机器人产业有望增长至91.20亿美元。

2014-2025年全球水下机器人产业规模统计及预测图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水下机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手段,我国科学家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ROV进行研究,1985年12月我国首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样机进行首航并取得成功,可潜入水下深达200 m的置,能够在水下连续进行观察、切割、取样、焊接等作业第一台有缆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的诞生是我国水下机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8年4月6日凌晨“潜龙二号”成功完成第50次下潜,经过50次下潜,“潜龙二号”的运行状态越来越稳定,本航次任务结束后将正式进行技术升级,“潜龙二号”还将实现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作业、海水采样、系统自动检测等多项新功能,以更好地满足科考应用需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家族”。

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族谱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国内商业及消费级水下机器人行业主要玩家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水下机器人会向着体积更小、兼容性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以此来突破水下无人潜航器在设计中的障碍,大幅提高其自动化程度,将多媒体技术、临场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于水下机器人,各种类型水下机器人之间存在的界限可能将被打破,并将会产生全新概念的水下机器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