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凤凰山居士 2022-08-10 发布于江西
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太霸气了,难怪黄埔军官都是抗日名将!

趣史录

2021-09-24 12:25

1924年,中国正处于军阀割裂的时代,延续数载的军阀混战愈演愈烈,连年兵祸导致民不聊生。

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多年的革命之后,愈发地意识到建立一支忠诚于革命的军队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于广州黄埔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

一时间,大批的有志青年不远万里,只为投奔军校而来。当时,全国革命者最为流行的口号是“到黄埔去!”

每一所军校都有自己的传奇,但于黄埔军校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从1924年5月起,黄埔军校培养了四万多名学员。黄埔军校名将辈出,堪称“将军的摇篮”。抗日战争爆发后,军校的教官和学员统领着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师,成为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太霸气了,难怪黄埔军官都是抗日名将。

一、招生要求,革命者来

1924年6月6日,孙中山出席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并讲话。参加开学典礼的有全校师生500多人,其中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委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

孙中山先生对全校师生讲:“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来,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今天成立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慷慨激昂地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

具体而言,黄埔军校要培养的革命军就是一支“要来维护共和,消灭反对革命的军人”

因此,黄埔军校在校门上的一副对联格外地霸气和显眼:“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很多学员在进入校门时都看到了这副对联,但也都义无反顾地踏入了军校大门。

黄埔军校要求黄埔师生以“三民主义”为信仰,以救国安民为己任。因而,招生的总体要求是“革命者来”

那具体而言,黄埔军校又需要什么样的学员呢?但凡学校举行招生,一般都会发布招生简章或者相关公告,说明招生的条件。从现有的史料看,1925年12月登载在《赤心评论》上的招生简章表明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具体要求:

一是年龄方面。黄埔军校要求青年学生年龄在十八岁至二十五岁之间。晚清以来,革命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几乎约年轻就越“新”,所以黄埔军校意识到了争取青年学生的重要性。

二是学历方面。黄埔军校要求考生的学历至少是中学毕业,或者是与中学毕业相当的文化程度。即黄埔军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接受再教育的能力。

三是身体方面。这个毋庸置疑,军校要比一般的普通类高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黄埔军校要求学生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吃苦耐劳,没有疟疾、肺炎、花柳病等疾病。

四是思想方面。黄埔军校要求青年学生需是中国国民党党员,要求“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从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军校对报考学生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年龄、学历、身体与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武校,但是对文化也有一定的要求。学历上要求中学或是中学同等的文化程度。黄埔军校要求学生为接下来军校的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准备知识与认识上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黄埔军官后来基本上能文善武。

在开学演讲中,孙中山先生曾经谈到了革命与学问的关系,他说:

“立志做革命军,先要有什么根本呢?要有高深学问做根本!有了高深学问,才有大胆量,有了大胆量,才可以做革命军。”

二、招生过程,优中选优

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招生工作就已经在开始进行了。

当时,全国各省的招生都由国民党在各省的干部负责,并在共产党的协助下展开。

招生过程在半公开半秘密的状态下展开,因为当时全国各省几乎均由军阀控制着,国民党和共产党在都属于非法组织。因而,除了广东省,全国其它各省的招生工作都转入了秘密状态。

在广东,黄埔军校的招生消息则登载在了《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3月17日,《广州民国日报》进行了报道,“该校筹备处,以考选学生简章,经奉大元帅批行在案,并定期本月廿七日在高等师范学校举行考试云。”

黄埔军校的招生过程,是优中选优。

招生报名先是党部广泛动员党员青年报名,再由党员推荐,然后获得党部同意才算报名成功。报名成功之后,才开始参加初试、复试等考试步骤。

以黄埔军校在湖南招生为例。何叔衡在参加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随即回到湖南为黄埔军校招生。黄埔军校一期学员郭一予就是其中之一。

郭一予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他是在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创办的工人平民夜校主持教学工作。郭一予得知了黄埔军校的招生信息之后,当即向党部发出请求报考,得到党部同意之后,郭一予前往考试地点考试。

何叔衡

当时,郭一予初试考试的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这道题目明显是测验考生的思想条件,郭一予由于有着接触社会底层的经验,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体会,因此通过初始了。

初试结束之后,湖南预备取名额18名,郭一予位在其列。复试在上海举行,郭一予单独前往上海秘密参加复试,考试内容是普通学校的考试,包括国文(国文题目与初试相似)、算术、代数、几何等数学科目,以及理化,复试也需要考生抓紧时间复习。

在上海复试完之后,及格的考生才能进行下一步,即前往广州参加总复试。

总而言之,军校的招生过程是优中选优的主要经历初试、复试、总复试三关,全部通过之后,才会被黄埔军校录取。因此,黄埔军官在学生时代本就非常优秀。

郭一予

而且,为了投考黄埔军校,不少青年学生也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毅力,以及奋勇前进的决心。

根据黄埔军校六期学生陈漫生回忆,他们从长沙到广东时,由于战时铁路不通车,一行人“在炎热的夏天,着草帽,戴斗笠,背包袱,沿着大道向坪石、乐昌方向前进。日行数十里,甚至百余里”。

