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星 任晟姝 |​ 积极性应对:艺术学科新学科目录观念认知与因应举措

 顺其自然h 2022-08-1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积极性应对:艺术学科新学科目录观念认知与因应举措

周星 任晟姝

内容摘要:2021年末,新一轮艺术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出台,面对新目录有人支持、有人质疑。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艺术新学科的变化,分析前后改变特点,提出基于国家发展需要新学科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扬长避短的正确态度。应对新学科目录要“守正-促新”,守正之前的有效经验,创新扩展新的应对方略。同时,无论是学科自身,还是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面对艺术学科新目录的变化,始终坚定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加强实践性建设,为国家艺术、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优秀人才。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目录;新文科建设;修订;守正促新

2021年底至2022年初,人们聚焦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简称“学科目录”),议论纷纷的同时也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半年时间以来舆论争辩不休,而等待结果的焦虑并没有消除。但似乎新的学科目录的议论和修订与否已经难为人左右,政策出台指日可待。由此应该从最初的激烈反应、积极性的谏言献策,转移到思考布局及如何应对新的学科目录的布排,防止消极性对待,应采取建设性态度应对。最早涉及新学科目录设立思考的《艺术教育》杂志刊发了不少专家文章,对于艺术类学科而言,新的学科专业目录的确影响极大。但无论结果如何,理当静下心来面对新学科目录今后五年的实施。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艺术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基础上守正创新,而让新的学科目录所预示的国家的一些要求,既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同时又能够积极地将既往11年来中国的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取得的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协调与尊重保持下去,同时又呼应着时代要求以及对艺术学科发展所理应坚守的东西,而巧妙地和新的学科目录之间尽可能协调,才能最大限度适应国家需要,同时又兼具艺术学科本身独特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展艺术学科。这正是我们的研究要特别侧重的问题。

一、回顾新的学科目录的特色优势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众所周知,新的一轮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引起人们极大的反响,公正地说,不同认知的常态是值得赞许的,既有一些欢欣鼓舞的支持,也有更多忧心忡忡的不满,当然,任何新鲜事物出台都必然有它的背景,特别是对于习惯沿着一条道路前行的人们,难免对新的学科目录产生一些疑惑和新目录打破传统的不习惯,这其中既包括他们认为打破常规的理由明显不足,也包括不能很快地适应国家对于新学科目录所要表达意愿的认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的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科显示出非常明显的特点,即表面上扩展了艺术学科,从5个一级学术学科(现在的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与舞蹈学、1303戏剧与影视学、1304美术学、1305设计学),扩展到7个一级学科(其中一个学术学科:1301艺术学;六个专业学位学科:1352音乐、1353舞蹈、1354戏剧与影视、1355戏曲与曲艺、1356美术与书法、1357设计)。显而易见,和既往的学科设置有很大不同。首先在于扩大的新的学科目录,其实是强化了专业学位,6个全部是专业学位,而原有的5个一级学科之中,都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交织在一起的学术学位的艺术学科的中国特色。从11年前艺术独立成为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未曾独立到形成公认巨大的进步,并且第一次聚合了学科群,比如音乐和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的聚合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学科之间的交流,颇为符合当下的新文科建设需要,即在艺术门类内部建制上融合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这其中,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各个艺术领域自身的史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态势。而在艺术学科11年的发展中,尽管探索结合中有磕磕绊绊,但是理论和实践共同促使的艺术学科成为新的学科门类没有辜负时代期望的双轮驱动,并进而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对整个艺术学科多领域之间在理论和实践的共融上相互呼应,从而成为比较令人信服的一个学科建构。而且很重要的就是,11年前的新的学科目录从艺术独立门类建制开始,就第一次将学科与专业之间一一对应,构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学科与专业呼应状态,所以学科的建设和专业的建设之间几乎达成了一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分散又缺乏逻辑联系的二者分离状态。艺术教育被调整出综合性大学,而艺术专业院校侧重的是艺术实践教育,艺术学或者艺术理论教育成为艺术实践教育的辅助,没能得到好的发展[1]。这11年的发展使得艺术学科和艺术各领域与专业之间的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和实践的磨合,相互之间在培养人才上取得了一种很好的学科建制的成绩。

