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8月10日,今天从朋友圈看到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的署名文

 灵山白水 2022-08-11 发布于河南
2022年8月10日,今天从朋友圈看到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的署名文章《我从清华学生中观察到的七个普遍现象》,文章中钱教授列举了他所目睹的清华大学学生的七大现状:1.忙、茫、盲,忙碌的忙,茫然的茫,盲目的盲;2.学分绩(GPA)导向;3.变相缩短学制;4.焦虑、纠结、内卷;5.大学如同高中;6.做研究的困惑;7.均值高、方差小。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钱教授说的这七个现象不仅仅是清华大学学生的特点描述,也是中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正如钱教授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得我们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扎实,整体水平较高,即所谓“均值高”。但是学生同质发展,冒尖学生少,即所谓“方差小”。清华大学中出现的突出人才少,创造性人才少,其他大学可想而知。

观察只是教育发展的起点。教育发展者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去落实。到底应该如何去权衡地落实呢?钱老师也给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七个建议:

首先要权衡什么才是思维与知识。大学里学知识很重要,但是培养思维能力更重要。

其次,要权衡什么才是通识与专业。通识教育虽然喊得响,但是落实起来很难。其中既有学生的现实考虑,也有教师的认知偏差。

第三要权衡什么才是个性与从众。从众是追随和追求他人与社会的认同,这是需要的;但是完全从众就会导致学生同质化发展。

第四要权衡什么才是无用与有用。“知识就是力量”说的是知识有用,但这种“用”现在变得越来越“短”。

第五要权衡什么才是好奇心与功利心。功利心人皆有之,不可或缺。但是缺乏好奇心,特别是缺乏“智识好奇心”,是人的创造力不能被激发的重要原因。

第六要权衡什么才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追问人生价值,追求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并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自由、快乐、幸福;工具理性是现代繁荣的基石,但是如果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价值理性,不考虑现代繁荣带来的后果,教育的价值就会被质疑。

第七要权衡什么才是人与才。这是大学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文明之人,育人的核心是人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地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精致的机会主义者。

钱颖一教授总结的七个普遍现象和七个重要权衡建议是整个社会都要思考和面对的。七个普遍现象有共同根源,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教育评价的薄弱。七个重要权衡中的偏颇本源,可以归结为“育才”压倒“育人”,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教育愿景的缺失。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重视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智育”更多的是“教化”,这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正如《中庸》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个人的所有希望皆在现代教育所赋予的教化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