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健品”骗局,骗钱还伤身

 常青法苑 2022-08-10 发布于北京

【案例介绍】

一、2019年初,王大爷随低价旅游团到秦皇岛旅游,活动中有一免费健康讲座。一个自称是某保健品负责人的男子给大家推荐了一款“超级口服液”,说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有奇效。

二、在讲座现场,大屏幕滚动播出该保健品公司“高大上”的宣传视频,同时还有几位“权威专家”配合吹嘘口服液的功效,并刻意提及公司近期将和一系列知名公司进行合作。

三、看到产品有如此多的光环,逐渐引起了王大爷的兴趣。这时公司又安排了几个之前喝过“超级口服液”的“病友”讲述成功经历,这便完全打消了王大爷的疑虑,当场购买了两箱,花费13000元。

四、后经警方鉴定,所谓“超级口服液”只是普通饮料,骗子通过更换包装和在讲座上吹嘘,摇身一变就成了欺骗老年人的“神药”,售价几十元的可以卖出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

【揭秘骗子套路】

第一步:安排养生讲座。骗子通过组织低价旅游、采摘郊游等方式安排老年人参加养生讲座。现场大屏幕播放公司宣传片,强调公司规模大、实力强,展示生产车间等,为推销产品做铺垫。

第二步:话术洗脑,胡吹保健品效果。骗子利用话术给老年人洗脑,比如“这款产品拥有独特秘方和专利技术,采用纯天然中草药植物配制而成,可治疗痛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风湿等。3天见效,无效全额退款...”

第三步:“医学专家”上场。”权威医生”上场配合忽悠,免费体检、诊断病情,借机讲保健品的成分与效果,销售产品时再给点优惠,直接诱骗老年人高额购买。

【律师反诈提示】

一、理性认识保健品是食物不是药

记住保健品只是一种食品,它不是药,不能靠保健品来治病!如果需要治疗疾病的话,还是要到医院买正规的药品。保健品只是为了补充营养、调节机能使用。

【区别】药品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病毒等一系列严格检查及大量临床验证,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才可投入市场。而保健品只是食品,无需医院临床实验就投入市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八条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二、如何识别真假保健食品

    (一)看“蓝帽子”+“专门批准文号”

    正规的保健品包装上应有“蓝帽子”标识,只有通过国家审核批准的保健食品,才能获得该标识。

    标识的下方的批准文号。蓝帽子标志是批准文号有以下几种:2003年以前的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年号】第XXX号”,自2004年成立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之后,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J+年号+4位顺序号”“国食健注G/J+年号+4位顺序号”,G代表国产,J代表进口。

    (二)外包装和说明书

    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以下项目:(1)保健食品名称;(2)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3)配料;(4)功效成分;(5)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6)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7)食用方法;(8)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9)储藏方法;(10)执行标准;(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12)生产许可证号。

    (三)不信“高大上”广告

    不少保健品会刻意将自己包装得“高大上”,比如使用“最新专利”等,这些绝对化的字眼是禁止使用的,说明该保健品肯定不正规。别看到是明星打广告就买,那都是噱头。一旦碰到说“治疗XX病”马上转头,法律明令禁止保健品说有治疗功能,不靠谱!

    (四)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通过正规的商场、保健食品专卖店、药店等渠道购买保健食品,以会议营销、电话订购、网络直销等方式销售的产品谨慎购买。购买保健品时应索要购货凭据或票据并妥善保存,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有证据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