其次,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新的艺术学科目录在改变原有的5个一级学科基础上非常鲜明地凸显出两个特色。第一是6个一级专业学位的学科点的设置很显然是在呼应国家对于时代发展、强化专业学位实践性的共同需要,这显然是合理的。同时,是在认定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文化理应凸显实践成果,比如说舞台的演出、绘画的创作成品、戏剧戏曲与舞蹈等在实践中呈现的教学或者学科的成绩。简而言之,培养实践性艺术表演人才,成为打破常规设立6个一级专业学位点的重要支撑。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必要的,艺术不呈现出其成果,仅仅局限在空谈上显然缺乏某种呈现价值。当然,不能忽略艺术呈现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但站在国家需要的角度,似乎放大也强化了艺术创作要呈现出专业实践性人才重要性。这样,所有的学科领域中不仅是艺术学科,许多学科都强化了专业性的学科学位的设定。而对艺术学科强化艺术创作和实践的凸显,既有社会需求呈现的呼应,也是人们通常对艺术理解要呈现出作品,而不只是理论论说和言谈之间的一种合理肯定。

新的学科目录在艺术学科调整中另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将不同艺术领域之中相关史、论、教育、管理等关乎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对象都归拢到单独设立的一个新的“1301艺术学”以及学术性学科之中,并且特别用括号加以框定。其含义既是告知艺术学理论的建设要相互促进聚焦而成,同时并没有忽略艺术学理论在学科建设中依然存在的重要作用。但很显然,这将改变既往11年有分有合的艺术学基础理论和专门性领域艺术的理论建设双管齐下的局面,已经形成相互呼应也已经相对协调的局面被打破。其实对于艺术始终有单一性呈现的误解,比如对艺术只是表现呈现、而无需言说,因此专业学位之中似乎并不需要去强调理论呈现,而所谓创作成果就是艺术科学研究和理论的呈现这样一个颇带分歧观念的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创作与理论已经不可分离,简单聚合艺术各领域理论人才自有其合理性,但不是给予“艺术创作才是艺术”简单认识的佐证。然而事实上,在艺术成为门类之后,大大小小的学科领域的理论坚守自己的唯一性,也不时和基础性的艺术理论产生纷争,其实已经有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这一次新的学科目录对于艺术理论专家而言似乎感觉与原有体系割裂了。尽管可以解释说,新学科目录并不意味着其他领域艺术创作不要理论,或者我们进一步解释说,艺术学理论要强化而聚焦在艺术学这一个一级学科之中来进行相互的交流促进,从而能形成涵盖更多的艺术学理论云云,但这仅仅是我们的主观设想。事实上这一聚焦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就在于,人们觉得对艺术学理论某种程度上的轻视,也同时失去了对于专业理论建设自身的坚守性等忧虑。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艺术学成为门类之后的11年发展中,事实上在自身内部和外部对理论建设和实践增长之间开始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性,即创作不能缺少理论,至于创作的理论多大程度上和艺术的基础理论相结合,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扩而广之,一个方面,艺术在整个国家发展中自身坚挺而形成越来越蓬勃发展的局面需要坚守,另一个方面,艺术只有具备各自的理论和整体艺术学理论的存在,才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相提并论从而进行并不矮人一截的相互对话。同时,近年来无论是各种学会的建立,还是理论研讨的拓展局面都在证明艺术本身不能没有理论,而理论的建树对于艺术实践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说明,艺术已经形成了自身学科建制的相对完整性,其学科学理建构的逻辑体系需要维护,有此担忧自有其认识基础。

