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平的“反向长征”,从广西打到江西,走了一万二千里

 梦想童年594 2022-08-10 发布于江西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大家都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是从江西的中央苏区出发,一路前进到陕北。

但大家可能陌生的是,早在1930年,邓小平就率领红七军进行过一次远征,从广西右江走到江西瑞金,征程达一万二千里。

一、右江远征

1929年12月,邓小平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红七军这支威名赫赫的英雄部队。

当时左江也有红军的根据地。桂系军阀对红军惊恐万状,调集重兵围攻左江根据地,到1930年10月,左江根据地不幸被敌人占领,那里的红军被迫来到右江与邓小平会合。

从此右江根据地成为滇桂边唯一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1930年11月,邓小平奉命率红七军向东进发,进攻广东,威胁国民党反动派的腹心地区。这场悲壮的长征就此拉开序幕。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红七军和右江人民亲密无间,难舍难分。一旦要走,红军战士和老乡们都是眼泪汪汪。难是上命在身,终于还是分开了。

出发那天,右江地方干部和群众,举着红旗,敲着锣鼓,早簇拥到部队集合的草坪周围和道路两旁,有的是父母送儿子,有的是妻子送丈夫。群众拿着布鞋、草鞋利刚摘下的新鲜水果往线士口袋更塞,千嘱咐,万叮咛,要红军打胜仗早回来。还有一批青年男女坚决要跟红军走。

“打倒国民党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声和热烈欢送子弟兵的鼓掌声,震撼着山川,战士们含着眼泪离别了亲人。

红七军在广西虽说打得威名远播,桂系军阀也宣称红军有十万之众,其实能战之军只有七千多人,所谓十万之众,算上右江的红色赤卫队,也没有那么多人。邓小平、张云逸(红七军军长)麾下的部队,只有七千多人。

进军之初,红七军的任务是进攻柳州、桂林,进入广东,威胁广州。

百色在广西的西面,柳州、桂林靠近东面。为防提前打草惊蛇,红七军先是悄悄地行军,来到位于广西中部的河池县,才公开举行誓师大会,宣布了进军意图。

蒋介石闻讯,速致电李宗仁、白崇禧,说他在江西全力消灭朱毛,请李白二兄看在党国大局的面子上,出力消灭这一支红军。

由于桂系在广西经营多年,军力雄厚,红七军与桂军接了几仗,打得很英勇,但毕竟实力悬殊,以七千之众与十余万反动军队作战,很难有胜算。

在广西的长安镇,红军与桂系军阀白崇禧的部队打了两次硬仗,红军指战员英勇顾强,激战数昼夜,杀伤了大量敌人,但我军也受到很大损失。由于敌众我寡,加之敌人占据与利地形,我军没有攻下长安镇,未能突破敌封锁线。

邓小平与张云逸等人紧急召开会议,放弃执行攻打柳州、桂林的任务,决定部队北上东进,去江西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红军汇合。

部队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峻岭,通过苗、器等少数民族居住区,走了将近两个月,进入湖南境内,部队冒著风雪,急速行军。敌人不断地对红军夹击、围攻。

二、邓小平与张云逸失散

转移之初,邓小平、张云逸想走进路,进入湖南,直入江西,但没能如愿。

邓小平率军刚占领了湖南重镇道州城(今为湖南道县),这里是湘西、桂东和粤北的交通要道,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桂系军阀和湘系军阀都看得出来,红军虽然人少,但军中有高人,每一步都打在要害上。

军阀们弹冠相庆,虽然红军战略高明,军中看来有高人主持,但毕竟实力太弱。湘、桂两大军阀联合夹击道州,企图一举吃掉红军。

邓小平反应非常快,虽占咽喉,但绝不恋栈,立即决定连夜出发,离开道州,调头向南,杀进广东。红军一入广东,湖南、广西两路军阀就不再追了,红七军得以暂时喘了口气。

部队进入广东连县,而后到了乳源县的梅花街。

这是一个小村镇,四周都是亮山,竹茂密,地势险要。刚住下两天,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就调兵来向红军进攻。

起初侦察员报告,敌人来了一个团。邓、张两位决心吃掉这个团,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当天中午,一打起来,才知道不妙。原来情报有误,不是一个团,而是来了四个团。四个团分三路向我攻击,粤军成军也早,火力强,攻势猛,比红军强得多。此战一直打了五个小时,杀伤敌人一千多人,我们也伤亡七百多人、二十师师长李子同志,五十八团团长章健同志,都在率部抢占敌军阵地时牺牲了!

