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章节概述

 冬冬望 2022-08-10 发布于陕西

个人读书的整理和思考。可能会有点片面和理解错误,仅仅作为参考~

序言

这一章是统揽主旨。本书讲的是关于虚拟身体——作为一种信息模式的物质性和虚拟性,符号性和现实性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人的主体性问题,要通过界定“人与机器”的关于思考问题,“男人”和“女人”的差异问题。才能够得出结论。作者的立场是,身体会对意识进行界定,我们不能抛弃身体,意识会再现身体,不断形构我们的主体性

主旨➡️人、机器、性别的关系

身体与信息。物质和虚拟的关系。符号和事实关系

表现的身体和再现的身体

通过控制论的机制来理清这些问题

第一章 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

本章是回顾了虚拟化和具体化的历史:从人类到后人类,从自由人本主义主体观到后人类

主体观到控制论主体观,控制论的三波:动态平衡到反身性到自主系统论。这都一步步说明了不同时代中信息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意识和身体的关系,而信息(意识)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以至于忽视了物质性(身体)的存在。面对复杂的具体现实和抽象概括的观念,作者主张要通过文学叙事的手法——来重新强调科学抽象理论中在现实中的物质性的存在。

自由人本主义的主体观(重视抽象观念。但强调人的完整性)

后人类的主体观(同样重视虚拟的观念。但打破人的身体束缚。强调人、机器的相似性)

控制论的主体观(赞同后人类的打破身体界线,但不赞同后人类的虚拟性,强调物质性是信息的基础)

三波控制论

1、动态平衡

传统科学 完全客观。观察者独立于它的观察系统。

动态平衡: 颠覆了传统科学。强调人、机器、动物都可以通过反馈回路维持自我平衡。是维纳用控制论来扩展自由人本主义主体的体现。

2、反身性

具有颠覆性,研究内容会成为研究对象一部分,研究对象也会变成研究内容,生成某个系统的创造物也会变成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打破了传统科学研究”客观“神话。

3.自主系统论/虚拟生命

从被观察世界的控制论转移到观察者自身上来

强调系统成分相互构成的互动关系 而不是讯息、信号或者信

宇宙本质由信息构成。

三波控制论一步步进步,观察者和观察系统日益密不可分,同时身体和信息也越来越紧密。

信息和物质观

后人类的信息和物质分离观

柏拉图的正手和反手

作者的信息和物质一体观——搞清楚信息的具体和抽象问题

虚拟性——文化模式

序列化——复制和创新的相互交叠的模式中

理念的聚合/观念丛

拟形——新旧概念丛过渡的阀门设备

文学文本的作用——扩充科学技术的道德和文化内涵;用叙事来抵制虚拟性?(神经漫游者不是颂扬虚拟性吗?

第二章 虚拟的身体和闪烁的能指

本章讲的是从文学文本/信息叙事领域内的“模式/随机(对应虚拟)(闪烁能指)”和“在场/缺席(对应具体)(浮动能指)”的问题,来谈谈文学文本是如何虚拟化(信息叙事/叙事的功能),又应该如何走向具体化的(模式与在场的互补)。由于文本/语言/信息都建立在物质性的媒介中,媒介会影响文本的内容,因此文本叙事不能脱离物质性的存在。

信息叙事(《神经漫游者》)是一个反例,它的模式压倒了在场;通过视角和数据矩阵超越了物质性,呈现了一个主体性的图景;即将“假货”供给我们阅读;(我还不是很理解,大概意思就是说,这是主观创造的世界,忽略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应该看原著深刻领会一下这种虚拟性。)

从在场缺席(能指和所指一对一的时代) 到 模式与随机(能指和所指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模式和随机不能消除物质性。印刷文字、语言、信息都不能离开物质性的存在:书籍、身体、计算机/打字机。但印刷文字—书籍,身体—语言,信息—计算机,具有不同的物质—信息对应模式。书籍和身体具有共性——难以修改的一对一关系——属于在场缺席。而信息—计算机属于模式随机。信息技术改变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拉康的浮动能指理论(在场缺席)(能指是差异网络,所指是不可把握的流,能指不断滑动和置换;表意的核心是缺席 ;主体的缺失是阉割

闪烁能指理论(模式随机) 能指向差异开放,不再是单独标记,而是随意关系交织的可变的标识链条;多重编码层次不断再现的是模式而不是在场;突变;(类似于阉割)

技术后人类的建构。 工具塑造我们身体;人的独特性在于生产工具;媒介是人的延伸;两种人类图景(有机体/信息回路);控制论(自我平衡➡️信息的自我组织);后生物未来(生物的有机智慧与信息回路的结合)

