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洎水之滨育民俗,巧手妙剪护传统

 涓涓小泉 2022-08-10 发布于江西

洎水之滨育民俗 巧手妙剪护传统

江西省乐平中学高三(1)班 刘彦铖 指导老师:程琴芳

一 古韵之都汇大美

洎水汤汤,昌江汲汲,青山依依,绿水袅袅。江南独特别致的景观蕴藏着无限的灵性,历史的波涛在此积淀,所有的记忆固结成岩,屹立在青山脚下不倒,挺矗在昌江之滨不灭。而这片记忆的名字是景德镇,是 CHINA 起源“昌南”(昌江之南)。

众所周知,景德镇已经成了“青花瓷”的代名词,近千年的制瓷文化早已不必言说。然而,作为一个人杰地灵的古韵城市,景德镇的传统文化绝对不止是瓷器那么单一。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宋代的贸易往来为南北文化交流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在明朝更甚。商榷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宗......初数户,后繁之。市中商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①商帮兴起,长途贸易往来密切,江南的青花瓷传入北方,成为明帝国朝贡往来不可或缺的礼赐,同时,北方的诸多手艺也传入了江南一带,其中便有异彩纷呈,婉约灵动的剪纸技艺。

二 剪纸世家传经典

正值中秋之夜,圆月团团,月色半墙,山风微醺,让人心中不禁一番触动感怀,记忆如潮水翻涌,陈年的往事散发着美酒的甘醇津香,我在这百感交集的月夜,叩响了姨父家的大门。姨父陈世寅出生于一个民间手工艺世家,祖辈几代人都是赣剧饶河流派的老一代民间艺人。姨父自幼跟随父亲陈彩星学习祖传的盔帽手艺(戏曲表演中的盔、帽制作),乐平是赣剧饶河流派的重要发源地,当地的戏剧文艺自然十分繁盛,大大小小的古戏台至今仍演绎着历史的风采。陈彩星是乐平唯一一位精于制作盔帽的手工艺人,前来求帽者络绎不绝,引得不少周边县市的戏剧爱好者也慕名而来,只为求得其一帽。

盔帽是赣剧中的重要道具之一,一件成品的精美程度让人赞叹不已,镶有红色的绣球、蜡珠、丝带等饰品,配有五彩斑斓的花纹,盔帽的制作流程中便有一道剪纸的工序。

姨父孩提时总喜欢围在他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画图、拼接、上漆,耳濡目染,而要求精细,形态各异的剪纸工艺更加引起姨父的注意,他便决定传承剪纸技艺。当时每每看到父亲神态虔诚,动作一丝不苟而忘我的工作状态,便觉得自己应该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谈起往事时,姨父眼神深邃,充满了对父亲的怀念及对这门技艺深深的热爱。

姨父共有兄弟姊妹八人,却只有他继承下来父亲的技艺。个中缘由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在那个难忘的年代,不少民间技艺被当成四旧而禁止,直接导致兄弟姐妹们都不敢去继承;二是姨父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内心深深地喜欢、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才将这技艺传承、发扬至今。

三 执着传承勇创新

因为总想着如何将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融入时代特色,更好地讴歌新时代蒸蒸日上的各项建设事业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赋予这门技艺更强的生命力,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我是费了很大的心神和精力,曾多次到剪纸的发源地、流行地的山西、陕西、河北等地与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探讨交流谈起剪纸时,姨父的双眼总是充满神采,他说,北方的剪纸风格粗犷、奔放,反映到剪纸图案的线条上大都显豪放,而南方的剪纸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比较婉约、灵动,他自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十年来,逐渐形成自己特点。

一边说,姨父一边领着我到他的工作室向我展示并解说着一件件作品。墙壁上颔首浅笑的《观音菩萨》,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另一种视觉震撼的《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配图 1),那些柔和的线条,端正典雅的写意使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力,画中集市的喧嚣、远山近水的毓秀、佛家的禅机在剪、刻、剔、雕、镂等技法中尽显淳雅朴茂,透出清新的意蕴,描摹纸刻的古代平民生活场景画卷穿越了时空扑面而来。

姨父的作品就似一条纽带,此端是节奏繁忙的现代社会,彼端是文人墨客用画笔点染的充盈内心。中《富春山居图》是他近年创作的代表作。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堪称绘画中的极品,水墨画中的兰亭②。姨父不仅高度还原了原作中的神韵,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也十分精妙;五米有余的尺寸与原作同大,修长的线条在姨父清丽绝尘的剪法下活灵活现。原画中山川扁舟等意象尽显山河秀丽,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配图 1:陈世寅剪纸作品-《富春山居图》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摒弃了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因素,为我的创作又指明了方向谈起新时代的创作姨父如是说道。艺术贵在创新, 陈世寅正努力拓展剪纸艺术的新的表现形式,在深挖传统题材和技艺的同时,他探索将富有时代气息感染力的人物和历史场景与剪纸艺术结合在一起,让赏阅者有了全新的感知③。在观览者的好评中,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化创新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客厅墙壁上作品《开国大典》(配图 2)中,天安门上漂浮的白云,毛主席如雷贯耳的讲话透过宣纸展现在我们面前。艺术家用高超的剪纸技艺将波澜壮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彩历史瞬间定格,充满正能量,极富感染力。

