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没有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是由于“约拿情结”

 注册临床心理师 2022-08-10 发布于陕西

约拿情结:自我实现之路的绊脚石
既然知道了奋斗目标是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做呢?马斯洛首先告诉我们,虽然在理论上自我实现并没有那么难,或者说,它是心理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却不常发生。据他推测,自我实现者大概只占到成年人总数的1-2%,而且多数是长者,所以我们大家尤其是年轻的听众朋友们,都还有希望。
接着他说,很多人之所以没能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是由于“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的影响。

这是一则出自《圣经》的故事。约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为神效犬马之劳。神终于被他所感动,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原本将因罪行而被毁灭的尼尼微城。可是,面对梦寐以求的使命,约拿却临阵脱逃了。神的力量就到处寻找他,试图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鲸鱼吞了他。最后,约拿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

马斯洛借用这个故事,用“约拿”来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却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这种在成长机会面前的恐惧、茫然、纠结就叫做“约拿情结”,用马斯洛自己的话说,是“对自己伟大的恐惧,对自身命运的逃避,对自己最优秀才能的远离”(Maslow, 1971, p.34)。

“约拿情结”是自我实现的绊脚石,它会令人们无法成为可以也应该成为的人。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种“约拿情结”,比如我们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我们得到了想要的机会,却又在那个当下感到诚惶诚恐、患得患失,甚至会因此而跑掉,放弃这个机会,继而松一口气。
马斯洛用“约拿情结”这个概念来说明: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胆怯害怕,想要逃避自我实现;而另一方面,自我实现又是人的天赋使命,就像如果你是一棵树,就得向上生长,你是一只鸟,就要展翅高飞,你的天性是什么,你有什么能力,你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要去成为,根本无法逃避,逃避也对不起自己。

我想马斯洛是在说,人要诚实面对自己。其实纠结的原因可能在于,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它有时需要人们放弃熟悉、安逸、习惯的一切,甚至过上一种不安全的、艰难的生活,这就很考验做出改变的勇气和承担后果的能力,于是人们才会在机会来临时犹疑退缩,逃避成长。然而,成长又是天赋使命,如果一个人选择不成长,就要准备承受一种超病理状态:即使丰衣足食,仍然可能感到不快乐,生活没意思,也没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或许,每个人都是逃不出自己使命的约拿。

怎样走出约拿情结
那么要如何走出“约拿情结”,走向自我实现,马斯洛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不过你不要期待太高,他给的tips是一些笼统的理念或者指导思想,并不是那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指南。比如:
(1)充分、活跃、忘我地体验生活。怎样才叫充分、活跃、忘我呢?我想除了自己领悟之外,一会讲到高峰体验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一些启发。
(2)面临选择的时候,去尝试新事物而不总是选择安全的、熟悉的道路。对此我的理解是,做出朝向成长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选择。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选择,往左或者往右,进一步或者退一步。此时,我们常常考量的是当下的得失或者情绪,我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选这个我开不开心选那个会不会后悔,等等。或许我们可以再多考虑一个标准,就是这个选择会不会让你成长, 如果可以,即便可能带来当下的痛苦和损失,它也是值得尝试的。

而且,不用怕选择,年轻人经常纠结于选择,总是怕选错,但实际上,人类的认知、判断、自控等能力,只有在做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少能得到这种机会,而当一个人很少主动选择什么的时候,也就很少会想我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那选错了怎么办?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聊天,她正在纠结于一个选择,她很怕选错,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害怕,她说“我的生命只有一次啊,选错了就没有了啊!”我说,“恰恰相反,正因为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才要尽可能地去尝试各种可能性”。

就像尼采说的,“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你终将失去它”。而且即使是那些错误和遗憾的选择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生不可能免于遗憾,我们之所以觉得遗憾,其实是确认了那个没有选的选项的价值,等于你依然明确了一个有意义的东西,总比什么都不做强。所以,勇于去做选择,同时不怕犯错误。
(3)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做他人、传统、权威的传声筒。也就是,保持独立思考。
(4)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诚实地说出来意味着承担责任,承担一次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可以看出人本主义者特别强调真实的力量,如果说上一条是真实面对自己,那么这一条就是真实面对他人。

(5)投入地、创造性地去工作。而不是只把工作视为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手段。
(6)找出自身的防御,并敢于放弃它们。人本主义者是不建议总是防御的,其实精神分析也不建议,有时候防御完我们是舒服了,但如果你明知道还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应该做的那个对的事,那防御就是偷走了你成长的机会。我们很多人会习惯于把幸福和舒适混为一谈,掩耳盗铃地选择熟悉以及当下的舒适而不是真实,所以才会总是防御,而在人本主义理论里,真实才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路径。

好了,这就是马斯洛版本的自我实现指南。选择、责任、成长这些词的高频出现,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厚联系。听起来很不容易,但其实究其根本,就是诚实、真实、Be real,做自己,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成为能成为的人。
当然,有人一定会吐槽说这“鸡汤”浓度太高了,或者说马斯洛“你端一盆鸡汤上来怎么不给勺呢”?其实很多人给了勺也不愿意用,最好能有人喂。