信息叙事——依赖信息的非物质性建构;神经漫游者;模式压倒在场;主体性成了模式而不是物理实体;(获得永恒)

视角——主体性与技术建构;视角不受技术介入时隐含了物理性的在场;而网络空间超越了物质性

数据矩阵——叙事的地貌环境

主体性的图景——模式与随机的相互作用;交互式的空间;数据被人格化;计算机和主体性结成共生的联合;

从所有权(在场)到使用权(模式)

文本的身体 假货

文本与主体性——

叙述者(德里达➡️从说到写;书写者不在场景中;信息论——叙述者可使用代码)

叙事的功能深入虚拟性

文本建构叙述者 主体性的裂变位移(本雅明价值和存在的共同体;利奥塔的专业化)

文本建构读者 1.从听者到读者到解码 2.从dna到代码

叙述会受到物质性影响——虚拟现实;人类建造计算机;计算机建造人类;

问题

如果重视模式随机,而忽视在场缺席,后果会进入文化领域,造成物质性的贬值

出路

开启模式/在场互补性而非对立的可能

(我的问题:模式和在场怎么互补?我的理解是➡️有限的具体的模式,而不是无限扩张的模式。这样模式内就存在了在场/缺席。)

第三章 围绕信息实体的争论:关于控制论的梅西会议

具体(主观)和抽象(客观)问题。

这章是以信息(有无意义/语境化)、人类(观念的具体与抽象/具体化的困难)和人工制品(自动稳定机、电子鼠)为线索,讨论稳态平衡、反身性、循环的观察者的控制论理论关于科学理论的抽象(客观)和具体(主观性)的观点。其中体现了物理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的分歧,物理科学家 强调科学是客观的,观察者独立于它的观察系统;强调动态平衡,以抽象客观的理论维持机体稳定性;而心理分析学家认为“我们和科学构成了互动的联系,我们自己就是科学的认识论”。强调“隐喻”的反身性,认为抽象的理论无法囊括具体复杂的现实。最终作者继续强调,无论是具体主观的,还是抽象客观的理论,也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才能得以存在。

信息

信息是什么——维纳:实体;是选择的表现(概然性);信息与意义相剥离;实现稳态平衡;

信息做什么——麦凯伊:信息是主观的;信息与意义相连接;选择信息;结构信息(元传播;元评价);具有反身性;

人类

麦克卡罗—皮茨神经元模型——神经系统与具体经验可以通过机器—二进制代码的生物装备联系起来;神经网与人的思想联系起来;问题在于缺乏人的原理要求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女权主义的逻辑批评中(普遍性的话语)

人工制品

香农和麦凯伊的理论假设——香农(信息是稳定性) 麦凯伊(信息是变化)

动态平衡——工具性的语言

主张人类和控制论机器是寻找目标的装置来达到稳定的状态;将神经性建构为神经感动,将人类和机器置于同一个回路形成稳定状态;自动稳定机是模拟一种简单的机器却编织了复杂的假设网络;动态平衡将人类和机器共享的基础等同于工具语言的单义性,忽略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语言的不可言说性;

模型的简单性和现象复杂性的滑动

反身性——模糊性、典故和隐喻

人夹在中间是什么情景?

史密斯——坚持观察者在建构“中间人”的作用。试图调和心理分析家和物理科学家的矛盾失败;认为心理复杂性不可回避;重回客观主义;

斯特劳——将观察者转换为“中间人”;人类是神奇的仪器/仪表组合;实践是嘈杂不稳定的;仪器仪表不能通过物理连接;隐性的连接不否认缝合,缝合将人建构为信息处理器。

库比——心理分析家。神经过程由无意识主导。

麦卡洛克——物理学家。科学语言的主观性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循环的观察者

科学研究列入观察者——对科学研究的重构 研究人。——控制论的框架

贝特森——强调意识在反身性上的重要性,但不依赖于意识意义无意义在科学表达中的心理分析纠缠。认为意识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为思维被扭曲成样本形成假定的倾向性。他的认识论赋予客观约束重要地位,认为只有与现实相兼容的意识才能长期存在

格雷戈里——我们是自己的认识论

凯瑟琳——我们是自己重要的隐喻

女性弗雷德——没有物质层面的具体语境,抽象观念也无法存在。

第四章 自由主体性的危机:维纳控制论的焦虑

这一章节有点不太明白。特别是讲到控制论的生命、熵、系统、热力学中对里面的技术术语我缺乏敏感度,无法领会它的意义。还有最后维纳对主体性的忧虑,我只能理解为“自由意志不存在,控制论拓展到文化领域导致了普遍的话语消失——性别和种族的多样建立一个白人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建构被质疑。”因此维纳拒绝控制论进入文化领域。

人类主体、身体、知识的界线都不是既定的,而是建构的,是由行为决定的。

问题:控制论对于界线的消解应该止于何处?会带来怎样的焦虑和狂喜?