虽然歼灭敌人一个团,但我们的损失也很大。邓小平、张云逸当即决定撤出战斗,转向韶关一带前进。

军部率领的两个师缩编为两个团,即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到达杨溪口的一个渡口。乐昌河水深流急,不能涉水而过,只能靠两只小船来回摆渡。

军首长研究决定,邓小平率领五十五团先渡,张云逸率五十八团和军直属队殿后。

下午三点多钟,邓小平、李明瑞同志率领的五十五团全部顺利地渡过了乐昌河,控制了岸边制高点;五十八团的大部分部队也过去了。

就在张云逸准备过河时,突然敌人追了过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后,接着一阵“隆隆”的炮声,几颗炮弹飞落到河中心和岸边,激起了几股水柱和浓烟。张云逸率军反复冲击抢渡,始终过不去,不少战士都牺牲在河里。

同志们焦急万分,眼见一道并不太宽的河,竟然把红七军硬生生分成了两部分。

张云逸果断下达:部队暂不过河,向河边的山里转进隐蔽。

邓小平眼睁睁看着亲如骨肉的同志们战友们牺牲,可也无法救援。见张云逸率军退走后,他强忍悲痛,率领已经过河的五十五团继续前进了。

张云逸是一位革命资历非常深厚的老同志,当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11年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他就是参与者之一。

他生于1892年,年纪也大,见多识广,虽与邓小平分离,但并不害怕。

部队撤离河边,后退到山里,一气走了三、四十里地,终于甩开了粤军。

在一座高山腰,找到了几户人家,部队宿营休息,有的同志刚一坐下就睡着了。张云逸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但他丝毫也没有想到休息,他一面到各处走动,关心着战士们的休息,一面摸着他那撮小胡子思考接下来的进军方向。

当时五十八团的将士,主力部队都已过河,剩下的五、六百人,除了特务连和步兵连是战斗部队外,其是经理处、卫生队、机关小分队和勤杂人员。

为了加强战斗力,张云逸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他亲自动员,炊事员、饲养员、通信员以及机关的其他人员都纷纷报名,要求下连、下班,一切可以抽出的人员统统补充到连队去,共编了六个连。

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士气很高。整编后的部队,继续向江西前进。蜿蜓曲折的山路非常难走,天气很冷,但大家一旦找到方向,又有坚强的领导,心里都是暖和的。

三、邓小平向江西进军

邓小平率领已经过河的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一部分人,向广东江西交界方向前进。

1931年2月,邓小平率领红七军过河部队进至广东仁化县董塘镇,为统一领导,邓小平决定把五十八团的一个多连并入第五十五团。

2月中旬,邓小平感到韶关的国民党军仍然很强大,我军无法在这里立足,于是决定不多停留,短暂休整后,又率第五十五团进占江西崇义,决定在当地开展群众工作。

进入江西后,虽然红七军的将士全是广西子弟,有很多壮族人,但大家一听说将要与江西红军见面,特别是即将见到毛泽东,都非常兴奋。

邓小平考虑的事情却比较深远。

邓张失散之后,红七军剩下的部队又少了,只剩三千多人。

如果继续走,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血战,这点右江根据地的血脉就有可能打光了。

邓小平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暂时停留在崇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以配合红一方面军正在进行的反“围剿”斗争。

邓小平还决定,撤销叠床架屋的各种机构,暂时取消前委,成立精干的指挥机构。

这些改变,让残缺不全的红七军再次焕发了生机。

在崇义坚持一段时间后,国民党反动派如影随形地跟了上来。

红七军大多是广西人,与江西崇义的语言不通,风俗不一样,群众基础一时间建立不起来。

邓小平认为,崇义地区“群众基础极薄弱,七军力量亦不厚,很难站住”(原文出自《邓小平军事文集》),于是决定转到江西信丰地区。

红七军打到江西的消息,震惊了毛泽东,远在上海的党中央也知道了这个壮举。为了及时了解红七军的斗争情况,中央召回邓小平到上海报告工作。

邓小平受命之后,委托代理军政治委员,决定第五十五团转到上犹、遂川边境地区活动。由于方向正确,虽然邓小平短暂地离开了红七军,大家并不感到迷茫,而是一步步向湘赣边界挺进,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合。

四、会师

那么张云逸军长率领的那部分兵力后来如何呢?