这里,我来发表一下对“鸡汤”的看法,我始终觉得“鸡汤”也分有营养的和没营养的,马斯洛在我这里就属于有营养的好“鸡汤”,而且我还觉得心理学要给到大众的应该是一个类似于开架超市的东西,上面可以有各种各样各型各款的东西,人们可以各取所需,人们需要那种特别细致的、指导性很强的、特别可操作的指南,也会需要像马斯洛这样宏大一些,可以在迷茫时指引一个大方向的思想。它们处于不同的解释水平上,但都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而心理学界的任务,就是让这个货架上的东西能够越来越丰富。
高峰体验与高原体验

最后,来讲讲已经数度提及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是马斯洛自创的一个名词,用以描述达到自我实现时的片刻体验,特点是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一种暂时的、无纷争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的状态。不过并不是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才能感受到高峰体验,而是他们会比一般人感受得更加频繁。
马斯洛曾经在大学生里做过研究,让他们按照以下指导语写下他们的反应,正在听节目的你也可以尝试来想一想并写下属于你的高峰体验,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在评论区分享:
请你回忆一下曾经在生活中感受过的奇妙时刻:最快乐的时刻、狂喜的时刻、全神贯注的时刻,可能是因为爱情,或欣赏音乐,或突然被一本书或一幅画所打动,或由于一些伟大的创作时刻。先把这一时刻记下来,然后尝试着描述,在这个美妙的时刻你的感觉如何,它与你在其他时刻感受到的是如何不同,以及,在这个时刻你在哪些方面成为了一个不同的人(Maslow, 1962, p.67)。

具体来说,高峰体验有如下核心特征——
首先,它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也就是总体来说它是由积极情绪主导的,人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全然的快乐。而且这种积极体验具有疗愈功能,它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能够愈合心灵创伤,使人振奋向上。
其次,在高峰体验中,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匮乏性认知转变为存在性认知。通常来说,我们的日常认知是功利性的,经常基于我们与某个事物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和出发点,看它是不是对我有用。比如,我有一个粉红色的保温杯,是我上课的必备和标配,我很喜欢它,因为我需要它,它对我有功能,所以我离不开它,这是匮乏性认知。而如果什么时候,我只是因为它是一个杯子,即仅仅因为它的存在本身,而不是因为它跟我有任何关系、它能为我服务,而是觉得它很美、很有价值,就变成了存在性认知,这种认知是超越自我、忘我,甚至无我的,你感知到的就是事物的本真,而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愿望而去歪曲它们。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快乐并不是因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就是快乐本身。

最后一个特征是,高峰体验的持续时间往往很短暂。所有的高峰体验都是转瞬即逝的,虽然它的影响和作用可能长期存在,但体验出现的时刻就是一刹那。后来马斯洛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叫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它也是一种积极体验,但相比高峰体验的短暂、强烈和不可预料,高原体验较为温和平稳,没那么强烈,但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是一种更为宁静而平和的积极体验。而且马斯洛觉得,高原体验可以靠有意识地努力培养出来,比如学习观察一朵花,或者创造性地做一碗汤,这样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专业人士,而是为了享受欣赏与创作的过程本身,它会令我们处于持续的积极体验之中。

但是相比之下,高峰体验的获得就更加被动。虽然马斯洛觉得它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平凡之中,它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上班上学的路上、餐桌上,或者后院里。换言之,通往高峰体验的道路有千万条,普通人可能会在看似最普通的事件和环境中经历它,比如在阳光明媚的街角等来了一辆公共汽车,经过刚洒过水的草坪闻到了青草的芬芳,突然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一首曾经眷恋过的老歌...... 它可以来自爱情,来自审美,又或者来自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来自灵光一现的顿悟和发现,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来自体育运动,来自翩翩起舞......

而且,每个人的高峰体验是不同的,马斯洛有一个很妙的比喻,叫每个人“到自己定义的天堂一游”。不过由于高峰体验完全是自然产生的,它们总是毫无预料、突如其来,故而意志的力量无法帮助我们产生高峰体验。我们只有顺其自然地彻底放松自己,投入于生活体验之中,完全被动地去感受,才最易于产生这种体验。再加上它的转瞬即逝,看起来高峰体验既不能预约,也不能保留,所以呢,就在它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吧。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随着人格的成熟以及朝向自我实现的成长,高峰体验就会更频繁地发生。

在我看来,那个最大的阻碍就是大大的“我”(ego)。其实,高峰体验也好,心流也好,你会发现,心理学家们强调的类似这些心理感受的“高光时刻”都有一个关键性要素,就是“我”在那一刻不见了,那个在日常生活中一刻不停地叫嚣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那个经常焦躁不安想要更多安慰爱抚,那个老是张着欲望的大嘴等着投喂的ego在这一刻,闭麦了。而神奇的是,当没有那个“我”在要,结果却是得到更多。也就是说,安静的自我可以获得更大的力量。

关于马斯洛和他的理论,我想就讲到这里。他对于健康的、卓越的人的研究,是对当时心理学界流行的以病人、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极大超越,他领导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启了一项声势浩大、绵延至今的人类潜能运动;他鼓励人们勇敢走在“成为自己可以成为的人”的路上。虽然到了晚年,他也承认人身上存在无法消除的阴暗、虚弱一面,但是就像荣格、阿德勒以及其他很多心理学家一样,他依然无所畏惧又心怀希望地,激励着人类不断向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