分子和人类:控制论和概率

世界是概然性的,需要预测,因此控制是必须的;需要一种灵活的自我调节和反馈的控制系统;这种系统是对牛顿学说可预测性的蔑视;我们将关注由各种粘连性联系构成的网络:关于稳态平衡理论的重写;从维纳对概然性宇宙衍生出来的信息建构;将噪音与熵、退化和死亡联系起来的关于噪音的阐释;重点是类比性的思考方式,能够突破界线;

维纳扩展自由人本主义观念,用控制论来让机器为人类服务,保证人类自主权;把 概率和信息联系起来,描绘一种有关无序性和有序性的宇宙哲学;在善的控制论系统(加强自主性)和恶的机械装置(破坏自主性)中作出道德区分,熵是具有丰富复杂意义的概念

维纳和吉布斯

概率和统计➡️预测概然性宇宙

研究方法的方向转化:不是研究信息 而是“所有可能回答我们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

拉普拉斯(牛顿阵营)可以预测

控制论

贝尼格《控制革命》

控制的形式从机械领域(凸轮) 到热力学领域(控制机器) 到 信息领域(下丘脑)

反馈回路——理论和制品、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

跨越界线:万物皆类比

类比——传播类比于关系;客体与其他客体的关系是被构建的;感觉是通过类比工作的;人与机器的类比;数学知识与情感问题的类比;

界线——类比的威力就在于越过界线;内人与外人;人与机器与动物;功能主义(重视内部结构)行为主义(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目的论——目的论与科学(偶然行为没有目标引导;牛顿因果论和基督教目的论;矛盾重点不在于科学和宗教,而是目的与随意;

泰勒——否定行为主义

维纳和罗森布鲁斯——寻找科学话语共同体;将控制论定位为一种元科学,关注点置于行为和内部结构上的选择;

对控制论的批评——不是科学而是类比;

维纳回应——是关于关系的科学而非本质

感觉的观点——知觉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通过感觉形态和神经界面的转化形式

类比实现跨界——类比视为一种普遍性的交换系统

类比的问题——进入了抽象层次,抹去了物质物体之间的区分

作为文化接力的熵:从热力发电机到信息

赛尔泽《身体与机器》

自然主义➡️去物质化的唯物主义

热力学建立起来的交换机制(去物质化的建构)

把熵和信息连接起来后,去物质化的建构进一步发展

控制论的图景——控制论机体——人类或者机械,对环境作出灵活反应

香农认为——信息和熵是一致的;而控制论认为信息和熵是对立的;

奥古斯丁主义对手——自然

摩尼主义对手——棋手

维纳对敌人的建构—敌人变得像我们;我们变得像敌人;

独善其身:保持主体的界线

性隐喻——相互耦合带来的快乐和危险——主体的身体被控制论作为知识的身体穿透甚至消解

国家政体——人是有机体;利维坦是人组成的人—政;秘密在于成员间的通讯;(信息流被引进解释原则)➡️体内和体外的流通的膜片➡️信息膜➡️人的主体性是信息膜➡️基因控制的人的自由意志;➡️无性之性➡️撤退/伪装的色情幻想来控制信息流➡️男性自主性和控制力的美国价值、性别种族中的亲密关系;

色情焦虑与智力思索结合➡类比(信息理论、科技、生命世界的物理现实。语言的具身化隐喻)

维纳 出路——保持主体界线,控制论应用于物理领域,不向人文科学扩展。

我的思考:消灭人、机器、动物的差异,意图是为了冲击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和机器一样能够思考;人类和动物一样的生命形式;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一样具有系统结构;人类必须要认识到这些物体之间的共同性,才能摆脱中心主义,将“他们”变成“我们”。并尊重他们的具体化,差异化,而非普遍化为他者

如果是因为身体与心灵的不合适,而消灭掉身体的界线。那么这个大脑与身体之间的匹配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五章 从连字符到拼接:《地狱边缘》中的控制论句法