上述梳理分析了新的学科目录出台之后的长处或者短处,总体而言,从“得”的角度来说,将艺术的学术学科和专业学位之间打通,呼应艺术学科理应以呈现的作品作为其重要指向,确立艺术创作一定是艺术立足的基础理念,不同的领域都会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呈现[2]。也许长处是国家的刚性要求需要适应;多少引起人们非议的是隐蔽了短处,即理论被忽视的隐忧。换一个角度看,新的学科目录让过去11年的艺术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优势多少遭遇到挫折。可以说,坚持艺术专业学位的创作其实应当是艺术发展到一个好的阶段之后的强化,但是这个强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互增长基础上的强化。人们觉得新的学科目录某种程度削弱了理论建设的权威性,而不免产生艺术学科建设会迎来相对倒退的趋势云云。但凡事需要辨析也需要理解,如果说事已如此而扬长避短才是上策,既然要经过一个尝试的过程,而且国家要求新的学科目录缩短为5年一次调整,显然,从现在的颁布到实施再到调整,很快就能验证出得失所在,那么我们理当把5年内的尝试做好,也为调整之中如何来更好地聚合艺术成为时代重要的文化构成部分的合理性而努力。

二、因应新学科目录的方略与积极性建设举措思考

我们考虑问题当然首先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去思考其何以来、何以设立和何以应对。站在不同角度对于学科建制的设置会有不同的看法,艺术学科成为门类的11年之间经历不断的研讨甚至激烈的辩驳,逐渐确立了艺术实践必须强化艺术理论的重要性,并且在相互交融中使得中国的艺术学在整个社会建构之中确立了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统一的景观。

同样道理,新的学科目录从征求意见的角度看,人们意见不一实属必然。但很显然国家有全局考虑,我们站在艺术发展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以求更为完善和丰富理所应当。但是既然如前所言,将艺术确立在实践型凸显并且为培养实践型人才才能展现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因应和呼应,才是急需思考的问题。

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暂且以此为准的观照,会涉及到相关问题。第一,是学科发生了相当大程度的变化,如何以最小限度的震荡而较好地过渡和完善,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第二,也将牵连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整个艺术学在专业没有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对应的过渡问题。第三,作为专业或者学科中人,如何看待学科与专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真正使身处其中的艺术学科能够不断向前跃进。第四,艺术学科的教师如何能更同心协力推动艺术发展,并且积极看待后5年的学科发展以及进行调适。第五,学生如何在身处这样一个变化的学科乃至于影响到专业波动的时候,把握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学科应对的思考:守正促新的立场、兼容拓展的方略

新的学科目录最大的改变是将艺术学的理论研究相关对象都汇集到“1301艺术学”中,而随后的6个一级学科都设置成专业学位。我们必须站在“守正-促新”的积极立场来应对。因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历史证明,此前学科专业建设已经响应国家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方针而不断落实,但坚决不能丢弃掉对于无论是专业学位还是学术学位理论研究的双重坚定性。这里的“守正”还包括对6个专业学位而言理论建设依然不可少。专业学位并不意味着只是做实践的操作,实践的理论提升和理论的指导实践,一定是一级学科必然有的理论基础。固然可以说在“1301艺术学”之中已经包含着一种理论汇聚,可以从中去借鉴和学习,但是对于从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基础,依然是专业实践理论思想和观念在一起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的道理,汇聚到“1301艺术学”之中的理论史论研究,一定要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在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上强化和深入,以期提升艺术学与其他的学科之间平等对话,以及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和要求,率先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向其他学科借鉴而综合性发展,这也正是国家对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建设以守正创新、学科交叉来适应中国向着新的百年跃进的更大力度、更为开阔的学科发展方向[3]

