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6年,邓颖超整理周总理遗物,翻出皮夹里一张照片:总理一生之痛

 boxing2010 2022-08-10 发布于重庆

“鸽的平和与鹰的机警,水的柔情与火的炽烈”,近代史上,如果说有人同时拥有这些可贵的品质,那恐怕就是周总理了。

在革命中,他是斗士,在生活中,他是君子,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的遗产留给了祖国,骨灰送给了江海,而自己,却连一儿一女都没有留下。

可以说,“问心无愧”四字是周总理一生的写照。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埋藏着永久的遗憾,那便是他的父亲。

只是长期以来,他很少主动提及,直到邓颖超在他随身多年的皮夹里找到一张照片,这才揭开了周总理与父亲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那么,这张照片到底是如何发现的?周总理的父亲又是何许人也?

一张照片,随身多年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

消息传出后,举国陷入悲痛之中,在三天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无数人民群众自发跟在周总理的灵车后面,为他送别。

望着周总理的遗体,很多人都希望能够永远保留下来,以供瞻仰。

不过,周总理生前便留下遗嘱,坚持要求火化,不仅如此,他的骨灰还被撒入海洋中。

一代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就这样,彻底回归了祖国大地的怀抱。

周总理去世后,他的妻子邓颖超久久不能平息,毕竟,两人相濡以沫多年,一起走过跌宕起伏的艰难岁月。

周总理的离去,让邓颖超悲痛万分,很多时候,她都在家里默默端坐着,望着周总理的遗照发呆。

5月24日晚,邓颖超如往常一样独自待在家里,她的手上捧着一个黑色的皮夹,正是刚从保险柜中拿出的周总理遗物

此时,屋外天色已经昏暗,院中的花朵也大多零落,原先热闹的房子,不免显得有些冷静。

突然,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片寂静,此人名叫周秉德,是周总理的侄女。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生没有子嗣,但却抚养了不少烈士遗孤和亲戚后代,周秉德正是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照顾下长大的。

对周总理夫妇的关爱周秉德自然心怀感激,这天她下班较早,便想着来陪一陪孤独的邓颖超。

“七妈”,进门后,周秉德不想打扰她,所以只是轻轻喊了一声。

邓颖超见有是她,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随后便将手中的皮夹递了过去,“你伯伯留下来的”。

周秉德小心翼翼地打开皮夹,只见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三封私人信件,以及一张泛黄的照片。

而照片上的人,赫然就是自己的爷爷周贻能。

随后,周秉德缓缓将照片抽了出来,在照片背面,“爹爹遗照”四个大字映入她的眼帘,周秉德认识,这是大伯的笔迹。

见状,她有些措手不及,自小她便听过周总理与两位母亲的故事,但却很少听他提及自己的父亲。

偶尔提到,也只是说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没做过坏事”。

不过,周总理将父亲的照片放在贴身的皮夹里,足见他们有着浓厚的亲情,那么,周总理平时到底为何很少说到这些呢?

周秉德的心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她便向邓颖超询问起爷爷的故事,邓颖超听罢,思绪仿佛回到了从前,她正襟危坐着,不急不徐地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没落的家族,坚毅的品格

1898年,周总理在江苏淮安诞生,不过,他的祖籍却是浙江绍兴,周总理的爷爷周起魁在绍兴当地小有名气,周氏也一度是绍兴的名门望族。

不过,到了周总理父亲周贻能这一代时,周家却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在周起魁的四子中,周贻能排行老二,出生后不久,他便跟着家人一起迁徙到江苏,从此在淮安落地生根。

当然,周家是书香门第,底蕴深厚,周贻能自幼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读书才能。

17岁那年,他考上了秀才,按理说应该走上仕途,周家也能在这一辈获得振兴。

然而,晚清的官场十分黑暗,长袖善舞、左右逢源那一套,周贻能并不擅长,所以周起魁便送他回到绍兴,学了一段时间师爷的本领。

成年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周贻能与名门千金万冬儿成婚。

万冬儿的父亲曾是淮阴知事,家族是当地的大户,万冬儿在18姐妹中又是出了名的见多识广。

正因如此,婚后周家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万冬儿打理,在她的努力下,周家的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不仅如此,她还先后生下了周总理等三个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算是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的是,由于时局动荡,周贻能又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周家衰落得更加严重。

为此,周贻能只能远赴外地给人当幕僚、家庭教师,甚至只是干些文书、收发之类的工作。

期间,由于周贻能的三弟周贻淦身患重病,周总理便被过继给他用来冲喜,从此以后,周总理便有了两个妈妈——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氏。

万冬儿性格爽快、处事果断,陈氏则心思细腻、为人沉着,而这,也是周总理后来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不幸的是,1907年,周总理不到十岁,生母万冬儿便因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享年不过31岁。

当时周贻能还在江苏高邮谋生,所以未能赶上见爱妻最后一面,这给万家留下了口实,周贻能的后半生也因此陷入挥之不去的自责之中。

留下承诺,离家打拼

不仅如此,见周家没落、女儿早逝,万冬儿的母亲怒不可遏,她提出要求,让周贻能以高规格丧葬标准安葬万冬儿。

多年来,周贻能疲于奔命般地工作,才勉强养活了一大家子,哪里有财力举办如此奢侈的葬礼呢?