配图 2:陈世寅剪纸作品-《开国大典》

在旧社会,手艺人被称为工匠,社会地位并不高。新时代中,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境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大家尊之为艺术家或大师。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这些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视。自从剪纸艺术入选中国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④,社会对优秀剪纸艺术作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些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又不断推动剪纸技艺推陈出新,涌现出不少顺应时代特点、表现当今美好生活的优秀作品和艺术大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民众的关注本就是一种力量。在传承中保持着历史的魅力,在创新中熔铸时代精神。正是多元的文化才打造出灿烂的瓷都;正是手艺人甘于奉献的创作精神才诠释了坚持与创新的意义。透过精妙绝世的珍品,大师的努力与勇敢便显得弥足珍贵,传统文化在大师的妙手中历久弥新。

四 独守匠心铸辉煌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具有多重社会价值。⑤这类百度百科式的解说忽略了手艺人的辛劳隐忍,在手艺传承上,绝不是讨得民众喜欢就能够解决的。儿时每次到姨父家时,都是看到他俯案创作,陪伴他夜半深耕的是工作台上灯、纸、刀等工具而已(配图 3),同时姨父永远保持着谦恭虔诚的心态潜心创作。2011 年姨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一级美术师),同时被中国艺术科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剪纸大师的称号。诸多光环加身,姨父也只是淡然处之,并不将这些荣誉为傲,而是沉下心剪出一幅幅作品才是他最大的满足。

配图 3:姨夫的剪纸工作台

呕心沥血的实践创作,苦心孤诣的创新探索,将匠心汇聚于刀尖刻画出了秀丽的山河,刻画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秉承传统、锐意创新才有了如今熠熠生辉的陈家剪纸,才有了在洎水之滨,青山脚下用一刀一纸雕刻出的人生画卷与不忘初心的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正逐渐被印刷替代,但剪纸艺术我们必须传承下去,为了更好地发扬这门技艺,就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魅力,这是我不断创新作品的动力。⑥陈世寅曾对媒体如是说。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姨父一样毕其一生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人,才使得如剪纸等诸多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附录

《论语》有言浴乎沂,风呼舞雩,咏而归。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它不仅是炎黄子孙五千年的发展史,更是中原华夏所有朝代一脉相承的重要力量。少了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出现今天屹立于世界东方,散发着璀璨光辉的中华文明。

蒋廷黻曾说历史文化的基本单位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传统文化就是当代社会的血脉,我们透过丹青水墨,欣赏到了不同朝代彰显的不一样的色彩;抚摸透亮冰冷的青花瓷,感受到了千年窑炉中烈火的历练;品味一张张风格各异的剪纸,在火红的底色中感受文化交织的韵味。社会孕育了文化,文化也为社会涂抹了一笔绚烂的色彩。每一个人的共性都最终交汇共通的文化情结里,供后人品鉴,为后人所感怀。

祖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中华文明也越来越繁荣,昔日的瓷都在新时代下将焕发出无限生机。无数的手艺人秉持匠心为中华文化传承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师陈世寅勇于创新,虚心传承的精神,无疑能够作为我永远的典范。愿所有瓷都人能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相信瓷都文明定会扬起新帆,昌江之水定将奔流不息。也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在 70 周年生日之后,有无数个 70 年,将中华传统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下,定会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再创佳绩!

脚注:①摘自庄绰《鸡肋编》

②摘自徐晓明《刀剪下流淌美的旋律》

③摘自徐晓明《刀剪下流淌美的旋律》

非遗保护在中国人民网

⑤赵辰昕《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访谈录》中国发展出版社

⑥瓷都晚报《巧手剪出一片天地》记者周建红

评语此文行文有美感,内容围绕剪纸艺术展开。剪纸的主人陈世寅,其工匠精神、专注精神让人动容,给人启发。

注:在市教研所副所长、历史教研员胡慧萍老师的主持下,景德镇市历史教研中心组开展了两届“瓷都杯”历史写作活动,这项活动是对标“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的一项社会史写作活动,是景德镇市历史教师与学生历史叙事的重要载体。现征得相关指导教师同意,选择部分优秀作品予以发布,以期助力景德镇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形象,增加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色,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景德镇故事。

如果,你有景德镇的好故事,欢迎赐稿22831988@qq.com,文责自负。

原创声明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原创成果,如果有赞赏,将会通过指导教师,转交给学生本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