据当时在红七军特务连担任指导员吴西(1955年授衔少将)回忆,打得相当艰苦。

张云逸率残兵在湘粤边界的山区转来转去,走了十几天,突破了粤敌的封锁,又来到湘南,住在一个小庄——彭公庙。

1931年的春节快到了,当地群众热情慰劳红军,送来了粮食和腊肉。部队在这段行军中生活非常艰苦,身体都比较虚弱,想趁过节让大家吃一顿好饭,大块大块的腊肉煮在锅里,传出一阵阵香味。

大家正等着开饭,突然传来敌情,湖南军阀和地主武装向我袭来。

部队顾不上吃饭,立即准备投入战斗。后来张云逸决定,迅速转移摆脱敌人。

那年南方的冬天也很冷,还下了大雪。雪后狭窄的山路特别滑,一不小心就摔一饺,马也很难走,只好下马步行。

广西人生平难见雪,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爬上一座山避敌,刚到半山腰。忽然“哗啦”一声,原来饲养员牵着的白马,双蹄踏在路边的松土上,一打滑,顺着山坡的树梢翻滚到山崖下去了。这是给张军长准备的马,马一丢,大家都十分难过。

1931年2月,张云逸率这支队伍来到了湖南和江西交界的桂东地区。

当时身为特务连指导员的吴西,因为腿上有伤,无法长期在山中行军,张云逸亲自安慰他,说:“敌人咬得很紧,部队要连续急行军,你随部队走,掉了队就不好办。为了你的安全,组织上决定你暂时留在桂东地区的老百姓家里养伤。”

留下来不一定安全,可是行军肯定不安全。说不定哪天在战斗中,大家都会光荣掉。

吴西一听说要离开部队,离开亲爱的军长和战友们,脑子都懵了,一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张云逸留给他一百毛钱(相当于十块银元),还向已找好的一位群众交待,要注意吴西的安全。

吴西住的这一家主人,是经参加过湘南暴动的老贫农,五十多岁了,对人和蔼可亲,一谈起当年红色暴动,他就兴高采烈。

他有两间破旧的房子座落在小山脚下。吴西住下去后,他的老伴和儿子急忙腾床铺,烧洗脚水,问吴西负伤情况。

老农的儿子二十来岁,特别愿意打听红军打仗的情形,一直谈到深夜。

老农上山为我去寻找医治伤口的草药,特意为吴西做了好菜,要他多吃饭。

吴西在老贫农家里,安安稳稳地住了两天,突然传来消息,地主武装挨户团在沿路搜查,大路上又贴出告示,不许窝藏红军伤病员。吴西住的这一家,离大路不远,敌人很可能来搜查,全家人都为他的安全担忧。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送我到山沟里的一位寡妇老人婆家去。那里山高,不引人注意,敌人不会去搜,安全比较有保证。

在那里也没住多久,吴西伤愈后,不顾群众挽留,独自一人踏上寻找张云逸的路。

张云逸去了哪里呢?

原来,他率领这部分残兵,重新整合成一个团,在广东根本坚持不下去,粤军的防备很严密,只要红军一有建立根据地的苗头,就狠狠围攻。

但只要红军想转移,粤军就打得不怎么狠。

张云逸从中敏锐察觉到敌人的用意,这是送客出境。

他早知道南王天陈济棠素来与蒋介石不对付,于是利用他们的矛盾,放出不在广东扎根建立根据地信号,率军一路北上,进入罗霄山脉。

粤军果然追到广东边上就不再追击。

张云逸率部进入湘赣苏区,不久便和中央苏区的红二十军会师了。

中央红军虽然处境也不好,正在进行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但至少在本乡作战,生活上还好一点。一见红七军将士们,自张云逸以下个个衣衫褴褛,心疼的掉泪,当场调来一大批衣物、粮食,接济红七军。

1931年4月,张云逸率部继续北上,与邓小平率领北上的那一支五十五团,胜利地会合了。

吴西指导员假扮作乞丐、矿工、国民党散兵,一路艰辛,一边打听一边走,走到红七军的新军部时,大家都快认不出他是谁了。

1931年7月,红七军东渡赣江,进入江西苏区的腹地兴国县,在那里与中央红军的主力胜利会师,编入红三军团彭德怀麾下。

这支英雄部队,连续行军九个多月,行程一万二千余里,出发时七千多人,与中央红军会师时仅剩二千多人。

但牺牲并没有白费。红七军转战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省,进一步摸清了桂、湘、粤等省军阀的情况,为此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