不过,对亡妻的愧疚,让他觉得一定满足得岳母提出的条件。

于是在那以后,周贻能便远离家乡,四处奔波挣钱,事实上,他每到一处,都因才华横溢,颇受重用。

但他为人耿直,不愿意和他人同流合污,所以错过了很多机会,在外奔波多年,不仅没有飞黄腾达,反倒过得十分清贫。

对于周总理而言,生母去世、父亲远行,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年仅十岁的他便承担起了一家之主的责任,操持起两个弟弟的生活,在这样的磨练下,他的性格也由此变得沉稳、早熟。

当然,生活的贫苦没有磨灭周总理报效国家的志向。

1910年,12岁的周总理离开淮安故乡,前往东北投奔大伯周贻庚,打算继续读书,也就在此时他萌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

当时,周总理只是感激大伯的接待,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促成他前往东北的,正是父亲周贻能。

周贻能离开家乡后,便一路北上,最终抵达铁岭,还一度在当地的县衙内担任文书。

不过,还是受限于自己的性格,他无法在腐朽的官场内生存,索性辞职,在当地道台家中担任幕僚,收入也相当微薄。

得知周总理一直想要读书后,周贻能便嘱托大哥周贻庚,让他帮忙联系。

不过,周总理抵达东北后不久,父亲便忙于生计,很少与他相见。

直到多年后,周总理从大伯口中得知事情的原委,这才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了,周总理先后前往天津、日本学习,留学归来后,又在南开大学继续深造。

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周总理的名字,也逐渐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张名片。

然而,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在周总理革命期间,周贻能也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革命岁月,父子同心

1924年,周总理由法国留学归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次年,又与相伴一生的邓颖超正式完婚。

可以说,周总理的人生由此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相较之下,周贻能的生活却艰难得多,为了攒够丧葬费用,他在东北、天津等地来回奔波。

但在军阀割据下,各地都不得安宁,周贻能也时常遭到辞退。

当然,革命之路也是困难重重,尤其是1927年 “四一二政变”爆发后,全国各地风声鹤唳。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员大肆逮捕,周总理的通缉令也被四处散发。

很快,周贻能便在报纸上看到了对儿子的高额悬赏,为此,他排除万难,与周总理取得联系,并对其表示支持。

当时,革命前途渺茫,父亲的支持无疑给了周总理继续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在艰难时刻中,他始终坚持斗争,从未放弃理想。

1931年,周总理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而蒋介石策划的白色恐怖也愈演愈烈。

由于太过担心儿子的安危,周贻能特意放下了在齐齐哈尔的工作,赶到上海探望周总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央特科人手紧缺,周贻能便发挥所长,在联络通讯站、整理资料、传递情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顾顺章叛变后,为了保护父亲的安全,周总理“逼迫”周贻能离开了上海,父子这一别,便是7年之久。

父子之情,情深似海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放下嫌隙、联合抗日,形势才稍有缓和。

于是,周总理便提出要将颠沛流离的父亲接到了武汉一起生活。

此时,周贻能已经攒够了钱安葬亡妻,心里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所以,面对孩子的邀请,他也欣然接受。

1938年6月,在周贻能抵达当晚,周总理正参加一次会议,以周总理的性格,他从未因私误公。

但这次他却罕见地破了例,简单解释几句后,他便赶往火车站,亲自迎接父亲的到来。

两人的重逢令无数同志感慨颇深,但父子相聚的时光却没有维持太久。

10月份,由于日军向武汉发起了进攻,周总理只能带着众人离开,辗转长沙、桂林、贵阳等多地后,最终到达了重庆红岩村。

抵达红岩后,周总理每天都为抗日呕心沥血地工作,周贻能也没闲着。

别的干不了,他便扫地、看仓库,从不以周总理父亲的身份自居,与工作人员相处和睦,亲如家人。

遗憾的是,1942年,周贻能罹患肺炎,不幸入院,因年事已高,最终于7月10日去世。

当时,周总理身体同样欠佳,正在另一家医院内治疗疝气,为了不影响周总理康复,邓颖超特意将消息暂时压下。

但周总理生性聪颖,很快便觉察到蛛丝马迹,在确认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不由得双腿发软、瘫坐在地。

一贯温文尔雅的他,也是头一次冲邓颖超发了脾气,“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瞒着我,你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我?”。

邓颖超看到周总理这幅情形泪水也是布满了双颊。

结语

丧父之痛,对周总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天晚上,周总理为父亲守灵到早上。

之后,周总理仍旧以大局为重,很快便回归工作之中。

虽然对于父亲周贻能,周总理很少和自己的侄子侄女谈及,但他始终将对父亲的感情放在心里。

在住院前,周总理对自己的侄子周秉钧表示,“他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

此外,周总理还将周贻能的照片放在贴身的上衣口袋里,背面还亲笔写着“爹爹遗像”四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周总理将父亲墓地移至北京,但他却果断拒绝道,“青山有幸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并表示,父亲能够入土为安,他已经心满意足。

坦坦荡荡一生,清清白白一世,为国家倾其所有的周总理,却从不为家人动用特权,或许,这就是他至今仍受到怀念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