由此注意,这里的核心要素就是守正而后如何促新。从技术的层面说,已有的学术类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比如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首先要把握好,无论就学术学科还是专业学位的学科的理论根基和理论建树都不可丢弃;随后从国家要求层面,理应在学术学位已经建设的学校,不轻易排除转换成为专业学位的自然性,再主动强化专业实践型人才和专业实践性的课程调整。但是我们强调专业一级学科点在保持已有的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进行具有良好基础的自然转换而适当提高专业实践性的要求。但同时也要求专业学位的学科站在学术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实践转化,这样,保证其学术学理性和专业实践性更好地向前推进。守正,即保有形成的传统扩展发展。促新也就是在触发对于实践类的学科和实践观念实践理论的探讨。一些特殊的学科,比如按照新旧转换差异的原音乐与舞蹈学变成两个一级学科“音乐”“舞蹈”专业学位。于是一些学校未必同时转换为两个一级专业学科点,而确立专业学位点基础重要性,允许在论证补充和强化的基础上,聚焦其一。自然也要防止不符合条件的强制设立两个专业点造成力不从心而损害学术规则的现象。这里的“促新”既有建设性的促发,同时也是有学科要求而不是毫无规则的扩充。一定要分开设立是具备要求的,可以进行申报而确立。显然,没有新的专业学位点的一些专业型的艺术院校,择机申报新的专业学位点需要设立门槛和条件而不是滥竽充数,要有必要的限制和设立分开的学科。对待相对复杂性的分开,应当把握一定的分寸,比如原先在戏剧与影视学术学科点中的专业学位点,如果要自立为戏曲与曲艺专业点,需要格外慎重。原先在戏剧与影视学类的学术点转为专业博士点是可以允许也必要的支持实践性的转化。但基于曲艺等没有先例尚在建设,应该逐渐培育并且必须有它的条件,不能形成跨越性的出格局面,而要对原先具有的学术点提出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一种学术的公平性。同样道理,在新的专业学位点之中还会有所分化,比如“1356美术与书法”专业博士点,事实上既往的书法学科点都在美术之中,因此这些转化为专业点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但新的学科点设立也应该适度限制和慎重对待。

总而言之,守正促新同时需要注意兼容拓展的方略,所谓兼容拓展的含义,就是新的专业学位点要兼容于理论学术才能使它进一步发展;而学术理论的一些专门人才应该很自然地扩充到“1301艺术学”这样的史论聚焦的所在;因此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假使在原有的学科点之中并没有艺术学,应该允许用比较大的宽容度去设立艺术学一级学科点。以上的这种学科拓展的思考,才能最大幅度减少损耗而实现原有学术学科点和现有专业学科点之间布局的均衡和稳妥的过渡。

(二)学科与专业应对的思考:守土有责,基础为上

从积极的角度来对应新颁布的学科目录,除了学科自身之间的调整之外,艺术学科所面对的原有的专业体制和学科新的体制之间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如何来对应也正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艺术独立成为门类后,第一次把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目录基本对齐,极大地便利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科人才培养的对应性。当然,在本科阶段会对基础人才的实用性逐年调整得到强化,而在学理性的学术学科之间,依然在名称上基本上1对1,这一传统难免会因为新的学科目录大幅度转变和专业学位点而改变。比如,戏剧与影视学13个二级学科和专业目录之间绝大部分是相对应的,这样在学完本科之后,学生就明确了研究生深造所追求的方向对应何在。当新的学科目录颁布后,过去习惯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学科之间的对应性似乎就会被打破。如何应对这些局面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焦虑,或者说由于专业涉及的面极广,因此,教师、学生都会有比较大的疑惑。

我们主张首先要安静下来,等待新的学科目录落实之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定局,包括在学术理论专业实践之间的这种调适的复杂性后,才有可能来提及如何对应发展。但是在没调整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即学科目录调整应当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之间的差异性会使得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在5年之内又会再次调整。因此,专业不必急于去对应和调整。因为各个艺术学科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专业设置,并且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相关的规划上有各种模式可以参照,也有各种的规则。各个学校对于自己专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的追求也形成了很好的规范,轻易的变动不利于保证自身学校的特性发挥,也不利于对基础人才的培养。

由此,在学科调整之中,专业可以考虑应对着实践性的学位及专业学位的拓展,开始逐步扩大对于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预测专业学位在培养人才上有更大的力度和吸纳的体量,所以在本科专业之中要预设到除了加强实践性的课程,加大实践应对现实需要的人才培养也可以开始考虑,以应对学生们考研究生时的专业学位的对应性。加大对于实践演出排练的教授,以及适应社会对于实践性人才的要求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从许多学校好的经验来看,尽管强调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对应性,然而要看到社会不断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发展,专业实践性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而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来看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性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教师应对的思考:观念转变和坚守责任