本章主要是分析以控制论为基础的《地狱边缘》这本小说。作者沃尔夫将控制论拓展到文化领域,创造了电子人的形象(消灭人和机器界线),实现了电子人的隐喻——意识形态的内涵——既暴露了男性中心主义问题,又预示了后人类和后印刷的新的可能——而作者沃尔夫,和维纳一样操纵控制论,却不可避免地又被它颠覆——这预示着自由人本主义的虚伪性。

小说文本是以两种控制论模式,连字符(截肢)和拼接(装假肢)。通过战争隐喻、地缘政治隐喻、性爱隐喻嵌入身体来揭示了整体和分裂的问题。说明了“整体”的观念只是一种神话。而关于主体性是起源不明,模糊而无法辨认的。这就是控制论的危险所在

第六章 控制论的第二次浪潮:从反身性到自我组织

这一章讲的是控制论的反身性存在的问题在于无法解决主观性的问题,而马图拉纳的自创生理论将观察者纳入了系统,由此语言成了次要的存在,主体性也成了一个次要的东西,那么就解决了控制论反身性的主观色彩问题。但是自创生理论是一种保守的循环理论,无法与进化的观点相融。瓦雷拉于是将自创生理论和自主系统理论结合起来,以佛教思想中的无、空来替代主体性的中空,以不断更新、重构的系统替代了保守的循环论,自我将是不统一的、异质的、程序的集合。二者的理论都将抽象与具身化过程联系起来,表明了电子人的隐喻,从人类到后人类的观点。

第七章 翻开现实:菲利普·迪克60年代中期小说的界线

等看了小说再来感受吧

自创生理论的政治隐喻:自创生系统和他创生系统中的权力压迫。迪克探究了控制论与资本主义(归并政治、偏执和阴谋、精神分析异化、虚伪的商品化(具体化)、从内向外翻开的场景(内部和外部界限模糊、自我膨胀和收缩➡️资本主义制度下主体性的构成方式)机器人充当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条件

性别观念:将女性和仿真机器人联系起来

男女世界剧烈的不稳定性(内部、外部世界)

性别动力学事关 资本主义和机器人主义、人类和非人类、科技和本体论的结合

黑发女孩的机器人特征和男性主体对内部和外部界线的混乱结合

熵与精神分裂症的特异联系

坟墓世界的加速的熵衰变归并到了女性的身体,男性让女性成为坟墓世界的动力学的牺牲品,将熵衰变归并到她的身体中

主体的内部和外部的融合

客体的虚假

第八章。 信息论的物质性

身体在文化领域被视为话语的建构,(福柯普遍化的身体,消除了具体表现)(《易变的身体》模糊的莫比乌斯带:外部变成内部变成外部;复数的身体)(具形/体塑(语境化)普遍化的身体(规范性的假设)具形与身体的互动)但身体具有物质性,并不是脱离物质的存在,只是出现了特殊的主体性,身体的去物质化湿掩盖虚假的具体环境。解决方案是用一种新的框架将抽象和具形联合起来,看看身体如何将话语物质化。(铭写(身体)归并(具形))

具形与学习(布尔迪厄、现象学)

具形与文化(康奈顿《社会如何记忆》仪式、习性、身体性实践

身体书写话语

《男人论强奸》归并、铭写与技术性物质的三角关系 而不仅仅是话语分析

录音机与身体➡️铭写技巧与归并实践与电子人形态合为了一体

第九章 人工生命的叙事

人工生命建立在控制论系统中。反身性/自创生系统将观察者纳入控制论系统,由此观察者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以某种隐喻结合起来,自我运行。第三波控制论虚拟生命越出了自创生的封闭环形系统,宇宙是由信息组成的,由此人类的自主性不复存在,人工的系统也被纳入了生命中,通过新的行为不断建构自身。

人工生命具有三层叙事:

第一层:物质基础➡️功能性➡️表现性代码。

(人工系统不仅是在模拟生命,它们也是观察者)

第二层:人工生命的目的不是完成目标和决策,而是作为对概率和模式(信息)的推算,与人类共同作为观察者具形地参与进控制系统。它通过涌现进行 生命的繁殖。区别于物质性的媒介,它是具有逻辑演进能力的自主性的生命。

第三层:分布式的认知系统。(与环境共同互动,人类与机器用不同的方式看到世界)而不是人类意识的控制。(信息/意识无法表征)人工生命开启了一条新的进化路径

人工生命的世界观 建立在 计算宇宙 的基础之上

人类与机器的本质功能是处理信息

只有在混乱和有序的边界,才存在重复/创新的紧张关系

宇宙成了信息,信息失去了身体,但是人类不能也失去身体

第十章 讯息的符号学:描摹后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