每到歇脚之处,陈漫生等人都要用盐水泡脚,以防止脚泡溃烂,一路上,他们皮肤晒得发黑起皮,发痧闹病的有很多。

三、东西合璧,广聘贤才

黄埔军校从1924年3月开始招生,到北伐战争前招生至第五期。各期分别录取了学生 645人、449人、1233人、2654人、2418人。其中湖南籍和广东籍学生最多,占总数的百分比将近44%。

第一期招考结束之后,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批学生共645人。其中,有着农业家庭背景的有303人,有着工商业家庭背景的有117人,有着军政学家庭背景的有100人。学历状况为小学的有41人,学历状况为中学的有429人,学历状况为高等中学的有57人。

在这645人里,有500 多人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岁与25岁之间,只有少数人超过25岁,例如担任分队长的胡仕勋 30 岁,但大部分与简章的要求大致相符。

挑选出了优秀的青年学生之后,挑选老师或教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一点上,黄埔军校东西合璧,广纳贤才。

1923年9月,孙中山就派了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蒋介石归国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本人,还有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求学的经历。后来,美国对中国也进行了军事指导和援助。可以说,黄埔军校建立之初,就兼具苏、日、美数家之长。

与此同时,黄埔军校教官广纳天下贤才,接纳全国一流军事、政治俊杰来黄埔工作和充任教习。苏联为黄埔军校先派来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与筹备军校。中共中央派了一批重要干部入军校担负各级政治领导工作。

切列潘诺夫

从欧洲回国不久、年仅26岁的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一进入黄埔军校,就健全了政治部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他不但对原来的政治部进行了整顿,而且还新增了组织机构。

黄埔一期的学员毕业之后,周恩来又从毕业生当中,遴选优秀的共产党党员进入政治部工作。

为了提高政治教育分量,周恩来还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针对政治教育制定教学计划,并确定政治的教学课程。二是邀请社会名人或风云人物,来学校开展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

此外,邓演达、叶剑英等中共党员帮助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介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农学生到军校工作。

邓演达

黄埔军校的领导机构成员,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战术教官有顾祝同、刘峙等,训练处处长有严立三等。其后,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当时的社会名人,也加盟到了黄埔军校,这样的师资队伍,为军校培养出合格的革命军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应钦

四、抗日名将,尽出黄埔

黄埔军校从1924年在广州开始创办开始,一直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一共办了23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一共培养了41386人。

在金戈铁马的年代,黄埔军校这所“革命的熔炉”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堪称“将军的摇篮”。

在国民党的队伍中,有100多名黄埔生成为兵团司令以上的高级将领,近4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50余人被授予中将军衔。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们的生命历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在共产党的队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5位曾在黄埔求学或任教,十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9位也出身于黄埔,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的有近40人。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先后来到广州,继而又投身革命:蒋先云、李之龙、陈赓、徐向前、左权、陈明仁、黄维、宋希濂、胡宗南、李默庵、李仙洲、李延年……

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许光达、陶铸、萧克……都曾经在黄埔军校任教或学习。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日战争。

不少抗日名将,尽出黄埔。

左权,抗日名将,黄埔一期学员1938年4月,日军兵分九路向晋东南进犯。八路军总部决定机动灵活地歼灭敌人。

左权

左权利用长乐滩的地形优势,将日军斩成几段,歼灭日军2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他说:咱们军队和人民好比两个拳头,只要配合得好,日本鬼子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愁不打它个稀巴烂!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令左权县)麻田指挥部队与十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不幸中流弹牺牲,血染十字岭,时年才36岁。

徐向前,布衣元帅,黄埔一期学员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向前在八路军中做了一二九师的副师长,并在中共中央于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转战晋冀鲁等地。

徐向前

1940年6月,徐奉命回到延安,准备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延安后不久,徐遇到一匹受惊之马,不小心被踢中左腿,胫骨骨折。为此卧床抱病半年多,但徐还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陈素农,抗日先锋,黄埔三期学员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他受命即刻带领队伍投入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带领五二四团,坚守在抗战第一线的苏州河四行仓库,顽强阻击敌人的疯狂进攻,第一天就消灭了数百名日寇

陈素农

1938年6月8日,陈素农遇上日寇的骑兵。他由于足部扭伤,不能快走。此时日军的骑兵已经前后包围,他无路可退,只好藏在山岩边一棵被砍倒的大松树下,逃过一劫。

敌人走后,他找到老乡,买了几个窝窝头充饥,才保住了性命。他在老乡家住了几夜,换上老百姓的破衣服,背上扁担装扮成老百姓,由乡亲带路,逃出敌人包围圈。

1944年7月,陈素农在南丹血战七日七夜,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终因应战仓促,没能抵挡住日寇的进攻而牺牲。……

类似于上面的黄埔军校抗日将领,数不胜数。

在抗日战争中,担任师长及其以上职务的,就有两百多名黄埔军校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指挥着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师。史料显示,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学生幸存者仅11000多人

他们抗战八年,血洒山河,无畏地挺起了中国军队抗战的坚强铁脊。

小结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说过:“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培养出的革命将领,通过各种战争的锻炼和考验,积累了不少军事和革命经验,为我国争取革命胜利、打造人民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精神也形成了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宝贵精神。时至今日,黄埔军校的传奇及其精神仍旧没有被历史尘封,反而愈发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因为薪火相传的黄埔精神书写了爱国的新华章!

因为黄埔精神传承了黄埔情,民族魂,中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