新的学科目录发布当然会引起连锁性的反应,但一般而言,在高等学校和院系会按照国家所要求的新的学科目录来进行指导,作为教学单位的主管忠实地执行教育部的指令来进行调整,是因为站在学校的角度要使学科和专业与国家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学科目录调整对于教师而言,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教师的学术成果尤其高级职称教师,是依托于学科,其本身是构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既往他们主要是在学术的学科之中承担重要角色,自然习惯守成。而且经过11年的艺术学科的建设,即便是专业技能很强的实践类的教师们,在学校的学科体制之下,基本是以学术学位的方式来要求职称评定和责任的确认,因此,学理性的学术研究一般而言会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类的教师之中也倡导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因为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理论的武装,才能更好地提升和创造。因此,在新学科目录下达后,教师们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艺术承载着审美形象的再现功能,但是否达到了审美精神和情感表现的和谐完美,却需要通过艺术教育的学科观念、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引导来确认[4]

首先,从观念上认识到培养实践型人才是他们的目标,因此按照国家的要求注重务实,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由此,强化实践类的学科既是新的学科目录给予扩展的一种思路,也为学生将来的更高学位的学习提供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培养学生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绝不意味着减少原有的学术理论的教育和培育。事实上,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在专业上一定是更加重视与学以致用,只有扎实的基础,在学理性的研究提升上才有可能更进一步。所以,在教师的态度上也包括要使自己更多地注重于理论结合实际,同时,原有的在学术学科之中的教师不要放弃自己已经形成的学术性理论研究和在社会上的威望。他们既要坚持学理研究,同时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专门的史论研究的教师当然可以继续在“1301艺术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强化理论学术研究,但同时一定要把握住他们可以兼容1301学术性理论学术研究,也允许支持专业学位或者说兼跨在专业学位中,来保持本身学校专业学位的学术质量。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部门必须有明晰的眼光。如果说,过去在学术学位之中不可兼的话,那么各个学校应该能够允许一部分的做专业学位研究的理论型的教师两者兼跨。无论从评估的角度还是专业学位点建设,允许走两个方面的路径是必要的。同时要求教师即便是专职于专业学位的学科分类之中,也必须努力能够兼顾于学校的学术理论的学术研究,以及在艺术学范畴发挥更大的作用。至于教师是在专业学位还是学术学位之中作为构成部分,他们的本科专业则理应保持着原有的规则,在没有变动的时候更多地逐步适应。同时,教师也应该逐步看清,要寻找专业和学科之间更多方面的兼顾,使旧的专业设置和新的学科学位之间形成更好的联系。

(四)艺术学生应对的思考:增厚基础,注重实践

学科目录的变化和学生的相关性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影响到了专业设置,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更主要的是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将来研究生进一步学习的考虑。无论是学科新目录实施,还是随之的专业变化,从学校到教师会影响到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因此,稳妥地过渡专业,保持它的相对的恒定性,不断增加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实用性,已经成为既往专业改革的一个方向。其实新文科的建设已经引起了一些波动,新的教学改革也在逐次展开,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已经改变了既往的一些成规,学生也开始适应这一规则。但是毕竟新的学科目录出台一定会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应该更多地重视实践性的学习,然而作为教学组织部门,还是要让他们更多地看到学习阶段打好基础和掌握理论知识,对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实践性的学习包括在校园之内的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和基础知识、文化理论知识、史论知识的学习相互匹配。只要引导得当,新的学科目录不会对于专业以及学生的教学产生强烈的影响。

结语

总体而言,以积极性的态度来应对新的学科目录的出台。既有传统和新的学科要求,无论如何进行调整,要相信加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绝不意味着减轻学校教学综合性的艺术文化理论比重。新文科建设所要求的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培养,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绝不能放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今天确立'艺术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它会促成门类艺术学之间的同一身份认同和相互借鉴,进而迎来随后的艺术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5]要进行以审美为基准、以艺术文化理论为烘托的实践性课程的强化,培养又红又专、能够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奉献艺术文化教育和艺术文化展演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5]周星,彭锋.艺术学历史与现实:理论深处的辨析[J].艺术教育,2022(5):30-35.

[2]周星.历史和现实:认识评价艺术学科新目录的增益完善[J].艺术教育,2022(2):7-12.

[3]周星,陆希.新文科建设与设计学科关联的思考[J].丝绸,2022(3):85-91.

[4]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2-150.

作者简介:周星(1958-),男,福建福州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与影视史论。

任晟姝(1982-),女,吉林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影视史论、影视教育。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8月刊
微信编辑:Mo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